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0來源: |
把絹鋪上墻。
書畫修復。
意大利噴壺。 青銅器愛喝烏梅汁?文物也需要考慮它的感受?上周五晨報記者走進了南京博物院文保所,為讀者介紹了青 銅器修復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據了解,南博文保所的兩大強項便是青銅器修復和書畫古籍修復,記者日前實地探訪了文保所神秘的修復工作室 ,其中書畫修復室 就有400平方米。 工具:二十幾把刷子看花眼,還有高大上的意大利噴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倍放大鏡、馬蹄刀、噴壺、毛筆、起子、鑷子、尺子、剪刀、鉛筆、木槌、針錐、刷子……修復古籍書畫,近30種工具一樣都不能少。而每一種工具細分起來,又是作用微妙。 記者當天首先走進近現代文獻的修復工作室,正在被修復的是來自新疆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文獻,修復人員正在細心地用刷子一遍遍撫平紙張。記者好奇地打量四周,發 現墻壁上掛著二十多把不同的刷子。一位修復人員告訴記者:“單張的紙容易壞,要用特別軟的刷子輕輕拂去灰塵;像地圖這樣硬一點的,要用軟刷中偏硬的;需要 脫一層褙紙的時候,就要用到鬃刷,鬃刷最硬。” 在書畫修復室,記者在書畫修復裝裱師朱慶貴的桌子上看到一把精致的噴壺。噴壺有什么 用?朱慶貴講解道:“如果沒有一把好的噴壺,那在第一步‘揭舊’時,就需要用排筆蘸清水均勻刷遍,為揭掉畫心上的舊紙做準備;而在將一些比較脆弱的書畫鋪 上墻撐平時,更需要一天三次,連續七天去保持古畫的濕度。但有了這把噴壺,就不用那么麻煩了。” 記者了解到,這把外表精致的噴壺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噴嘴口和壺蓋處都有調節擋位,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會產生多種不同效果的噴水方式,效果很好。 差異:南北方文物修繕、保存大有區別 當天記者走進書畫修復室時,朱師傅在修復一幅清代的古畫,他正在做“全色”這一步。朱師傅告訴記者,這幅畫拿到手后,多有殘破,“殘破的地方都給接好了,其 中接縫處,我調好了顏色給一筆一筆畫上去了”。也就是說,畫面上那種天衣無縫、古樸的紙張底色,是朱師傅給畫出來的!畫面上的蝦,蝦尾處的殘缺,也是朱師 傅精工細筆給接上的。不過,古畫修復也有規矩——少了三分之二,那就不修了。 朱師傅的徒弟小白,正在把一幅絹上墻撐平,為裱畫作準備。書畫修復裝裱所用的漿糊,都是朱師傅自己將買回來的面粉淘干凈,然后親手做出來的,“同時再加點兒防蟲防霉的東西進去”。 記者看到,400平方米的書畫修復室,從東往西有一整面墻豎在中間,畫心或裝裱所用的絹、綾,撐平時都需要上這面墻。朱師傅告訴記者,“咱們南方一般用杉木 做墻,透氣性好,不容易發霉;北方一般用紙糊的墻,幾十道紙才能糊成,這樣的墻能更好地保存濕度。所以,南方的紙質文物就怕霉,北方的就怕裂”。 技術:給古籍穿上蠶絲罩衣,中草藥除蟲,每一樣都是專利 在南博文保所的墻壁上有多張獎牌,證明著文保所在紙質文物修復方面的輝煌科技成果。所長萬俐告訴記者,“很多技術,都虧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比 方說,有一項很牛的技術——紙質文物絲網加固技術,經文保所研究發明之后,現如今已被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普遍利用。 萬所長介 紹:“書畫裝裱可以加褙紙,可是很多文獻乃至于近代的報紙是雙面的,怎么保護成了難題。有了這個絲網就好了。 蠶寶寶吐的絲,織成網,經加熱后壓上書籍報 紙。這個絲網壓上去后,完全看不到絲網,毫不影響閱讀,但又把紙張很好地保護起來了。”萬所長介紹,就在這項發明已經誕生了3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外國的 同行朋友來文保所參觀后嘖嘖稱奇,并問這么好的方法為什么不推廣,“其實我們當年論文發表了之后有英文摘要。這么神奇的技術要感謝我們的祖宗,絲綢就是我 們發明的,而且這個技術沒有任何副作用”。 文保所關于紙質文物修復的專利各式各樣,比方說,復方中草藥殺蟲劑獲得了1998年文化 部科技進步獎的四等獎,脫膠劑獲得了1990年度的三等獎,此技術專門研究如何把郵票等從紙張上剝離;“紙張氣相脫酸研究”獲得了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 獎的三等獎。而在去年,“傳統紙本字畫污斑清洗凝膠”項目也已完成。 氣質:修復師們為何普遍“顯年輕”? 當天在近現代文獻修復室中,記者遇到的4位修復工作人員,居然無一例外都是年輕人。在要給他們拍照時,他們笑著推出其中一個女孩。另一位女孩在采訪中表示,修文物的工作需要很細致很耐心,但她從來沒覺得煩,“修好了一件,就特別有成就感”。 萬所長告訴記者,“來我們這兒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有的修文物特別好”。 萬所長同時表示,來所里的年輕人,有的是專攻科學技術方面的,有的是傳統工藝方面的,還有的是藝術修養方面的,“我常跟他們說,學技術的也要懂點藝術,學藝術的要懂點技術,技能型的要懂原理,懂原理的還要能上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萬所長已經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而朱師傅也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是兩人看上去都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朱師傅笑著表示:“大概被文物 滋養的。”而萬所長稱:“其實國家培養一個優秀的文物修復師很不容易,保重好自己才能修更多的文物。我常跟學生講,工—師—大師,這三步都完成,你能修、 能鑒定、能研發,就厲害了。”(編輯:袁小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