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2來源: |
![]() 【徐德潤簡介】 徐德潤,1937年6月出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翰林畫院院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國務院中國文化政策委員會專職畫家,神州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副會長,現代民族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人事部藝術家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翰墨促進會員,齊魯書畫研究院畫家,國際名人畫院名譽教授,湖南省美術館特聘畫師,<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文/秦耕)魯西濟南人杰地靈,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喻,著名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唐朝第一名相房玄齡、神醫扁鵲等古今名人都生于此地,而它更是享譽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水,垂柳,荷花構成了魯西濟南美麗而獨特的風景線。“齊多甘泉,冠于天下”,七十二泉更是聞名世界,清冽甘美的泉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才智超群的濟南人,并賦予了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 今年6月在上海偶遇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翰林畫院院長徐德潤先生,一見如故,飲茶品茗時所談甚歡,不覺已是黃昏將至,落霞滿天,遂歸意漸起,便隨手翻起其一卷畫冊,閑覽之余,為之一驚,畫冊中所畫《盛世艷荷》圖,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造詣頗深。其作品擷諸家之萃,脫去格律而自成一派,不禁心生敬意。
![]() 花鳥畫,尤其是畫花,“妙在傳色”。欣賞大作簡單,分享其之美卻非易事,因為解道者深處道內,解道之內,難見道之外,大美難言盡,故以道解道,道之不解。徐德潤善畫荷花,因為他對荷花情有獨鐘,周敦頤的《愛蓮說》寫得好:水陸草本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荷花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備受眾人喜愛。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因荷花是濟南市的“市花”,土生土長徐德潤自然對荷花有別一樣的情懷。
![]() 他以感情的語言、筆墨,以至內涵都意境深遠,獨領風騷!徐老筆下的荷花如語如訴;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傾瀉于麗日朗照之下;或輕盈地飄搖在清風中,其墨葉,濃的蓊然沉郁,淡的灑然飄逸,濃濃淡淡間,純粹得恍若天地鴻蒙,中鋒粗壯而不澀滯,側鋒空靈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莖和荷芰生機勃勃地滋長蔓延著,支撐著生命的絢爛綻放,他把荷花賦予了鮮活的藝術生命。徐老的作品典雅大方,氣勢豪放,重墨濃彩,更兼其典雅大方。既有傳統風貌,又吸收油畫、水粉的色彩之長,在作品中強調視覺效果和沖擊力。徐老用筆瀟灑,墨色含蓄,保持自然物象的生動活力和質感;剛柔相濟,已臻于濃而不俗,艷而不媚,似有“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藝術境界。
![]() 花鳥畫在世界歷史上,尤以中國畫中最具特色,自五代黃筌之后,花鳥畫大家輩出,各領風騷,自成體系。徐德潤鐘情于花鳥畫近半個世紀之久,他把自己完全投放于墨肆陶染浸淫之中,從浩瀚的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從歷代宗師的作品中凝練技法,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去映照、去探索、去追求,張揚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在藝壇上別出機杼地創造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藝術領地。其作品即涵有儒、法、道各家文化底蘊和禪宗神韻,又保持自然物象的生動活力和質感,煥發出一股熱烈、蓬勃向上的強烈時代感。古梅、蒼松、丹柿、牡丹、荷花、藤蘿、鷹、雀、蝶、蜂,雖然姿態不同,但都具有剛的個性,柔的容顏,雅的風彩。一筆之中,陰陽共生,虛實相映,在嫻雅中藏雄強之氣,使挺拔剛勁枝頭充滿雅氣與生機。與吾解其之藝只能道此一二而已。
![]() “中國書畫源遠流長數千載,博大而精深。遠征者奇絕坎坷,寂寞漫長。非博覽多聞功深學粹,難達先人境界,需盡全力墨肆陶染浸淫之中,非短時間可論高下,非朝夕可論成敗,筆墨者十年初識,又十年規模初具,再十年文理少得,著名畫家徐德潤老先生涉獵廣泛,書畫,歷史,哲學,文學,音樂都是他研究的范圍,常常為一個枝節問題去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如今徐老已是古稀之年,但又逢盛世,他的作品曾赴日、韓、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參展,《春滿華夏》、《秋艷》、《富貴圖》、《濃秋》、《水墨牡丹》、《彩墨荷花》分別被日、韓、新、澳等國家和上層名流所收藏,徐老的大型作品《古梅篩月》曾獲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授予世界藝術名家成就獎。為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創作大型中國畫《和平萬事圖》、《華夏神韻圖》現存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
![]() 作為一名職業藝術評論人,因職業緣故我接觸的全國書畫名家較多,而徐德潤先生性情謙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顯得非常的謙遜,謙遜的不露一絲鋒芒,然而,你若進一步與之深談,熟悉他的作品,漸漸地,你會感受到他的鋒芒,他的鋒芒是裹在其作品和學問之中的,所以,含而不露。他沒有因為成名而擺出一幅難以讓人接近的氣勢來。當今活躍在國內的書畫大家多是他當年一起切磋藝術的同道,每每提起徐先生的人品,畫品總是大加褒獎。
![]() 筆墨出于手而根于心,得天機出靈府,矜情未釋何來沖穆之神,出入古今中外,不附一家一門,才能有自己作品的面貌和個性品味,畫家除具備熟練的繪畫技巧,善達心意之法則,更需高深的學識與修養,厚積而薄發遵道而貴德,面對浩瀚的藝術殿堂,敢不匍匐兢兢業業,奉以至誠。畫家徐德潤先生養志于清心,把自己對人類至高精神境界的神往與追求,把對生命、對生活、對藝術的真情毫無保留的寄托于繪畫之中,他是用一片清心去寫真情,排除一切浮躁,留下的只是心靈的印記。
![]() 能畫其神,悉其情也,每一個有緣見到徐德潤的畫都會為他畫中的藝術的美所打動,那畫中深含的生命美麗,是蘊藏在天地之中的一種精神,是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經過藝術加工升華并在視覺上的復活。這其中必然包含著他對生命感受的熱忱。徐德潤用手中的筆去忠實實踐其藝術道路和人生道路,在藝術和人生的坎坷曲折中磨練充實自己,把藝術創作看成是生命的交換過程,并通過這個過程的提煉加以升華,充實了生命的內涵。 走近著名畫家徐德潤,賞其畫,聞其語,你會感到藝術的靈性美所帶來的震撼! (作者系著名藝術評論家、國家藝術雜志總編)
![]()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網站的立場,也不代表網站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