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文化傳承與時代精神——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江蘇版畫進京作品創作談

王堅如 上元彩燈圖·一夜魚龍舞 版畫 175cm×175cm
《上元彩燈圖·一夜魚龍舞》是我內心深處對于江南園林中節日盛景的深情描繪。如今,傳統不斷受到現代元素的沖擊,就像這噴泉闖入園林一樣。我內心滿懷對這種變化的欣然接納和期待,因為這象征著我們這一代人積極求變、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畫面中的古雅戲臺和傳統彩燈,那是我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堅守。我精心勾勒它們的模樣,只為展現出傳統文化那無盡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帶著溫暖的人文氣息;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中,我渴望它們能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借這幅作品,深情地歌頌時代的偉大變遷;更希望能引發大家對于時代精神的深入思索,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反思。

王書音 海的聲音 版畫 90cm×145cm
畢業以來和出版社合作了一些與動物相關的繪本創作,從2017年的《大家來喝水》、2020年的《尋鳥記》到2022年的《哇,海洋動物園》,我開始了解海洋生物,發現它們的美好與生存遇到的問題,于是創作出了《海的聲音》。畫面從左往右設定了一個動線,從左邊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到中間黯淡失色的污濁重色,再到右邊冰雪消融的海上。由左上方一只歡快覓食的海龜起,水母向右融入白色垃圾,延伸到右邊海平面上變成小冰塊,棲息在上面的北極熊母子相依為命,左下角還有一只出逃的章魚。聽,海的聲音,它們在訴說著什么?創作《海的聲音》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藝術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與時代脈搏相接的橋梁。

馬列波 手語ABC 版畫 170cm×170cm
《手語—ABC》刻畫表現了各種手勢,采用細膩的黑白對比和巧妙的手勢構圖,體現作者對溝通和表達方式的深刻思考。手的刻畫張弛有度、深入淺出,不同的手勢傳達不同的信息。通過對光影和紋理的處理,賦予了每只手不同的質感和體積感。“四聯”的構成關系既有個性也有共性,以個性攪動共性,以共性整合個性。不同的手勢可以代表字母、單詞或情感,各種手勢的交錯與重疊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既獨立存在又與其他手勢相互聯系,營造動態和諧的整體之美。作品思考手語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傳遞昂揚向上的信號,引導人們返璞歸真,從更本原的視角感悟生命、情感、交往等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元素。

陶綴 靜謐 版畫 100cm×150cm
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如同一位默默付出的見證者,親歷著人類文明的崛起與繁榮。它以其穩固的身軀,象征著人類對克服困難、實現愿望的勇氣和力量。橋梁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的象征,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和情境中,橋承載著不同的寓意和象征。《靜謐》就是以橋為載體,用水印木刻的方式,用印痕說話,讓水與色和板對話,畫面中只留下色塊與線,用最傳統、最純粹的語言表現畫面,通過輕松的筆觸、明快的色塊來營造鮮活的水鄉生活,也從一個側面呈現出在文旅融合下,新農村建設的新狀態。

欒劍、薛樹松 運河記事 版畫 175cm×175cm
《運河記事》把運河歷史與時代新貌巧妙歸結,用綜合的藝術思考進行提煉,將有益的元素融入多維空間中,用鮮明圖式構成和色彩性格呈現大運河千年文化。作品表現了“正大氣象”的時代氣勢,把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包括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碑、中國漕運博物館、文創園等展現出來,既代表了古鎮千年的期盼,又象征著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畫面中有隋唐運河、京杭運河、浙東運河的多種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從河南、安徽、北京、天津、山東到江蘇和浙江,每個地區的代表性元素都能找到對應的畫面,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一條貫穿歷史的運河也同樣呈現為一條觀照當下的生命之河。

劉波 晨曲 版畫 126cm×170cm
《晨曲》這幅絲網版畫作品表現的是早晨上班途中自行車與電動車的洪流,我意圖從學生、教師、裝修工人、職員、快遞員等各類身份的人們奔向工作和學習崗位時的姿態、表情中,展現出中國人民努力拼搏、不懈追求的精神。時代的進步正是由這群腳踏實地、不斷向前的人們走出來的。我運用了陣列排布的構圖,使畫作宛如奏響了一首《前進進行曲》,傳遞著新時代人們的奮進精神,展現出他們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道路上的堅定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這要求我們不僅善于表現宏大主題,也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日常生活和社會進步中汲取靈感,反映新時代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變化。(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供稿)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