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 佘玉奇,江蘇省南通市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主持工作),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藝術專家庫成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 看到這幅畫,就想到朱自清的散文《春》,“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讓我感覺到寒冬過去,東風徐來的?意。 ![]() 看到這幅也讓我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里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讓我欣欣然而欲往。 ![]() 畫中細膩的筆觸,互相疊合,成就了一片開闊的天地。咫尺之間,萬里云山。桃花、蒼松、溪流、瀑布、堤岸、小帆……妙筆天成,營造了一個修行三生三世才能居住的人間仙境。 ![]() 中國畫看重水墨,有了色彩,容易流于甜俗,尤其是春景,畫了桃花,喧染了紅色,更會落一個行(hang)畫惡評。而這張畫,讓人怎么看怎么雅,近前的勁松相互顧盼,蒼翠欲滴,遠處桃樹叢叢,飛紅點點。 ![]() 近山巍巍,遠山渺渺,白云飄飄,飛瀑淙淙,靜中有動,動在靜中。淡淡坡岸,隱隱新綠,濛濛春雨,墨色交融。 ![]() 中國畫更注重畫外功夫。技術層面的無非“骨法用筆,隨類賦彩”八個字,要有內涵還真不容易,所以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先生行了多少路我不知道,但他讀的書在他的文章里都有體現,最近讀了他《臺灣記行》深有感觸,他且行且思且記,有描述有感悟,夾敘夾議,有些精彩的句子,比如,寫到林家大院時,他寫道“冰心先生說過身體只是靈魂借居的軀殼,何況房屋?”再比如寫到日月潭“眼前的景物一晃而過,能記住的只是涵碧樓”,繼而發揮道“斯人已去,涵碧樓現在是人人都能入住的酒店,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歷史總是那樣無情”。我相信“一個畫家畫到最后比的是境界”。倒底需要什么樣的境界,我問過先生,先生微笑著沒有回答。 ![]() 寫到這里,我仍想回到畫里。說說這畫里的一葉小舟,在云雨彌漫山腳下,在靜靜的水灣里,泊著的舟上似乎有人,此時先生是否在烏蓬里面?如果在,他是閉著眼晴在想這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還是睜大雙眼看著很遠很遠的遠方?我在先生的許多畫里,看到了禪,比如,“閱盡江湖千萬峰”,再比如“秋山悟空”,我認為無論是寫文章或畫畫,都是需要沉淀和情懷的。 循著先生的畫,一遍一遍品讀,一遍一遍地咀嚼,每看一遍都是新的體悟。因為先生,給我們留存了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 作者簡介: 薛紅艷,女,1975年生,江蘇江陰人,南京藝術學院學士,東南大學碩士、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后,德國ALSTERDAMM藝術學院訪問學者?,F為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與設計理論研究。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