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來源:新華報業 |
![]() 土耳其安納托魯大學師生正在參觀《溫巍山線描作品展》 “我們感情特別融洽,語言不是問題!”這是三年前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秦佳訪問安納托魯大學藝術學院時,該院院長Emel lenay的歡迎辭。 相隔萬里,跨越千年古絲綢之路首尾的兩個城市——中國常州和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締結國際友好城市,兩地最有代表性的大學頻繁開展藝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文化先行手牽手,溫潤了萬里古絲綢路兩頭。 友城行動,藝術交流突破語言障礙 “這就是‘春蠶吐絲’技法,要畫出細韌柔和、連綿不輟的線條。”臺上是一位中國畫教授,臺下是一群高鼻深目的土耳其師生,教室滿滿當當。這是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溫巍山教授走進土耳其安納托魯大學藝術學院,做《傳統線描與現代線描》學術演講的情形。 常州工學院所在的中國常州市與安納托魯大學所在的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市2009年正式締結國際友好城市。2014年4月8日,溫巍山走進這片早已聽聞無數遍的土地。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回憶說:“準備這次藝術交流,煞費苦心。最后確立以中國畫中有特色的‘線描’為主題,但制作PPT時,有許多學術專業名詞無法翻譯和傳達。”為了介紹中國線描繪畫藝術的傳承、創新以及在設計領域里的運用,他必須講到一些傳統技法和中國畫特殊材料。 圓轉飄逸的“吳帶當風”筆法、剛勁稠疊的“曹衣出水”筆法、中國毛筆和宣紙的特性……無法翻譯表達,溫巍山就直接在臺上寫畫演示,藝術交流突破了語言的障礙,現場土耳其師生的熱情超出了他的想象。有的學生對獨特的中國技法躍躍欲試,有的則對中國畫材料好奇:“生宣為什么會化水?熟宣為什么閃閃發光?” 《傳統線描與現代線描》講座和《溫巍山線描作品展》在埃斯基謝希爾市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風,巨型的畫展廣告矗立在埃斯基謝希爾的市區廣場上。畫展中的《愛竹圖》、《昨夜鳥驚春》被安納托魯大學收藏,該校還專門與溫巍山協商簽訂備忘錄,取得畫展全部72幅中國線描作品的數碼版使用權,用于全校室內陳列、教學與學術研究。溫巍山對記者感慨地說:“繪畫藝術真是一種世界語言,消泯國界和語言的限制。” 友城相牽,藝術為媒,這已經不是第一次。2011年,常州雕塑家冷天明就受邀到埃斯基謝希爾參加首屆國際藝術石雕邀請展,20多天現場創作出兩條“禮”魚,石雕高達2.6米,寓意自己來自中國的魚米之鄉。那兩條“魚”帶著“吉祥”的祝福,永久留在土耳其。自2011年,兩校簽訂藝術交流協議以來,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師生作品展已在埃斯基謝希爾市連辦三屆,“歐亞風情”——安納托魯大學藝術學院師生作品展也成功在常州運河五號公共文化空間亮相。2015年9月,土耳其安納托魯大學藝術學院動畫系主任Fethi Kaba、Sabahattin Calkan教授帶來極具土耳其民族風情的動漫藝術作品亮相第十二屆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一帶一路國際動漫精品原創館”。 民間交往魅力無限,差異中激蕩新思維 “在土耳其,院長和普通老師,都自掏腰包請我們喝咖啡、聚餐,增加個人間交流,民間交往的意愿非常強烈。”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秦佳對記者說,土耳其師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國際文化交流,講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故事,才能吸引人。 2013年,常州師生作品展以油畫、水粉等西方畫種為主,旨在貼近土耳其本地文化特色。2014年,則轉變為主推中國傳統線描藝術。2015年,直接打出了“風從東方來”的主題,展出中國書畫和中國傳統剪紙工藝,參展的不僅是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常州市美協的國畫家、華東師大、中國傳媒大學的師生也提交作品參展。李昱春老師拿出筆墨紙硯當場獻藝,現場體驗圍觀的師生越來越多,擠得水泄不通。在唐麗老師開設的中國剪紙工坊里,土耳其師生看到一個個從簡單到復雜的圖案在她手上誕生,覺得分外神奇。分發各色宣紙和剪紙工具時,唐麗發現現場師生太多,材料都不夠發。 土耳其師生對中國文化如癡如醉,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們也受益匪淺。安納托魯大學是世界最大的開放式大學,有25000名全日制學生及180多萬名遠程教育學生。雖然學生數量多,但該校藝術學科的學生卻實行小班制,一個班只有5—8名學生。常州工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趙可恒副教授發現,安納托魯大學校園充滿藝術氣息與人文關懷,建筑形式多樣,藝術雕塑遍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有臺階必有斜坡或欄桿等無障礙設施,座椅隨處可見,方便師生相互交流。他驚訝于該校建設的藝術設計實驗室,囊括了玻璃、陶瓷、雕塑、數碼等各類形式,光雕塑實驗室就是獨立的一幢樓,分成石料、木材、金屬等不同的雕塑實驗室,其場地之大、設備之全,在目前中國一流的藝術專門高校里也難以見到。古老的濕拓畫藝術和極具現代感的陶瓷、玻璃工藝、絲網印刷,讓溫巍山大開眼界。他對記者說:“地處歐亞文明交匯點,土耳其的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相映生輝,那里尤其注重裝飾圖形的現代藝術,極具應用性和啟發性。”安納托魯大學專門建立了藝術品收藏館,每年都從世界各地邀請藝術家來校交流辦展,留下作品擴大師生眼界。 從“印象土耳其”到“實景土耳其”,異國的一些差異做法,刷新了中國教師的思維。埃斯基謝希爾在土耳其語中是“老城”的意思,被稱譽為安納托亞高原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在這里,一直有“越傳統,越恒久”的古訓。包括海泡石在內的許多傳統手工藝都傳承不衰。在土耳其,政府視世代傳承的工匠家族為“國寶”,給予各方面的政策和基金扶持,并且利用一切機會向世界各地宣傳、推介。秦佳特別關注到“老城”里的老建筑都保護完好。“歷史遺存要保護,城市要發展,土耳其的老城接新墻,可以清楚看到城市的變化,看到歷史的脈絡與沿革。” 交流欲望增長 藝術互訪升級人才合作 藝術交流頻繁,相隔萬里的兩所高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2014年4月,兩校正式簽署Mevlana項目,由土耳其高教委員會提供經費,資助雙方師生交流活動。2014年9月13日,安納托魯大學P?nar Gen?(珀娜·楊克)教授來到常州工學院,進行為期兩周的講學,講授藝術創新原理與設計基礎實踐課程。珀娜教授在土耳其傾心于殘疾人志愿服務,她開設課程,專門指導殘疾人藝術創作和創業,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雖然在常州講學時間很緊,她還是抽出時間,到常州“益工場”社會組織支援中心進行免費公益講座。“這給我們帶來啟示,下一步我們也要深入到土耳其友城的社區,把文化交流從畫展、工坊、講學,延伸到社會服務。”秦佳對記者說。 2014年9月16日,安納托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生?ykü ?ahin作為首個Mevlana項目選派生,來到常州工學院工業設計專業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23歲的常州工學院學生張巧玉,回憶起這位同齡的土耳其同窗時很快樂:“她請我給她起個中文名,名字起好后,第一時間打越洋電話告訴媽媽,她有了一個中國名字叫‘明美’。”張巧玉說,“明美活潑又漂亮,喜歡中國的大紅燈籠,做設計時色彩運用很大膽,經常獲得老師表揚。” 從藝術交流、科研合作到互派教師學生,雙方交流在加深。去年開始,雙方教師赴對方學校訪問交流和教學研究時間延長到1個月,并開始常態化互派學生訪學,互免學費,互認學分。今年5月,常工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溫巍山教授受土耳其方面所邀,將赴安納托魯大學進行為期兩周的《中國水墨畫》講學活動;該院美術系副主任龔聲明老師也將帶上百余幅師生作品再次踏上土耳其藝術之旅,拉開2016《畫說江南》作品展帷幕。 “中土兩國經貿往來發展,文化要先行。”土耳其環太平洋地區經濟與文化協會總代表法漢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認為,兩國貿易拓展的空間巨大,文化和旅游交往融合的潛力更大。秦佳也對記者說:“兩個國際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動細密實在,把遙遠兩頭的人心拉近到一起,情感真正交融,才能為更好的經貿往來,為‘一帶一路’宏偉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從古絲綢之路的這一頭到那一頭,雙方學子負笈往來,開啟了這樣一條新的文化“絲綢之路”。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