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來源:文化藝術網 |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未知數——第二屆藝術創作方法研修班作品展 學術主持:李曉飛 展覽策劃:張瀟予 開幕時間:2016年4月9日 下午3:30 展覽時間:2016年4月9日——4月15日 主辦單位:具象學院造型實驗室 協辦單位:《庫藝術》雜志 展覽地點:北京市 朝陽區 酒仙橋4號 751時尚設計廣場D座一層 現實空間 參展藝術家:陳靜 趙儷蔓 吳繼蘭 魏冬 賈玉誠 梅碧荷 邱穩 郭樹澤 白文致 媒體支持: 雅昌藝術網 九九藝術網 藝術先知網 今日網 墻藝術 庫藝術 藝美中國網 文化藝術網 中國美術家網 中國美網 中國文物網 印象中國網 書畫圈網 水墨中國網 中藝書畫網 中國書畫影像網 環球文化藝術網 宋莊365網等 前言 都說藝術是不可教的,是天賦的;但當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藝術家個案,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出現不同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拋開時代的影響,藝術傳承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個藝術家都有師承關系,這是逃避不了的。但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傳統藝術教育多是從技術訓練入手,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出現一個老師復制出無數個自己的現象!技術具有唯一性。一位藝術家,因基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藝術語言也應是多樣的,若真要排一下隊,思維判斷力的培養應排第一;其次是觀察能力的培養;藝術技巧的訓練排第三!沒有正確的思維判斷,很難有真正的藝術技巧!與藝術家相匹配的技術語言才是有效的;藝術本來就是多元的,以一種特定的技術為教育手段只能適合部分人。另外,傳統的碰撞式的經驗積累,靠的是偶然性,依賴天賦。近些年西方生命科學的研究,讓我們能夠深入到人類自身的思維系統中來看待問題,應該由過去的被動積累進入到主動探索研究中。 2011年春天,開始了我的教學實驗,最初是在有藝術家夢想的部分學員中進行,經過幾年的摸索,梳理總結出四個課題:A‘找自己’反思當今的教育與現實,找回自己:B‘找主題’尊重藝術規律,先內容后形式;C‘找語言’,尋找與自己相匹配的藝術語言;D‘偷師學藝’是學習歷史,繼承傳統的方法。創作方法課這個展覽的作品多是藝術創作方法課的作業,或說創作的手稿,在這些作品里有很多的閃光點,澆點水,給點陽光,未來將從此成長!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我們中來,有了您的支持,“未知數”才具有無限可能! 文/李曉飛 作品欣賞
《遠方之4》21×22cm,油畫,2015 吳繼蘭
走失的主人系列 布面油畫70x70cm 2015 郭樹澤
窗外 布面丙烯32.5×39.5cm 2015 陳靜
像夢一場之一 紙本碳彩 2015 梅碧荷
《模特》27x38.9cm 紙本水彩 2015 趙儷蔓
像夢一場之二 紙本碳彩 2015 梅碧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