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來源:新浪收藏 |
![]() ![]() ![]() ![]() 作者:Christophe COMENTALE 翻譯:杜放 楊佴旻是位“魔術師”:普通的材料經過他的手,就會變成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他更善于運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材料:毛筆和國畫色,在保持筆墨寫意特性的基礎上大膽運用色彩,創作出色彩絢爛的寫意水墨畫。在今天這個充滿變革,躁動不安的世界,人們在各種沖撞和壓力中尋找內心的歸屬,向往安詳與寧靜。楊佴旻用他的創新水墨畫,表達出一種超脫世俗的禪境,帶給現代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他不愧為當代創新水墨畫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楊佴旻出生于中國的河北省曲陽縣。地處華北平原西部,緊鄰首都北京,曲陽縣是宋朝的五大官窯定窯的出產地,也是中國傳統水墨畫勝地,同時還素有“雕刻之鄉”的美譽。家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促使楊佴旻從小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楊佴旻成長在一個工匠世家,從事傳統手工藝的父親,很早就發現了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和天賦,讓他從小研習書法,并學習雕琢。在刻苦鉆研中,楊佴旻將中國古代繪畫大師的作品爛熟于胸。長期的練習使得他對木材,毛筆和水墨的使用有著深厚的了解和領悟,他對色彩的運用也掌握得出神入化。當然,藝術家的獨特之處并非局限于技巧,他還特別善于捕捉身邊的人和物,借助它們來表達他對生命的熱愛與美的感悟。 楊佴旻自幼跟隨老師學習水墨畫,從臨摹《芥子園畫譜》[1]入手。這是一套系統學習傳統水墨畫基本技法的畫譜,淺顯明了,是許多著名藝術家的啟蒙良師。楊佴旻反復臨摹,以至于他能背著畫出畫譜山水卷每頁的內容來。盡管楊佴旻的雕刻和水墨畫創作都很到位,但是,他最大的熱愛是水墨畫,正如他本人所說“彩色雕刻是幫助我更好掌握水墨畫的手段。我的志向不在于成為雕刻家”[2]。這一方向性的選擇,決定了他的作品主要是運用水墨畫的材料,來表現靜物,山水和人物這三大主題。對此,我在下文還會有更詳細的闡述。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研究探索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化,同時,他對其它門類的現代藝術作品也有高度的關注和研究。在我們最近的一次談話中,他對現代藝術是這樣闡述的:“到了現代,藝術的評判標準應該建立在世界的評判標準之上?,F代中國的東西也是世界的。上個世紀,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著名藝術家就提出了要改革傳統水墨畫,這一觀點在今天已被廣泛認同。幾代藝術家在探索藝術的同時,反復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否使中國傳統藝術服務于當代,服務于西方乃至世界,西方藝術是否可以服務于中國傳統藝術。這種關注視野無疑是世界性的?!盵3] 楊佴旻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興趣愛好使然,他在繪畫創作的同時也熱衷于寫作。他的詩歌為其繪畫和雕塑作品做了詮釋和補充。他對美學的深入研究也影響著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楊佴旻出版的大量畫冊和成功舉辦的畫展,都體現著他的創作熱情和蓬勃能量。藝術家用心去描繪身邊平凡的事物,作品有著樸素和諧之美。他的獨特之處正是用最普通的東西去張揚生命的真諦與魅力。 我第一次見到楊佴旻,就被他光滑頭頂上的肉髻所吸引,這讓我聯想到佛教中代表智慧的佛頂。也許正是冥冥中和佛的淵源,促使藝術家早年東赴日本求學,并深深侵染在這個東方佛教古國的藝術氛圍中。隨后他遠赴美國,游歷歐洲,他的豐厚經歷也體現在他的藝術創作之中。有些中國文藝評論家認為,楊佴旻最初的靜物作品,受到了印象派大師莫奈和塞尚的影響。 楊佴旻的藝術作品中呈現出對于美的獨特感受與闡釋。他在不斷的思索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需要在文藝理論方面更加深刻的造詣,這促使他系統地學習美學,并最終獲得了美學博士學位。楊佴旻作為新水墨畫的領軍人物,兼有畫家,美學博士,詩人等多重身份,是活躍于國際畫壇的藝術家。他同時還擔任南京藝術學院新水墨畫研究所所長,創辦了北京文藝網等。 跨越理想與現實社會 研究中國傳統繪畫,首先要回顧歷代畫家所常用的繪畫題材。中國古代畫家的題材,多是通過人物和自然環境來表現與濃縮當時的社會風貌。楊佴旻從小就研習及臨摹了大量傳統中國繪畫,從傳統的人物肖像,到能夠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山水畫作品。從摹仿,到獨立的探索實踐,在從一系列有選擇性的以及偶然的生活經歷中,藝術家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楊佴旻早年東渡日本進行學習與創作,使他得以在思想和創作上汲取這個東方古國的精華。后來,他的足跡更是踏遍了歐美各國,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展中流連忘返,吸納博收。這些豐富的生活背景和藝術經歷,使他的畫作既是東方的也是西方的。 楊佴旻在藝術創作中,他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在藝術思想上卻以一種超越的態度對待中國,日本以及西方的藝術。早在1992年,他就開始探索一種新的創作理念與技法,并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曾經說過:“我認為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不在適應現代社會,它已經不屬于這個時代了?!备钊氲胤治觯骸艾F代的藝術家不應該盲目的膜拜傳統,那些已經成程式化的東西。帶著對現實的偏見去“體驗”那些遠離了時代,遠離了自己的生活,對藝術創作是沒有益處的,藝術家的創作行為不是把古老的東西翻新。就水墨畫而言,如果僅是摹寫傳統所謂精華的東西,不做根本的創新改變,那么這就是一種停滯,甚至倒退。另外,一味地區分中國藝術家、別國藝術家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藝術創作需要開放的思維。所謂傳統的風格,只是在過去的特定時間環境下形成的風格,是當下的過去式。眾所周知,也并不是簡單否定傳統就能夠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如果是這樣,又怎么解釋歷史和文化帶給我們的傳承呢?我們應該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精髓,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的情景與生活[4]?!庇纱丝梢姉钯F對藝術的創作不僅是感性的,他的藝術觀點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思索的結果。 如何創新水墨畫?眾多理論家和藝術家就此議題各抒己見。尤其是近25年來,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討論吸引了包括收藏家,藝術愛好者等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 楊佴旻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當代美術界,有個被忽略的問題,是很多人對水墨畫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他們認為水墨畫的材料是畫不出鮮艷色彩的。”20 世紀以來,許多水墨畫的革新家如林風眠等,都在墨和色彩的平衡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當代中國,色彩“艷麗”的水墨畫作品越來越多,彩色水墨畫將成為水墨畫的主要形式。楊佴旻感慨道,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現代化社會,怎么能一直固守在古人的黑白水墨畫世界里呢?怎么能重復古人做過的事情而不去創造呢?難道因為這種繪畫的名字是水“墨”嗎?新的、成功的水墨畫創作告訴我們,如果水墨畫家還不敢或者還不去嘗試彩色,那是他的個人選擇,而和水墨畫的材料無關,如果說問題,那不是水墨畫的材料有問題,是畫畫的人有問題?!?/p> 藝術家更加熱切地呼吁 :“在宣紙上進行實踐的朋友們,請在你的墨色里添加上顏色吧,你的畫面一定會更具魅力! ”[5] 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藝術家已經形成了他一整套的藝術理論,他的理論反過來將進一步指導其藝術實踐。 藝術家偏愛的題材:從人物到靜物 在長期的藝術創作中,楊佴旻貫通了在世界行走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以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表達力,創造性的融和了東西方繪畫——他最偏愛的主題是:室內人物,靜物(通常是人物旁邊的物體) 和風景,他選擇的角度平常而獨特,展現了人類對自然的美好依戀。楊佴旻的藝術既感性又充滿了思考。他經過長期不懈的試驗探索,創造出了一套特別的繪畫新技法。他根植于中國,融匯西方,成功地跨越了東西方文化的鴻溝。 人物 楊佴旻的人物畫吸收了日本二十世紀30年代浮世繪畫家和西方畫家馬蒂斯,以及內景主義畫派維亞爾的精髓。他運用創新的獨特技法來描繪人物在室內的日常生活,將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同時人物身旁的每一個靜物,裝飾也是畫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比如他在2002年完成的作品《小芳》,年輕的女主人公身著黑裙,看上去象是身后壁紙上的深色圖案,與人物對面的花籃和背后窗戶透過的藍天形成色彩上的對比。1999年完成的《廚房》 (120X180.5cm),則吸取了法國畫家安德列?布拉吉利的風格。布拉吉利本人也深受日本畫家的影響,善于以抽象化的造型及明快的色彩描繪出詩意的情景。另外,是他的一部典型作品,2002年完成的《假日》(57X45cm),藝術家用大面積的黃色調營造出輕松、安逸的畫面氛圍。 山水畫 從楊佴旻的山水畫作品中,我們看出他對中國傳統名家,尤其是明清作品的深刻研究與掌握。中國的名山大川經常是古今畫家們創作的源泉。在楊佴旻筆下,于是誕生了《五臺山之一》(2013 年完成,79X112 cm);《太行的早晨》(2012 年,143X309 cm),和《長城》等多部作品。在21世紀的今天,用傳統的題材進行創作更需要藝術家的膽識與革新精神,需要藝術家超越古今的藝術才能。他筆下的山水畫,保持了水墨畫以線為造型的基礎和寫意的精神,以及和諧的藝術境界,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美好敬慕。 靜物 靜物,如果從法語直接翻譯,靜物一詞應該譯為“死物,沒有生命的物體”,中文靜物的翻譯來自英語“不動的物體”。而楊佴旻筆下的靜物充滿了活力和生命力。他無意于在特定的空間里去描述色彩的互動和空間的視覺組合,而是在于憑借觀感,幫助人們用想象而獲取視覺之美。 《藍天》這幅畫,山坡上的白云,靜止不動,那紅色的、粉色的花草絢爛地勃勃生機,體現出自然強大的生命之力。藝術家用宣紙和國畫色表現出了現代繪畫所能帶來的感觀效果。《紅葉》、《粉紅色的記憶》、《花開時節》這幾幅作品都是以花朵為主題,配以抽象的幾何圖案,以對比的方式刻意表現紅色的燦爛和絢麗。楊佴旻對形態的運用讓我聯想到英國當代藝術家呂西安?弗洛伊德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當然,拿兩者來做比較并不是說他們在風格上相似,而是他們對自由,對生命之美的追求,以及他們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約束的藝術表達方式。 每一位創作者都在不斷地探尋,發現屬于其生命本源的東西,并在靈感突現的時候呈獻出新作品。藝術家在2012年完成的兩件雕塑作品《禁果》、《ET之手》,就是他對生活不倦觀察,對藝術無止境探索與追求的成果。 楊佴旻生活成長在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F在中國所面臨的沖撞,不亞于西方社會二戰結束后百廢待興時的變革。西方國家經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經濟騰飛,最近幾十年一直處在緩慢發展階段,可能已經淡忘了當時的大變革,以至于對中國當下的社會也多有不能理解的地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藝術家的國際影響力有了很大提升,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關注[6]。藝術家的使命感與時代的發展契機,激發了楊佴旻更多的創作靈感,和他在藝術上更高、更加獨特的審美追求。另外,隨著他藝術創作的不斷推進,呈現出的作品也更加國際化。他的藝術實踐,能使法國乃至世界的觀者感受到他的藝術所展現的絢爛和蓬勃生命力,以及他的藝術創新對于我們時代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柯孟德,法國漢學家,中國藝術史和考古學博士,并擁有巴黎索邦大學藝術史學位?,F為法國國家人類博物館館長。作為策展人,他策劃了眾多藝術展覽,其中包括中國近代百年繪畫展(2009 年,巴黎) ;中國現代藝術(2007 年,北京) ;藝術家的書?從馬蒂斯到現代藝術(臺北 ,2007)??旅系孪壬谥袊ㄅ_灣)生活七年,撰寫了多部關于中國藝術的著作。 [1] 芥子園畫譜是一部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課本。全書主要分為初級,二級,三級三個部分,由李漁做序。初級又分為五卷,第一卷為畫學淺說,主要講解美學的基礎理論和著色的各種技巧。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別為樹譜和山石譜。第四卷人物屋宇譜介紹人物,建筑,風景及花鳥魚蟲的畫法,并在第二級中詳細地講解了梅蘭竹菊。第五卷名家山水書譜,介紹名家作品在摺扇上的各種畫法。初級山水譜五卷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木版彩色套印。為其作序的李漁,字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在明朝衰落后,他過起了隱居生活。晚年時在現南京構建并移居芥子園。畫譜以此得名。 [2] 2013年11月與畫家在北京的一次談話。 [3] 2012年10月與畫家在北京的一次談話。 [4] 2013年 8月與畫家在北京的一次談話。 [5]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展作品集。 [6] 從歷史上說,藝術品市場興起于西方工業化國家,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連。全球藝術市場年報用百余頁篇幅刊登了2011—2012 年現代藝術家價值排名,楊佴旻排在第315位。從這一數字可以看出中國十幾年來藝術的蓬勃發展及對藝術品投資的急速增長。誠然,作為藝術家,他所關心的是自己的藝術創作而不是作品的市場價值,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略現在所處的大環境和時代背景。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