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2來源:中國江蘇網 |
![]() 2016年12月,正值一代工筆花鳥畫大師陳之佛120周年誕辰紀念,南京博物院在陳修范、李有光先生的支持下,于28日推出了“花開見佛——陳之佛的藝術世界”的紀念展,以百余件作品立體回顧陳之佛在工筆花鳥畫領域的探索歷程,展覽從他早期的工筆花鳥畫,到民國時期雅潔清幽的“冷逸格調”,再到新中國時期歡愉明快的“熱烈氣氛”。我們能夠從他的作品中了解這位藝壇前輩的思想,以及他對社會、人生的看法與感悟。 ![]() “陳之佛被譽為一代宗師。他在繼承與開拓現代工筆花鳥畫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如此評價。陳之佛自幼即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但他年輕時專攻的卻是圖案設計學。陳之佛藝術生涯的轉向始于受聘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科,在大學任教期間,陳之佛得以觀摩到大量的名畫珍品,這觸動了他對工筆花鳥畫研究的情緣,并暗下決心走出屬于自己風格的工筆花鳥畫路子來,挽救并復興以瀕于絕跡的工筆花鳥畫種。 ![]() 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民國時期,工筆花鳥畫缺乏粗狂的陽剛之美,多是柔媚之氣,表現小情調,面對此種頹勢,于非闇選擇從中國傳統緙絲、刺繡等民間藝術出發,繼承兩宋院體,以本土藝術內部移植,橫縱借鑒,相互嫁接的方式形成自身面貌不同,來復興工筆畫;而陳之佛走了另一條路,他的花鳥畫一方面取法西方工藝美術圖案造型設計,對西方美術中的有用元素,都采取肯定積極的態度,另一方面,他決意復興中國雙鉤重染的工筆花鳥畫傳統,兼容并包,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他在描繪畫面中圖案的裝飾美基礎上,運用了意象的、夸張的、變形的手法,在畫面布局上引入了工藝設計學中的視覺關系,從而創造了具有陳式風格的工筆花鳥畫的裝飾特點。 ![]() 陳之佛花鳥畫創作的基本表現手法也是傳統的勾勒填彩,但又有明顯的個人特征。在研究學者看來,大致歸納為三方面:第一,博采眾家之長,既有宋元以來文人筆墨的韻味情趣,又有院體畫家畫風的精工嚴謹。第二,重形式美感,富有平面裝飾性;第三,表現技法新穎,創水漬法,設色清雅。 在研究者馬紫薇看來,陳之佛首先將傳統的勾勒法和沒骨法融合,“他繼承了五代黃荃畫派勾勒填彩法和工整精細的畫風,先用細筆淡墨勾勒輪廓,然后再用色彩層層暈染,精工細作,設色華麗,這種畫風是畫院品評花鳥畫的標準”;同時,陳之佛還兼取徐熙的“沒骨法”,以筆墨為主,輔之以賦彩,墨跡與色彩不掩映,別有一番生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