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來源:中國美協 |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美協共同主辦,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簡稱第七屆北京雙年展)將于明天上午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開啟媒體對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集中報道,第七屆北京雙年展展前新聞發布會今天下午在中國美術館召開。
第七屆北京雙年展新聞發布會現場 攝影:梁琴
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嘉賓有展覽總策劃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巡視員、副秘書長陶勤,北京雙年展策劃委員王鏞,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等。新聞發布會由陶勤副秘書長主持。
攝影:劉洪
總策劃徐里為媒體介紹展覽籌備情況時強調: 今年恰逢北京雙年展創辦15周年,2003年舉辦首屆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參展國家從首屆的45個增加到本屆的102個,先后有4千多位各國藝術家參展,累積有百萬人觀展。本屆北京雙年展是活動創辦以來首次突破一百個國家參展,也是全球迄今為止首個達到一百個參展國家的美術展覽,表明了北京雙年展的國際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也為千年文化古都北京增添了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藝術風采。其中中非、斐濟、幾內亞、洪都拉斯、馬爾代夫、巴勒斯坦、巴拿馬、塞舌爾、坦桑尼亞、也門等國都是首次參展。 2002年開始籌備“2003?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迄今已經15年了。15年來,北京雙年展從蹣跚學步的兒童,逐漸成長為風華正茂的少年,雖然經驗還不夠豐富,但充滿青春的朝氣、生命的活力和未來的希望。展覽的飛躍式發展,以藝術的方式見證和表現了共和國的國際魅力與光彩,包括孟加拉、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剛果(布)、厄瓜多爾、格魯吉亞、德國、希臘、格林納達、印度尼西亞、伊拉克、老撾、馬爾代夫、墨西哥、荷蘭、巴勒斯坦、巴基斯坦、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敘利亞等國在內的20多位駐華大使,奧地利、匈牙利駐華大使館,以及中國駐亞美尼亞、厄立特里亞、幾內亞等國的大使,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尼泊爾大使館,泰國文化部、保加利亞美術家協會、希臘塞薩洛尼基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蒙古國美術家協會、韓國文化院等國際文化、藝術機構紛紛發來賀電、賀信。 上屆的展前新聞發布會上,暢想在創辦15周年的本屆北京雙年展,參展國家的規模達到99個,結果本屆超額完成達到了102個,這不僅是參展國層面數字上的里程碑式增長,更代表著世界各國對北京雙年展辦展體系的進一步主動認同與響應。不僅是對“一帶一路”倡議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綢之路精神的響應、踐行,更是世界藝術家們展示才華、切磋技藝的國際平臺,圍繞展覽主題創作的優秀當代繪畫和雕塑作品,從視覺藝術的角度探尋人類文明交融的脈絡,展示文明交匯的成果,續寫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十五年,對于雙年機制與頻率的北京雙年展來說,是接近五千五百天的一步步的成長,對于歷史長河,只是短短一瞬。然而,對于新千年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來說,北京雙年展一直是一個見證者、實踐者,展覽的飛躍式發展,以藝術的方式見證和表現了共和國的國際魅力與光彩,必將隨國運昌盛而更加璀璨繁榮。 在觀看完專門為發布會制作的展前宣傳片后,主席臺嘉賓現場分別回答了記者提問:
攝影:劉洪
策劃委員陶勤副秘書長回答央視記者的提問時強調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舉辦,對于當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意義: 習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廣泛社會基礎。 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舉辦,是對“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的絕佳踐行。這一屆北京雙年展,就是以“絲路”為紐帶,以美術為形式,在北京雙年展創辦15周年這樣一個重要的年份,邀約全世界的美術家將世界文明做一次藝術化的梳理和呈現:和絲路一樣,文明的一端是昨天,一端在當下,新絲路和世界文明當下的新成果,也正是藝術家們重點關注的切題的現代題材,通過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對其進行高水準的塑造與表達,也是時代賦予藝術家們的義務與責任。 700年前,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17年,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使得“絲綢之路”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廣為流傳;700年后,世界100多國的美術家因為北京雙年展而聚焦“絲路與世界文明”,這以千、以萬計的各國藝術家,是當代的“馬可?波羅”,而當代中國恰恰需要更多的“馬可?波羅”,他們將以自己的美術作品踐行:不同國家、民族的古今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我們在回顧再現古今中外歷史、政治、經貿、文化時,很多手段和形式都是有時空局限的,唯獨藝術不受時空約束,尤其是國家與民族,更應扎根于積淀深厚的藝術土壤之上,才能更好的傳承不息、教化蒼生、以德服人。藝術無國界,中華文化藝術的厚重積淀,特別是近百年的東西方藝術交流與融合的發展,早已呈現出多元一體的融合與創新。作為藝術領域中重要構成部分的美術,尤其是北京雙年展主要展示的繪畫與雕塑,因其“無國界”與“無障礙”的從視覺到心靈的溝通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著先天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可作為國與國文化交流的“先遣隊”,兩年一屆的北京雙年展,更是這美術先遣隊的重要“橋頭堡”。
攝影:梁琴
總策劃徐里回答中國文化報記者的問題,闡釋北京雙年展作為中國美協參與主辦并具體實施的項目,在建立“中國文化自信”方面發揮的作用: 中國美協確實是一貫重視對于中國文化自信的建立并取得了很好成效,2002年創辦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就是其中關鍵一步。十余年來,北京雙年展連續邀請世界各國的美術家、理論家參與其中,從最初的40多個國家到如今的100多個國家,聯絡范圍拓展到130多個國家,已經有四千余位各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北京雙年展的平臺上得以平等展示其獨特藝術魅力。在展覽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國外藝術家對中國各個方面的發展面貌也都非常感興趣,搭建這樣的展覽平臺是中國美術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步驟,為提高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自覺做出了應有貢獻。 以“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與古今活力帶動創作,是近兩年美術事業發展的潮流。作為堅持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來展現對地域與國際、文化與歷史、藝術與時代新思考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七屆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的確立,將這一創作趨勢帶到了國際舞臺,以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激發思想的碰撞,同時深化中國的文化主張。 當前,北京雙年展已經引起了世界美術界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創立出了有別于西方的、自己獨特的品牌,在世界領域內也占有一席之地。作為有獨立學術定位,不同于世界上其他雙年展的北京雙年展,關于中外作品的遴選和評選機制也是對我“中華美學”的具體體現,而且已經得到了各國藝術家的認可。很多參加過北京雙年展的藝術家認為,北京雙年展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展覽,與世界其他著名展覽不同,強調了當代繪畫與雕塑這一經典形式。它在藝術市場、不同國家的藝術合作、藝術家個人發展上都有著巨大推動作用。 在創辦15周年這樣特殊的重要年份,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為中國美協的、北京市的乃至中國文聯的年度大展,作為國內第一個開幕的以“絲路”為主題、百國參與的國際美術大展,借“一帶一路”國策走向深入的東風,必將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更能被國內外美術界和社會各界認可、點贊!
攝影:梁琴
策劃委員王鏞回答了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國內外參展作品如何以藝術的角度呼應本屆“絲路與世界文明”的主題: 這次的主題創作不僅僅是展覽本身的具體需要,宏觀上看更是時代、人民和美術界的需要,是美術家們應當擔起的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苯z綢之路是人類心靈相通之路。藝術是人類心靈的產物,最便于溝通人類的心靈。絲路精神擁有全人類共享的精神價值,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獲得了當代世界各國藝術家的普遍關注和認同,應征投稿空前踴躍。 本屆北京雙年展籌備期間,陸續收到來自世界120個國家4千多名藝術家的應征作品1萬余件,最終擇優遴選了部分作品參展。參展藝術家不限于絲路沿線國家,也包括非絲路沿線國家的眾多藝術家。根據北京雙年展的中國模式和品牌特色,本屆北京雙年展的展品形式仍以繪畫、雕塑藝術為主,也適當采納裝置、影像等新媒體藝術形式。總體來看,本屆參展作品特別是外國作品的藝術質量明顯高于往屆。這些作品圍繞同一個主題,采用了從具象到抽象、從現實到超現實的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大多作品描繪古代絲路文明遺跡、各國風土人情和象征圖像,但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也并非圖解政治概念,而是注重表現絲路精神——表現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精神,尤其是表現當代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而不是對立沖突的精神。 那些來自當今戰亂不息的古絲路沿線國家的作品,更充滿對和平發展的絲路精神的緬懷、憧憬和夢想。在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上,本屆中外參展作品的顯著特征,是寫實與浪漫兩種風格交織、趨同與求異兩種傾向并存。往屆外國作品通常偏重浪漫風格,中國作品通常偏重寫實風格。本屆外國作品在馳騁浪漫幻想的基礎上增加了寫實形象的刻畫,中國作品在發揮寫實造型優長的基礎上增加了浪漫幻想的色彩,中外作品都呈現寫實與浪漫兩種風格交織的畫面,只不過具體作品寫實或浪漫的成分有所側重。 與往屆作品相比,本屆外國作品更多吸收了中國元素,中國作品更多吸收了外國元素,出現趨同的傾向;同時,外國作品仍然保持各國的地域特色,中國作品仍然保持本土的藝術傳統,堅守求異的傾向。趨同與求異兩種傾向之間的巨大張力,產生了東西方藝術交流融合而又異彩紛呈的壯麗景象??梢哉f,本屆參展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就是東西方文明在絲路題材上交流融合的藝術表現。
攝影:劉洪
國際策委代表溫琴佐·桑?;卮鹬袊請笥浾叩奶釂枙r說:從國際視野看,北京雙年展是一道無法替代的藝術風景: 北京雙年展在我眼中是一個奇跡,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美術展覽達到過100個參展國家這樣的規模,而北京雙年展做到了,僅僅用了15年的時間,在這一點上超過了起步和資歷更老的其他藝術雙年展! 為什么西方的藝術家如此渴望和中國的藝術家進行接觸來接近中國的藝術界,能夠和他們進行交流呢?這就是北京雙年展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前六屆已經載入了中國的史冊也載入了世界的史冊,如果看這六屆雙年展中參展的一些藝術家的名單,可以看到一些國際藝術家很知名:馬庫斯?呂佩爾茨、桑德羅?基亞、安迪?沃霍爾、阿爾曼、基弗、雷納?費廷、伊門多夫、彭克、博伊于斯、洛佩斯?加西亞等,此外還陸續舉辦了德拉克羅瓦、安格爾、柯羅、畢加索、雷諾阿、馬蒂斯等藝術家的特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以及雙年展組委會在未來的展會中竭盡所能,確保北京雙年展匯集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從而促進中國藝術的發展,并促使展會躋身國際重要雙年展的行列,成為世界頂級藝術展覽殿堂中不可獲缺的一個。
西班牙埃菲通訊社等中外媒體在媒體席就座 攝影:劉洪
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國內外新聞機構和媒體有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今日頭條、西班牙埃菲通訊社等。本屆針對擴大外媒的報道效果希望繼續有所突破,同時努力加大參展國家駐華使領館官方網站對展覽的報道力度。期待新聞發布會召開后到場及未到場媒體的直接報道和轉載,第一時間形成覆蓋全球的對于本屆北京雙年展的宣傳態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