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來源: |
12月12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法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大學中華圖像文化研究所學術支持的“巴黎對話徐州:貝特朗·巴龍與楊小民繪畫展”在徐州美術館(藝術館)拉開帷幕。3天的時間,吸引了數千人前往觀展。西方的油畫和東方的水墨同場“對話”,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貝特朗·巴龍也親臨現場,這位高鼻梁、高個子的法國老帥哥得到了眾多粉絲,求合影、求簽名的絡繹不絕。記者好不容易才逮到機會和巴龍先生聊兩句。 這種國際間的“對話”展在徐州還屬首次,但對貝特朗·巴龍來說已經是常態。他曾到越南、摩洛哥等地方舉辦畫展,并和當地的畫家一起聯展。“和當地的畫家聯展很重要,可以讓不同的文化、思想得到一次很好的碰撞。”巴龍先生說,“此次和楊小民的‘對話’是所有的‘對話’中走得較遠的一次,但也是走了10%的路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貝特朗·巴龍和楊小民曾在一幅畫上畫過畫。楊小民畫的是一個滿臉褶子,拿著煙斗的農村老漢,貝特朗·巴龍補上的景是老漢在一個舞臺上,下面是烏壓壓的觀眾。楊小民說,他沒想到巴龍先生會這樣畫,但細想想也是很典型的西方思維,讓這幅作品也別有一番風味。貝特朗·巴龍說在和楊小民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受到影響。“我的作品,在中國人看來是百分百的法國油畫,但在西方人看來有東方的韻味,線條筆觸之間在講故事。” 巴龍先生介紹說,在巴黎的二世區居住著600多個畫家,這600和畫家的繪畫風格是非常多樣的,有些人模仿傳統,有些人在傳統中尋找道路,也有些人的作品很先鋒。“在藝術領域,和科技領域一樣,我們所取得的大部分知識、經驗、技能都應當歸功于我們的前輩。學習、復制、模仿、借鑒,是從事藝術的第一步。在這之后,我覺得藝術的目標還是在創造,可以是在工具上,如繪畫材料,可以是在題材上,可以是在技術上。”巴龍說,“我是從傳統的工具,最傳統的題材中,尋找新的技術,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這是我的向日葵,不是梵高的;這是我的檸檬,是獨一無二的。我的作品的新穎性,來自于形狀,更重要的是來自于色彩。” 現場的很多觀眾就被貝特朗·巴龍作品的色彩所吸引。其中一位郭先生說:“靜物是西方油畫中最常出現的東西,巴龍先生和很多藝術家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是他的靜物創作不是器皿與水果的組合,而是多描繪情節性靜物,像有燃燒的炭火,手拿毛巾遞茶壺和掛鉤,其次他色彩運用得讓人耳目一新,好看、耐看。” 在當天的開幕式現場,20多位小學生臉上帶著面具在展廳的中間圍成一個心形,這是孩子們以“巴黎恐怖襲擊”為背景手繪的面具,面具的內面還寫著巴黎加油、巴黎不哭、巴黎堅強等字樣,展覽結束后,這些面具將由巴龍先生帶回巴黎贈與法國的小學生。巴龍先生在展廳中看到這些帶著面具的孩子很激動,逐一和他們合影留念。“我很感動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后,中國孩子也能感同身受,這些面具是孩子們維護正義和平的象征,體現了中國孩子的大愛,我一定會好好帶回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