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2來源: |
2016年4月6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館藏系列展之二——海派”開展。本次展覽將展出我館收藏的“海派”代表大師任薰、吳昌碩、朱屺瞻、黃賓虹、唐云、謝稚柳、程十發等人的二十余幅書畫作品,其中大部分藏品都是首次與觀眾們見面。 編輯:袁小龍 展覽現場 前 言 “海派” ——近代中國畫流派之一,又稱“海上畫派”或“滬派”,一般指的是發生于十九世紀中葉(1840年)至二十世紀初期(1930年)期間,一群活躍于上海地區的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上海自清代中期鴉片戰爭后根據“南京條約”約定宣布開埠,并成為各國列強的租界,大量外國資本的涌入,人口激增,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繁華的商業城市,同時也吸引了來自周邊地區如江浙等地的畫家,一時之間畫壇高手云集,形成百川歸海之勢。 海派畫家人數之多,表現風格形式之多亦是中國畫壇的罕見現象。代表畫家有“四任”:任熊、任伯年、任薰、任預以及趙之謙、吳昌碩、虛谷、黃賓虹、朱屺嶦、張大千、劉海粟、謝稚柳、程十發等等。 展覽現場 海派畫家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徐渭、陳洪綬、八大山人、石濤等諸家之長,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同時吸取民間繪畫和西方繪畫的藝術語言和繪畫技法。作品以花鳥、人物、山水為主要題材,兼具古詩詞、文學為基調,傳承中國傳統繪畫底蘊,并能夠破格創新。海派畫家追求吉祥富貴的象征寓意,色彩大膽強烈,滿足新興市民文化需求和趣味,創造出雅俗共賞、個性鮮明、自由活潑的藝術風格。他們一掃摹古沿襲的風氣,融入多元化的時代特征,搭建了中國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之間的橋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地位。 編輯:袁小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