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2017“家園——黃格勝國畫展”全國巡展第四站于7月15日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此次畫展由廣西藝術學院、江蘇省美術館主辦,致公黨廣西區委會、漓江畫派促進會、上海大學公共藝術研究院協辦。 開幕式由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張興來主持,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教授黃格勝,原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馮健親,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郭錫章,原南京軍區副政委蘭保景,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劉偉東,江蘇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嵇亞林,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周京新,中國國家畫院院委、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趙緒成,江蘇省美協名譽主席、原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宋玉麟,江蘇省審計廳副廳長金海江,漓江畫派促進會副會長、原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禤思,致公黨江蘇省委副主委兼秘書長米其智,原致公黨江蘇省委副主委、江蘇省書協副主席徐利明,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阮榮春, 江蘇報業協會主席、新華日報社副社長劉文平,江蘇安全廳副巡視員朱小俊,原江蘇省美協副主席趙文元,江蘇省美術館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徐惠泉,江省美協副主席陳新建 ,江蘇新華期刊集團董事長魏長健,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胡寧娜,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楊耀寧,原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傅抱石紀念館館長薛亮,江蘇省美協常務副秘書長佘玉奇,江蘇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高建勝,江蘇省現代美術館常務副館長包信源,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廖鵬,江蘇省國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院長助理崔見,藝術評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丁濤,上海大學公共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顧偉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阮禮榮,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楊衛平,廣西藝術學院漓江畫派學院院長左劍虹,江蘇省美術館創作中心主任王國斌,句容畫院院長朱正發,江蘇省國畫院人物畫研究所所長王野翔,江蘇省美術館書畫工作室主任晏明, 江蘇省美術館相關負責人及國內眾多著名美術理論家代表、媒體界朋友參加了開幕式。 作為漓江畫派最具代表性的領軍人物,黃格勝教授在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促進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廣西文化強區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2017年“家園——黃格勝國畫展”全國巡展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的專項支持,此次全國巡展已經在西安、濟南、成都展出,展出取得了業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巡展的舉辦將有助于促進廣西藝術學院學科建設的發展,提升漓江畫派的影響力和廣西的知名度。黃格勝教授的個人畫展,必將把漓江畫派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推向新的高峰。 黃格勝教授把寫生創作當作自己常年堅守的本分,走出一條以寫生創作為主要手段的藝術道路。他在寫生中親近自然,體驗生活,感受自然萬物與社會生活的無窮魅力,并通過這種藝術實踐來反復檢驗和反思“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真諦。黃格勝教授目前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上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為中國美術界所公認,在中國的山水畫界具有重大的影響。他在多年的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所總結形成的山水畫技法和筆墨語言被理論界認為是最契合廣西山水、最能凸顯廣西地域特色的表現手法。尤其是他所倡導的和堅持的寫生思想成為了漓江畫派最鮮明的特點,是漓江畫派區別于其他畫派的主要特征。 在創作方面,黃格勝教授始終關注生活,深入生活,常年來堅持對山水的寫生創作,以最能體現中國內涵的家園為描繪對象,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山水畫精品,尤其是以廣西少數民族山寨、民居和山寨風光為主題的作品,留下了從農業時代向工業化轉換的特殊時期的瞬間,記錄了當代中國山水在現實當中健康發展的軌跡。他的作品主題集中,而且就表現西南的八桂山水,以他飽滿的熱情、對家鄉的熱愛、對傳統的深入研究、學習以及他對山水畫在當代的創新理念來描繪家鄉的山水,創作出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優秀藝術作品,尤其是近幾年的作品有明顯的個人的風格,而且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有突破,對書法的研究、在當代山水創新探索上做了相當的實踐,在作品里面調動的筆墨語言包括墨和色的處理,包括細節與整體的關系,盡可能地把自己的經驗融匯到一起,而且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他的山水作品展示了廣西文化建設的新成果,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少數民族畫家的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懷,讓人看到八桂山水的文化生態。 此次展覽的山水作品《此非修行處 實為米滿倉》、《青山秀水來人罕》、《山水四條屏》、《大美無言》、《霧籠山林》、《萬壑松風》、《這里風光好太陽未下山 你們先吃飯 我再畫一張》、《古榕伴侗樓》、《好山好水好村莊》、《酒駕圖》、《苗山晨霧》、《千秋》等,畫面意境高遠,雅正淳樸,趣味變化有致,別具一格,充分彰顯了畫家高超的筆墨表現力和概括力、深厚的傳統功力和豐富的繪畫才情。 作品《壯錦》高2.4米,長38米,由28張八尺宣紙拼接而成。這幅大氣畫作的創作主題是山寨,把廣西4個人口最多的民族——壯、瑤、侗、苗民居聚于一畫,按4個民族的居住習慣行筆布局,通過山形地貌、民族建筑的變化融通,把山石、梯田、坡地、鼓樓、風雨橋及壯、苗、侗、瑤的民居特色融入筆端。作者將這幅畫取名為《壯錦》,意即展現錦繡八桂。他說,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一首飽含各族人民喜悅心情的歌曲《壯錦獻給毛主席》唱遍八桂大地,廣西人民用最美麗珍貴的壯家織錦象征最美好的愿望與祝福。 創作《壯錦》,黃格勝經歷了靈與肉的雙重洗禮。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構思的時候,自己并沒有十分把握,只是挖了一個很深的坑,還沒想好怎么爬出來就跳了進去。在接下來的7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就在這個“坑”里苦苦摸索。年逾花甲的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體力和精力,常常為創作廢寢忘食。有時把自己關在畫室折騰半天,卻難以啟筆;有時一下筆便無法停下,彎腰駝背在巨大的畫幅前揮毫潑墨、皴擦點染,忘了時間,忘了寢食……一天下來,患有腰疾的身體直不起來,高強度的腦力勞動甚至讓他患上了嚴重的頭皮神經疼痛癥。但強烈的使命感和深厚的藝術造詣,讓他經受住了這場嚴峻的考驗,浴火重生。 黃格勝教授在他的山水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帶著謳歌家鄉和祖國河山的強烈使命感來研究、探索、構建自己的山水畫體系,形成了雄、壯、厚、拙、美的藝術風格,也充分體現了其寬廣雄厚、博大深遠、胸壑萬千的藝術情懷。他很好地把廣西民族地區的鄉土建筑和廣西地區的山水風貌結合起來,而其中在這里灌注著他長期的筆墨的經驗,這種筆墨經驗使得每一個造型都有來自現實的具體性,又上升為筆墨表現的豐富性。黃格勝大氣磅礴宏大敘事的作品背后,是其對故鄉,對父老鄉親的一腔深情,骨子里流動著的,是對故土家園的眷戀和脈脈深情。黃格勝教授的充滿人文情懷的鴻篇巨制或尺幅小品,讓我們對即將開幕的畫展充滿了向往和期待。 開幕式結束后在二樓會議室舉辦了黃格勝教授藝術創作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國內眾多著名美術理論家參加。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