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來源: |
竹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由考古而知,中國對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竹制的箭鏃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時代連續出現的各種竹簡、竹扇、簪、筆桿、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證明了竹雕與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梢哉f,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間,還不能稱為獨立的門類。明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萌芽的出現,大量文人的喜愛與追捧,竹刻的藝術性得以大幅提高,影響及于牙、木雕等領域,逐漸成熟。雕刻技藝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的竹雕與流派竹雕在明中期開始成熟的標志之一,依據不完全的計算,明清時載名典籍的竹刻家達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并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領域入門,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顯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屬上海)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藝的開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他們合稱“嘉定三朱”,共同創造并完善了多層浮雕與鏤雕的風格,開啟了嘉定竹刻的傳統。在他們周圍還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眾多竹刻家。大約在康熙至乾隆時期,嘉定竹雕迎來了全盛時期。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數代經營的世家,如創制了去地淺浮雕——“薄地陽文”法的吳之璠;善制圓雕人物并曾供職宮廷造辦處的封錫祿,及其兄弟錫爵、錫璋,子侄始鎬、始歧,弟子施天章;開創純以陰刻表現筆墨皴點影響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灝;其余以淺刻芭蕉叢竹著稱的周乃始、細巧近于微雕的顧玨、雕鏤小像的好手蔡時敏和張宏裕、七代刻竹的時鈺、時學庭等人,以及王易、鄧孚嘉等,均各有所長;知名文人和畫家李流芳、錢大晰和吳歷等,也愛好竹雕,顯示了當時竹雕的風行。
竹雕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漸勢微,雖然有程庭鷺、陳凝福等名家,但以陰刻及淺浮雕金石文字為主,技法與題材日益狹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橋西的竹刻街開始聞名全中國,時大經的“時文秀齋”、張學海的“張文玉齋”、朱漁甫的“酉陽俎”等,經營甚為成功。
成書于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錄》,作者是金元鈺,書中對竹雕歷史作了初步總結,并以介紹嘉定竹人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藝人濮仲謙(1582-?)開創,以注重選材,隨形施藝,不事雕琢著稱。
總體而言,金陵派不像嘉定派那樣集中一地,傳統深厚,名手輩出,而是較為松散,更多情況是藝人傾慕濮仲謙開創的風格所做出的個人選擇,但不論如何,金陵派還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豐富了竹雕的表現力。竹刻的當下市場行情
竹刻藝術品的上拍時間較早,1994年達到1996年這兩年間,蘇富比、佳士得、朵云軒、嘉德、翰海等五大甩賣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賣,也有不少高價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要數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拍出了42.35萬元高價,隨后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徑14.7厘米《人物樓閣慶桂筆筒》以54萬法郎(約416萬元人民幣)成交。當時國內的精品竹刻價格仍然較低,未有百萬天價出現,直至2003年秋,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其中兩件竹雕作品成交價格上百萬,分別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另一件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被上海博物館定向購買,這才真正標志竹雕行情發生變化,此后竹雕價格一路看漲。有業內人士稱,如果這批竹雕放在兩三年后拍,成交價格后應該再加一個零。
2004年至2006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萬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萬的竹刻作品各占2件,上千萬的1件,這個紀錄一直保存到現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賣會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以1215萬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萬的藏品5件,分別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國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藝術市場整體有下滑趨勢,北京匡時、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藝術品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如期舉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專場,全場52件上拍,總成交額:1260.78萬元成交率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時也顯現出竹雕藝術品較良好的抗跌性。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場,也不代表收藏界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