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9來源:中國美協 |
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真像·當代中國寫實油畫的新發展研究展圓滿收官收官展開幕式
2017年7月29日,“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真像·當代中國寫實油畫的新發展研究”收官展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山東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西安美術館、武漢美術館、重慶美術館、包頭美術館承辦,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協辦。
開幕式現場 展覽以特邀、推薦、海選三種方式面向全國共征集到2903位油畫家的5993件作品。經過嚴格的評審,海選部分共入選170件作品,特邀畫家95人,共265件作品。參展作者中年齡最大的張文新先生89歲,年齡最小的只有23歲,基本呈現了中國寫實油畫發展的現階段成果和整體面貌。展覽自2016年11月1日在山東美術館成功首展,之后在西安、武漢、重慶、包頭各館巡展。巡展參觀總人數達到了26.43萬人次,大大提高了藝術作品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老一輩著名油畫家鐘涵、聞立鵬、趙友萍、潘世勛、劉秉江、蘇高禮、張祖英、曹新林等出席開幕式。徐里、連輯、鐘涵、張望、楊飛云先后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徐青峰主持。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致辭 徐里首先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祝賀本次展覽的開幕,他解讀本次展覽的主題“中國精神”是由百年中國人共同努力逐漸形成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用文藝作品傳遞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是文藝工作者神圣的職責與擔當。他希望廣大油畫家繼續關照中國的社會現實,堅持弘揚中國精神,不忘初心,吸收古今中外藝術精髓,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作品,為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致辭 連輯在致辭中分享了他的觀展體會。第一、這次展覽在思想上呼應了十九大的召開。第二、高度契合了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第三、從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角度講述了寫實繪畫在繪畫藝術中的主導地位。
老美術家鐘涵致辭 作為老一輩油畫藝術家代表,鐘涵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本次畫展的意義,通過國家的發展來敘述中國油畫的發展,并指出了巡展這種模式在現代中國的必要性。
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致辭 張望代表各地巡展單位發表講話,并從本次展覽的籌備以及巡展單位的情況和展覽數據進行了匯報。
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致辭 楊飛云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的形式是共享與互聯,他著重從繪畫藝術的角度進行了概括,強調回歸繪畫及探索繪畫的本質,指出新世紀以來,油畫藝術在中國才剛剛開始。
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徐青峰主持開幕式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右),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中)在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徐青峰(左)陪同下參觀展覽
展覽現場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與嘉賓合影 學術研討會
“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真像·當代中國寫實油畫的新發展”中國油畫院站是展覽的最后一站,為了更好總結經驗,汲取各方面建議。展覽開幕式后舉辦了學術座談會,理論家殷雙喜與鄭工擔任學術主持,鐘涵、趙友萍、潘世勛、蘇高禮、劉秉江、張祖英、曹新林、孫為民、艾軒、俞曉夫、劉仁杰、楊飛云、王宏劍、張元、孫立新、陳世寧、劉建平、張冬峰、賀丹、芃芃、李貴君、孫文剛、馬琳、咸懿、孫向陽、朱春林等出席會議,美術家們就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的新發展與研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研討會現場 鐘涵在發言中表示,西方藝術史的分類仍然控制著我們的油畫藝術的樣式語法,導致今天有些話語的含混不清,寫實不能歸到寫意里面,很多呈現表現主義、或者超現實的風格樣式,都被西方現代主義的分類所限定與制約。在今天,評論家與美術家應該一起開始新的狀態,中國的藝術界需要建構自己語言的形態。 中國油畫需要找到一種語言。跟隨中國社會改革的實踐出發,中國已經出現新的語言現象,出現有自己的繪畫語言。寫實、寫意、表現和現代的分類方式,只是簡單地分類。其實藝術活動有兩個不同的方面,從客觀現實到主觀層面,再從反映到表現,這里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轉化,藝術和繪畫形態是一種從客觀事物到主觀精神的轉化。客觀到主觀、主觀到客觀世界,這其中就三次來回的轉化。藝術的主客體問題,到底是表現還是再現?毛主席說,客觀是在人的腦子里存在著的能動的反應,其實是轉化過程,這就是辯證法的語言。鐘涵認為寫實和表現是相互滲透的,這是一個主客觀轉化過程的特征顯現。 趙友萍在發言中表示,藝術本體應認真討論,既要研究形式手段,同時也要重視題材內容。形式和內容兩者互為靈魂,內容何嘗不是形式的靈魂呢,形式把內容的魂貫穿統一起來。寫實是油畫的主要表現手法,它是最直接、最樸素和最大眾化的語言,寫實有一種民主精神,它讓觀眾明白通曉,如果作品沒有欣賞者,那么這個作品就沒有完成,有了欣賞者,作品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她高度認同“中國精神”,她表示,“中國精神”包括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民族人格。嚴格的講,油畫家是否深刻的認識自己的祖國?是否認識中國的文化傳統精髓?既然提出“中國精神”,油畫家就要努力。國外的各種流派可以了解,但是首先清楚中國文化的優點,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應該首先了解這些,油畫家才能談到“中國精神”。 鄭工首先以柏拉圖的三張“床”的理論模型,指出西方藝術逐漸從模仿到反模仿,最終走向觀念藝術的理論淵源與文化脈絡,而反觀中國先秦時期的理論則以故事寓言來闡發幽微思想。他通過對文藝理論的梳理來闡述東西方藝術發展路徑的差異。隨后他以圖像時代為背景,通過三個層面去講述寫實在圖像時代的發展方向。 第一、藝術在視覺層面不斷地希望去挑戰技術上的問題,照相機能夠記錄的程度,寫實畫作能達到就是超現實主義,或者叫照相現實主義,寫實往這個方向就是走極端。第二、藝術家從心理層面上進入人的潛意識,作為一種意向性,照相機介入人的意識中反映問題,譬如夢幻問題,自動心理的問題,西方的現代主義開始從這個層面中繼續往前走。 第三個層面,藝術家回到自己的文化系統,其實是實現新的文化的自我認同,就是重新去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因為只有把前面的問題理清楚,發展道路也許才能理清。換而言之,在全球化的格局與多元文化當中如何去尋找自身文化出路的問題。 隨后,鐘涵再次表述了在中西寫實體系中個人對“寫實”的理解,他認為不要草率地對比中西的寫實體系,在西方繪畫寫實的體系中,有很多非寫實的內容,與個人主觀的各種感受有關系,個人可以給它進行限制,但還有待認識。鐘涵從認識論角度上講述了寫實與寫意之間的聯系,并提出要謹慎對待兩者的定義。 俞曉夫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后,出來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油畫家就應該想著好好畫畫。他強調了繪畫的自由性,油畫發展就是從工匠開始的過程,提出藝術家要放松,尊重自己。有時候畫家過于敏感地跟隨社會潮流會讓自己手足無措。他表示面對繪畫持續地投入,因為藝術家的積累確實很緩慢。 潘世勛對本次畫展予以了肯定。其次,他指出中國一批畫家堅持寫實道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油畫家仍然要堅持提高各方面的修養。他以英國畫家霍克尼的著作《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舉例,表示即使古代大師們使用了透鏡進行寫生創作,雖然促進了造型的準確度,但是他們的高超的造型能力與全面的藝術修養仍然無法逾越。 曹新林表示,中國畫的評價體系分為能品、妙品、神品和逸品四個標準來評價作品高下,從今天的理解這個評價體系,它關聯著內容與形式,而且是在內容與形式之上綜合,它反映藝術家個體的全面修為,因此油畫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品質的修養,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劉仁杰認為油畫是有界限的,可以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具象藝術,一是抽象藝術。而寫實油畫是具象里面最基本和基礎的一部分,從歷史來看,寫實繪畫影響了油畫幾百年的發展,它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寫實油畫就是一種再現,從形式創新的角度觀看已經很困難,道路很狹窄了。如果在寫實里注重強調形式創新,就會背離寫實油畫,進入比較寬泛的具象概念中了。寫實油畫的創新,更適用于舊瓶裝新酒,屬于舊的形式,就是西方的油畫傳統和它的一種固有的審美理念。所謂的新酒,就是時代性和當代性,即要在題材、觀念角度、東方精神上努力探索,以舊瓶裝新酒,形成一種新的寫實繪畫。同時,他認為揭示當代的問題,深化個體對時代的感悟和反思,這在寫實繪畫里很重要。 王宏劍表示,中國跟西方油畫最大的差距在于觀察方法。西方用數學的觀念來進行演繹,中國在一個大文化圈與大格局里在尋找時間的真理。西方通過數學演化到整個宇宙,從而形成東西方兩種類型的繪畫,從形式到精神都不相同。中國如果要把寫實油畫推到世界級的層面,必須在技巧、形式結構、以及思想境界三個方面達到頂級水平。 陳世寧表示,這次展覽是寫實油畫的一個新的開始,美術界應該深入地探討下去,這樣對中國油畫的發展、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張冬峰從攀登藝術高峰的角度提出,無論是寫意或寫實繪畫都需要達到一定高度。 劉秉江認為,中國的油畫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模仿域外的某個畫派或某個畫家。中國油畫沒有開創性,更不存在奠基。所以如何評價中國油畫的現狀與狀態,首先是認識清晰,只有認識清晰才會理清中國油畫存在的問題,才會有今后朝著哪方面努力的問題。作為畫家,比較贊成俞曉夫觀點,油畫家不需要太多使命感,繪畫就是繪畫,快樂的創作很重要。 蘇高禮提出油畫家個人應該有對藝術追求的方向感,并去把它深化和精銳化,提高畫作的質量。孫立新表示了對寫實繪畫前景的信心。 劉建平認為,西方油畫作為人類的傳統或者人類的優秀遺產,不必與中國的傳統對立,因為現在已成為了融合的傳統。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感受,整體提高與個體的提高都很重要,整體與個體提高之間的關系是此消彼長。孫文剛表示,作為一個畫家,肯定要忠于自己的情感來創作,藝術家對繪畫和人生理解的高度,就是創作水平的高度。 在最后的發言當中,楊飛云表述了自己對中國油畫前景的堅定信心,并做出了總結性的講話。 他表示,在當代中國做畫家是很幸福的事情,有如此龐大的人群熱愛油畫,在西方它甚至是過氣的藝術品種,而中國油畫才剛剛開始,很多方面可以探索,有著發展的巨大空間。這次展覽涌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熱愛油畫,對油畫有濃厚的興趣,創作了如此多的作品。油畫界就像個大家庭,承繼了堅守的信念與高品質的基因,但更重要是大家堅定走著各自的藝術道路,對藝術的認識深度以及精神的感染都促使我們不斷前行。 每次研討的內容都有重要意義,一些現象或者存在的問題可能達不成共識,但是達到一種營造共同關注中國油畫發展的濃厚學術氛圍,研討會功不可沒。如果把中國寫實油畫放在西方的油畫歷史上,它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種空間是中國油畫創作的未來。 今天繪畫藝術雖然改變了樣式與形式,繪畫藝術的評價體系與觀念藝術的評價體系不同,但差異可以通過不斷的研討逐漸明確,油畫藝術不僅沒有過時,它的生命力依然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今天中國繪畫界對繪畫語言的關注,有著強烈的長時段的理論語境。油畫家應盡可能地進行探索,但是過度的追求各種理論語境,而且長時間停滯淺層的爭論當中,使得繪畫創作的探索狀態總是停在淺層樣式,就如同有很多畫家的繪畫面貌長期停滯在一種樣式上,令人惋惜。其次,現在青年藝術家自覺地在關注個人興趣、個人天性,雖然很有活力,但是在過分依賴個人興趣,放棄對自然與生命,對現實的關注,淡化對傳統的關注,都會形成對繪畫探索的阻礙。 全國巡展剪影
山東首展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山東省文化廳廳長王磊等在山東首展上
西安巡展開幕式現場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陜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等在西安巡展上
武漢巡展開幕式現場
武漢巡展舉辦的美術大課堂?大師公益講堂
重慶巡展開幕式現場
重慶巡展舉辦的藝術訪談
包頭巡展開幕式現場
供稿/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 文字整理/趙昆、林昊 編輯/楊雷 審校/咸懿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