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來源:揚子晚報網 |
讓戴正國老師牽腸掛肚的油畫。 揚子晚報網4月7日訊(通訊員 丁紅華 記者 陳詠)清明前后,揚州市江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曉軒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的市民和游客。作為參觀者中的一員,江都知名畫家、江都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戴正國內心五味雜陳。因為他為許曉軒烈士精心創作的油畫作品,被告知“尺寸較大”,沒能展現在許曉軒紀念館,現在只能被擱置在車庫里。戴正國對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認為并不遜色于紀念館里其他作品。為自己滿意的作品找到好的歸宿,無償捐贈這幅形神兼備的油畫,成了已屆晚年的戴正國最大的心愿。
許曉軒烈士遺照。 許曉軒(1916—1949),學名永安,字小軒,江都縣仙女廟(今江都鎮)人。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許曉軒擔任中共川東特委青委宣傳部長,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時殉難。許曉軒烈士是長篇小說《紅巖》中許云峰、齊曉軒等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他犧牲時年僅34歲,就在他犧牲后三天,重慶回到人民手中。
油畫作者戴正國老師。 今年60歲的戴正國,1981年畢業于揚州師范學院美術專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今年2月從江都職教集團退休。戴正國老師告訴記者,許曉軒烈士是家鄉人心目中的英雄,自己小時候就是讀著他的故事長大的。據其介紹,他為許曉軒烈士精心創作的油畫作品,長1米5,寬1米2,加上像框,長度達到1米8,寬度1米5。 “許曉軒烈士是我一直想要表現的繪畫題材,像我這樣‘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受傳統革命教育很深的‘50后’,對革命先烈懷著深深的崇敬之情,我正是帶著這樣的創作熱情來表現人物形象的。這幅油畫是我2004年創作的,當時花了整整1個月的時間。”戴正國介紹,作品完成后,參加了江都第一屆“龍川畫展”,被放置在正對門廳的醒目位置,很多參觀者對這幅畫評價很高。由于烈士的英名和畫面較好地表現出了烈士的藝術形象,得到了市領導和觀展市民的贊揚。參展后,作品被放在車庫里,家人有時晚上回來停車看到有點害怕,就放在學校的畫室里。后因學校遷址,又撤回車庫。
戴正國的國畫作品。紅華 攝 “這么多年來,這幅畫就一直擱置在陰暗角落里,滿是灰塵,我經常為它嘆息。”戴正國說,2014年,這幅作品在《江都日報》上發表了,當時正值許曉軒紀念館重新裝修,相關負責人看到了這幅油畫,覺得無論形和神以及藝術的表現都很不錯,覺得紀念館里缺這樣的獨幅油畫,于是通過《江都日報》聯系上了他。戴正國很高興,當即表示愿意無償捐贈,并欣慰地覺得這幅畫終于有了最理想的歸宿。因為紀念館對外開放,它可以經常和觀眾見面了。而此前,江都博物館館長夏根林曾幾次要老戴捐贈此畫,是有償的,但戴正國覺得館藏并不是這幅畫的最好歸宿,因為他認為,收藏肯定沒有對外展覽好,便拒絕了。哪知幾天后,有關部門把畫退了回來,說負責裝修的總工嫌畫太大,沒地方安排。但戴正國認為,這樣的題材沒有較大的畫面,是缺少視覺沖擊力的。 “我敢保證,許曉軒烈士的夫人姜綺華,如果看了我的作品,肯定會流淚的。說實話,這幅作品是我創作生活的一個歷程,我是在反復吟唱《紅巖》電影插曲時,流著眼淚完成的,我愛它!所以我經常把它從角落里挪出來,小心翼翼地給它清洗灰塵,再曬曬太陽。我常常想,這幅畫什么時候能有屬于它的位置和歸宿啊。”戴正國老師說,7號上午,他退休前所在學校的領導從微信上得知此事,也很感慨。8日上午,學校組織師生去許曉軒紀念館參觀。學校經商量,決定以學校的名義向紀念館捐贈這幅油畫,“既然尺寸太大,就算紀念館現場接受了,我就怕它還是會被放置在角落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