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來源:新浪收藏 |
[響應中國美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 --- 董希源紅色寫生之旅(楊家嶺) ![]() 延安,我一路追尋著你。我跨過潺潺的延河,登臨那突兀的寶塔山,俯視著你寬廣無比的山山水水。哦,棗園的燈火仍然透亮,楊家嶺的掌聲依舊熱烈,魯藝的讀書聲朗朗不斷,南泥灣的飛鐮還是那樣的刀光閃閃。延安,你這革命的搖籃,中華民族的龍興圣地,今天,我董希源又來探望你來了。 汽車在黃土高原上奔馳,思緒在董希源腦海里蕩漾。時隔五個月后,再次踏上這片熱土,讓董希源興奮難抑,不禁浮想聯翩,詩意大發。 去年金秋十月,董希源專門到延安采風寫生。為了更深人了解延安的風情風貌,尤其是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他將全部寫生家當都扔在了延安,一扎就是八天,先后深入到棗園、楊家嶺、寶塔山、王家坪、清涼山、白廟寺以及延川的梁家河,幾乎跑遍了延安的溝溝坎坎、嶺嶺坪坪,搜集了許多第一手的創作素材,完成了七件丈二匹的巨幅寫生作品,也與當地革命老區的農民、藝術愛好者結下了深厚而又純樸的革命友誼。他們一再囑咐和叮嚀董老師,在方便的時間再訪延安。之后又隔三差五地打電話,詢問董老師何時能成行。 ![]() 革命老區群眾的信任與囑托,就是董希源寫生創作的主要動力。為此,他特意將這次再訪延安列為紅色寫生之旅的第五站,并攜帶去他專門為延安人民創作的巨幅寶塔山寫生作品,奉獻給延安,永遠在延安棗園賓館陳列。 楊家嶺,是中 共中央駐地舊址,從1938年開始到1947年3月,毛 澤 東等中央領導和中 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 這個原本寂寂無聞的陜北小山村,因中國共產黨和中共中央的到來名揚中外。這里產生了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決策:百團大戰、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這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會議: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中共七大;這里誕生了一篇又一篇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光輝著作:《整頓黨的作風》《新民主主義論》《愚公移山》。 楊家嶺,它在革命歷史的紅色版圖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正因如此,董希源再訪延安的首個寫生點就選擇了它。 為了避免與上次楊家嶺寫生作品產生同一構圖方式的簡單重復,董老師這次沒有采用全景式的構圖,而只是剪取其中最能代表楊家嶺風貌與歷史內涵的一角 --- 中央大禮堂。 ![]() 因為對地形地貌非常熟悉,而且出發前已經有了初步構思,所以來到楊家嶺后,并沒作過多的躊躇而浪費時間,便迅速在大禮堂前展開畫架,搭起畫板。 中央大禮堂,這座中西合璧、清水外立面的磚木結構老建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這里召開,并確立了黨的政治路線,實現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真正成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毛澤東思想開始寫在黨的旗幟上,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大禮堂上那條 引人注目的橫幅“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就是很好的歷史明證。 基于這些考慮,董希源將大禮堂作為畫面主體,通過墨線勾勒外觀整體,然后淡墨輕染,以強調其簡約、輕松卻又純樸、厚重的外觀立面,以此表現禮堂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內涵。今天的寫生,董希源并沒有鋪開他慣用的丈二匹宣紙,而是選擇直豎的六尺整紙,采用半仰的寫生視角,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張顯與突出大禮堂的高大感覺。另外以小寫意手法,揮寫幾株翠柏蒼松,使得在繁枝茂葉掩映下的大禮堂主體形象更加突出與鮮明,并以此寓意偉大的黨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簡約、輕松卻富有朝氣。蒼松翠柏則比喻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周圍的革命群眾,正生機勃發,準備迎接革命勝利的到來。 ![]() 初稿已經完成,今天的采風寫生可以暫告一段落了。明天,董希源將繼續深入到延安更為偏僻的鄉村岇崮,用他那全新的審美眼光與獨特的視角,去采寫延安那源源不竭的紅色風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