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1來源:新浪收藏 |
![]()
陳介錫書題簽
![]() 陳介祺書冊目 《棠梓清芬》是清代濰縣人陳介錫所輯書畫冊《桑梓之遺》的副冊,由其從兄金石大家陳介祺題名《棠梓清芬》,然后贈予當時離任濰縣縣令之職的靳昱,以示留念。其縱長32.8、橫長61.5厘米,原冊題簽為陳介錫所書“棠梓清芬”四字,后小字記“輯邑賢侯鄉先輩書畫為冊,奉寅谷老父母鑒存。戊辰二月望,治下弟陳介錫鑒并題。”下鈐“陳晉卿家藏珍書畫記”朱文印,現已收入本畫冊的第一開中。第二開及末頁為陳介祺手書目錄、題跋。另收錄明末至清11位鄉賢(山東籍或為官、寓居山東)13幅書畫作品,全冊總計16幅書畫作品。其中部分書畫作鈐“曾為陳介錫藏”、“文石山房所存”朱文印及“濰陳晉卿家藏”、“桑梓之遺”白文印。另有部分書畫作附康生鑒賞題跋。此畫冊所含作品不乏大家之作,雖為小幅,但筆墨精妙,堪為上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同時,書畫中所附文詞詩作、鈐墨留印,亦可從中窺探諸位鄉賢名家獨特的人生經歷與社會交往關系的蛛絲馬跡,同時也是探究古濰縣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史料佐證。 據考,《桑梓之遺》畫冊初由膠州高鳳翰所集,他于乾隆四年(1740)始,將自己平時收藏的山東籍或寓居山東的先輩書畫家的真跡裝裱成冊,題為“隨意拾瑤竹”。去世前,他將其轉送給了即墨好友郭廷翕,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由郭氏續增至七十八冊。郭廷翕去世后,其后代為償還舊債出售該冊。嘉慶元年(1796)轉歸萊陽南嵐富戶左家。道光十六年(1836)膠東一帶遭受重災,左氏家境不濟,將此書冊售予濰縣陳子懿。陳子懿,字秀則,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山東濰縣人,陳介錫族叔,曾任職江西廣昌知縣,極為愛好書畫。陳子懿傾囊購得此書畫冊后,視如珍寶,隨身攜帶,即使出任偏遠小縣也時刻不離,閑暇時間經常翻閱。因此,被江西督撫知曉,欲以升職為由索要此冊,被陳子懿婉拒,為此而屢遭迫害。他去世后,其后代因生活困難,于咸豐九年(1859)將畫冊轉售與陳介錫。陳介錫收得后又經多年奔波收集,并將自己收藏的書畫照此裝裱成冊續為后集,終于在晚年湊足百冊之巨,可謂集山東名人書畫大成的巨制。在流傳過程中,幾代持有人傾其心血舍命護存,意在保存桑梓遺物,遂漸改署為“桑梓之遺”,稱此皆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后陳介錫家道逐漸衰落,書畫巨冊又屢經散失,至今再無得遇?,F存濰坊市博物館的《棠梓清芬》畫冊即為《桑梓之遺》之副本,由此亦可見原百余冊之精妙、宏巨。 至于現存《棠梓清芬》畫冊的來歷,得益于此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的開展,通過整理查詢館藏原始文物征集檔案才得知,由陳秉忱代購而來。陳秉忱(1903—1986),原名陳文璘,字邠丞或邠臣,山東濰縣人,陳介祺曾孫。1939年進入延安,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后一直擔任中央辦公廳秘書、副主任,負責檔案信訪。文革結束后他曾擔任毛澤東圖書管理小組負責人,整理編輯毛澤東批注圖書的出版工作。陳秉忱秉承家學在歷史、古文字、古典文學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喜好收藏古籍,擅長書法、繪畫。解放初期,他回到家鄉探親時曾參加當地知名人士座談會,提出了要保護地方歷史文物的建議,帶頭并動員陳氏后代捐獻家中收藏的文物,包括古籍、書畫、銅器、玉器、銅印等陳介祺收藏的珍貴文物捐獻給國家?,F存《棠梓清芬》畫冊,是由陳秉忱于1963年6月19日購于北京寶古齋。起初,陳秉忱得遇曾祖及鄉賢書畫遺跡倍感親切,傾情所致遂來電詢問當時的濰坊市圖書館可否收集《棠梓清芬》畫冊,得到肯定后,自己墊付二百四十元錢,并請畫店開具發票隨同畫冊托請友人先行帶到濟南市博物館,后轉交濰坊市圖書館。1964年移交給剛剛成立的濰坊市博物館,由此濰坊市博物館得以珍藏《棠梓清芬》畫冊?! ?/p> 該畫冊中為何多處皆有康生的朱筆題跋,推測當為:此時陳秉忱作為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有條件廣泛接觸中共高層領導,他又喜好書畫、文物鑒賞等,會與同樣有此愛好、修養的康生接觸較多??瞪敃r在中共黨內高級干部中,若以傳統文化的修養與文物鑒賞的水平,當稱“第一把交椅”。他在詩詞、書畫、金石、戲曲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尤其是書法功力極深,并擅長章草,精通篆刻,且喜以朱筆點批他看過的文字材料及詩詞、書畫、古籍等。陳秉忱收得畫冊后也極有可能請康生觀看、評賞,康生為此題跋也在情理之中。 百年風雨,這部畫冊歷經一個多世紀的輾轉磨礪,終于回歸故里。它亦如一部傳奇的史書,匯聚演繹了山東十幾代先賢文人書畫家的精彩故事。 ?。ㄎ恼聛碓矗菏詹乜靾?nbsp;山東濰坊 譚靄嵐 武夫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