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來源:新浪收藏 |
2016年4月2日下午,藝術家丁蘇愷“楞嚴初相”個展在798藝術區三匚創意匯開幕。本次展覽展出藝術家歷經兩年時間精心創作的作品《楞嚴初相》。
到場嘉賓合影
到場嘉賓合影
到場嘉賓合影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藝術家用荷蘭巴洛克藝術家的手法,描繪一個自印度傳至中國的佛教經典中的故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相形之下,《楞嚴初相》既不是簡單的復制,也沒有采用后現代主義式的簡單的戲擬。這幅畫,哪怕不去思考它所帶來的文化內涵,也是一幅有情感、有尊嚴的作品。畫作中的結構布局與細部呈現,讓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在人物間的沖突與戲劇感之外,光、影、色又烘托出一種尊嚴的氛圍。雖然這幅用西方技法呈現佛經故事的作品在畫布上沒有任何突兀感,但《楞嚴初相》扎扎實實地把時間(古今)與空間(中外),元敘述與重現等因素都糾結在一起,使作品在美感之外還獲得了更為尖銳、豐富的表達。將東西方不同的藝術元素組合在一起并不鮮見,但是這些刻意的并置與沖突常常有些膚淺蒼白。藝術家強烈的文人氣質和冷靜的匠人精神締造了這樣一幅與眾不同的作品。在《楞嚴初相》中,東方與西方相遇了,美感與哲思貫通了,尊崇的儀式感與現代性的反省融合了。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畫面的起點集中在站立的釋迦,他舉起的手。順著他的手向下,配合著衣紋的指向,以及身邊人物的姿態、眼神,不知不覺便將一股勢匯集到正跪在佛前涕淚悲泣的阿難。而阿難向左的姿態又將這股勢指向了同時被帶到佛前的摩登伽女。順著摩登伽女抬起的手,則是持咒的文殊菩薩慈悲、莊嚴的站在她的面前。
現場講解
現場講解 這些內在縱橫的的結構,從說法到成就,從破魔始到破魔終,善惡由心,魔佛同體既具有佛教的義理,又建立了畫面內在的視覺框架。 盡管我們從這張畫作上,無法得知《楞嚴經》要表達的全部要義,而阿難和摩登伽女也只是一個引子,茫茫人海,蕓蕓眾生盡在情天欲海中頭出頭沒,哪里只是阿難和摩登伽女呢?不過畫家把自己的信仰和情感,飽含匠心的凝結在這幅《楞嚴初相》里,尋覓著古之先賢早就為我們指引出的解脫之道。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4月17日。希望大家可以走近畫作探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