2016-03-26來源: |
![]() 1923年《吶喊》魯迅著并設計的封面 ![]() 1974年張松鶴的魯迅石膏像 ![]() 2008年吳冠中油畫《野草》 ![]() 1983年靳尚誼的魯迅油畫 ![]() 1972年湯小銘油畫《永不休戰》 “世界的時代思潮早已六面襲來,而自己還拘禁在三千年陳舊的桎梏里,于是覺醒、掙扎、反叛,要出而參與世界的事業,我要說的小一點就是文藝之業。”這是魯迅寫在《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的一句名言。就是這樣一位“文藝青年”,在文學創作、思想研究、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古籍??钡榷鄠€領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魯迅逝世80周年之際,由中國美術館與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只研朱墨作春山——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美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首次集中了200余件重要文獻、文物和美術作品,意在呈現魯迅的思想歷程及其對20世紀中國美術的深刻影響。 《魯迅像》再現其精神風貌 步入五層大廳,在展廳的正對面矗立著一尊魯迅像,這是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于2000年創作的作品。站立著的魯迅先生輪廓鮮明、神態莊嚴,整件作品忠實地再現了魯迅先生的精神風貌。提及此次展覽,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收藏的藝術臻品逾十萬件,然而受到展廳規模的限制,大多數藏品只能“沉睡”在庫房。“2015年,我們提出‘典藏活化’概念,并就此衍生出一系列展覽,而此次魯迅展作為‘典藏活化’的又一重要展覽,集合了中國美術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兩館的館藏力作。” 展廳兩側的墻壁上,整齊地排列著魯迅美術活動年表,從1892年進入“三味書屋”私塾,到1926年觀看“林風眠個人繪畫展覽會”,1928年與柔石等人創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等,簡要敘述了魯迅的一生和其參與、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 《山海經》為魯迅啟蒙讀物 展覽的第一部分“在掙扎中覺醒”,主要展示魯迅的美術思想的形成和來源,展出構成其美術修養的展品,包括魯迅早年美術啟蒙的圖書、個人書畫以及中外美術收藏。其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非常珍貴的魯迅兒時喜愛的讀物,泛黃的《山海經》、斑駁的《點石齋叢畫》,都能看出青少年時代魯迅就對美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事實上,魯迅美術活動的開始是從1912年任職“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長,負責主管博物館、圖書館、文藝、美術事宜以后。而展覽中展示的《漢代萊子侯封田刻石拓片》就是在教育部工作時期的收藏。除此之外,觀眾還可以欣賞到魯迅留日期間醫學筆記解剖圖,還有魯迅手繪的《土偶圖》等等,而魯迅設計的北京大學?;铡⒓魏虈照?,則顯示出其身為“設計師”的卓越才華。 《吶喊》封面感受其設計感染力 第二部分“榛莽中的新芽”,主要展示魯迅的書籍裝幀設計和其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成就。事實上,作為文學家的魯迅,十分重視書籍裝幀,經常自己動手設計。“左聯”成立后,作為左聯重要領導者的魯迅更是促進了左翼文學書籍裝幀的發展。這些新穎的、特點鮮明的書籍裝幀畫呈現出異彩紛呈的面貌。不管是《奔流》第一卷、《歌謠紀念增刊》,還是魯迅自己的文學作品《吶喊》等,魯迅設計的封面既有對于傳統的繼承,同時又極具現代形式感。即使在今天看來,魯迅的設計仍然“不過時”,斑駁的書封卻擋不住那種撲面而來的激情和感染力,依然能使觀者體會到心靈的震撼和沖擊。 “新興木刻運動”倡導者 除此之外,被稱為中國現代版畫藝術開端的“新興木刻運動”同樣是魯迅倡導的。1931年夏,魯迅在上海舉辦了“暑期木刻講習會”,講習會培養了一批青年版畫家,他們后來均成為中國現代版畫發展的中堅力量。展覽中有一大批這期間創作出的、對后人產生很大影響的作品,如江豐《碼頭工人》、利群《鳥》、李樺《怒吼吧,中國!》等。有趣的是,展覽還呈現了一些珍貴的文獻,如魯迅在1936年給曹白的信中,就說道,“郝先生的三幅木刻,我以為《采葉》最好,《三個……》初看很好,但有一避重就輕之處,是三個人的臉面都不明白。”文中提到的“郝先生”正是著名版畫家力群(原名郝力群)。 《野草》呈現堅忍魯迅 第三部分“希望的茂林嘉卉”,主要展示魯迅美術思想影響下,中國大眾美術的蓬勃發展面貌,其中包括了延安木刻、新中國大眾美術年畫、連環畫等以及新時期的版畫藝術,同時在這一部分還專門展出了魯迅題材作品和魯迅文學作品插圖。其中吳冠中的油畫《野草》、趙延年木刻《狂人日記》和陳逸飛、靳尚誼等人創作的魯迅題材作品都是中國美術館的館藏力作,而北京魯迅博物館也呈獻了魯迅珍貴文物及生前收藏的中外美術精品,如:陳師曾為魯迅所刻印章、蔡元培贈魯迅詩手跡、魯迅與木刻青年通信等其他重要歷史文獻。 對話策展團隊 透過魯迅 能看到的百年美術史 對話人: 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 韓勁松 策展小組成員 戚明 北京晨報:大家對于魯迅都非常熟悉,甚至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魯迅形象,那么這次展覽的意義是否在于真實還原魯迅的形象呢? 韓勁松:大家對魯迅的了解一般都基于“文學家魯迅”和“革命者魯迅”,而這次我們希望把魯迅放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一個坐標里,在歷史的時空中研究魯迅。以前通過書籍、文獻、展覽等等我們了解到,魯迅支持了新興版畫運動,還參與了一系列的設計工作,但是這些都只是魯迅的個人愛好和貢獻。如果把他放在整個20世紀的美術史里,不難發現,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他就是一個文化巨人,上世紀30年代的左翼運動中,他又成了文壇的盟主,去世之后思想被延安繼承,而中國美術主流文化的方向就是沿著這個脈絡走下來的,所以說透過魯迅我們能看到一百年的美術發展歷史。這次展覽就是要挖掘魯迅思想的閃光點,找到魯迅思想的價值所在。 北京晨報:展覽前言中寫道“此次展覽既不單純站在審美文化的立場,也不單純站在大眾立場”,那最終呈現出來的展覽,是基于怎樣的立場? 韓勁松:這一點我們的策展小組也曾有過反復的討論。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豐富性,決定了我們不能單純從審美的角度,比如從裝幀設計上來看待他取得的成就,這只是他個人美術修養的一個層面。最終呈現的展覽中,有魯迅興起的左翼木刻運動,還有在他影響下新中國的大眾美術等方面,既是多點的呈現,也是歷史的還原。 北京晨報:此次展覽共展出了多少件作品,如何從兩館的眾多藏品中甄選展品? 戚明:展覽共展出文物和美術作品224件,中國美術館藏品133件,北京魯迅博物館藏品91件。甄選展品時,首先選擇和魯迅有直接關系的作品,比如魯迅撰寫的書法、魯迅的醫學筆記插圖、設計的北大?;盏鹊?,這些都和其個人發展有關。另外就是選擇對中國文化、美術史影響較大的展品,比如魯迅收藏的珂勒惠支的作品、受其影響下木刻青年的作品等。 北京晨報:展覽中有很多有趣的展品,比如魯迅兒時看過的《山海經》,這些展品的加入是如何考量的? 韓勁松:當時策劃小組達成了一項共識,要在展覽的一開始激發出觀眾的興趣。后來我們考慮,既然第一部分主要展示魯迅的美術思想的形成和來源,那么不如從給他早期美術思想啟蒙的小兒書開始,而包括這件在內的許多展品都是一級文物。 北京晨報:展覽的第三部分包括吳冠中、靳尚誼等著名藝術家繪制的魯迅像,這些對于魯迅形象的還原有什么幫助? 戚明:這部分我們希望通過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對于魯迅的描繪,來豐富魯迅的形象,在魯迅像的選擇上我們也希望呈現多方面、不同性格的魯迅。比如趙延年的作品就描繪出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而顏仲的魯迅像,就是一個溫和的、像父親和師長一樣的魯迅。而在第二部分展覽中,觀眾還可以看到魯迅寫給木刻青年的信件,和對他們的作品點評,這些展品都能進一步展現魯迅人格、思想的持久魅力。 編輯:袁小龍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