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來源:中國美協 |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支持的“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 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在中國美術館全部展廳及戶外空間展出。展覽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講話精神,以20世紀以來的中國雕塑藝術為切入點,對中國美術館館藏及當代創作雕塑作品進行梳理、研究。展覽展出中國百年以來316位雕塑藝術家的精品力作590件,全面呈現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脈絡與重要成就。
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開展 展覽分為砥礪銘史、塑魂立人、時代豐碑、匠心著意、多元交響、文心寫意、溯源追夢七大篇章,共同敘述中國百年雕塑的歷史。 “砥礪銘史”主要展現國家重大題材的主題雕塑,通過對民族苦難歷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華兒女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的表現,喚醒民眾,勿忘國恥,緬懷先輩,為民族偉大復興而振奮力量。尤其是對歷史上重大事件的表現,站在人類的立場,并以發展的眼光回顧、前瞻,創造聳立于世界的精神紀念碑。代表作品有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孫中山總理銅像》(江小鶼)、《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劉開渠),表現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以及近年來的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大型組雕創作等一系列全國不同風格雕塑家的精品力作和建國以來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現實題材創作,為先賢塑像,為文化立碑,為未來樹典范,不僅以藝術雕刻了歷史,也展現了中國雕塑家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拳拳之心。
新聞會現場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深度回顧中國文化傳統,探索雕塑藝術本體層面的現代轉型。以“人”為中心的塑造是人類美術史上永恒的主題,體現了人類對社會、歷史、自然的反思和心靈的表達。從民國時期留學歐洲的雕塑家們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廣州等重要城市開展的教學活動建立了中國最初的雕塑教學體系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后,蘇聯雕塑教學體系的普及;再到新時期雕塑藝術家重新面向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新的闡釋。人物雕塑在藝術語言、創作理念、雕塑材質、展陳方式等方面都經歷了變革與融合,特別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寫意精神引進人物雕塑創作,以達到人物個性、文化屬性、造型形式與表現方式的同構,為人物雕塑開拓新境。
文明互鑒 雕塑藝術高端學術論壇 “時代豐碑”探索中國現代城市雕塑的發展變遷。中國幾代優秀雕塑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個民族的命運緊緊維系在一起,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富強創作出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他們以熾熱的民族情感和藝術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時代豐碑。今天,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引領下,中國雕塑家們深知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代中國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這些作品不僅成為城市文化地標,更成為公眾心中的精神地標。
展覽現場 “匠心著意”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張”為代表的民間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張的形與色塑造了喜聞樂見的形象,充分展現了民間智慧的創造力。一代一代的藝人、匠師便是在手藝的傳承中延展著民族的審美和智慧。而今,中國雕塑藝術家沿襲傳統而不囿于陳法,重傳統而求索創新,融諸家而別開生面,開創了民族雕塑藝術的新氣象。譬如,德化白瓷中的佛像豐頤秀目、寧靜安詳,觀音像質感溫潤凝潔、動靜相宜;檀香木雕氣勢恢宏、構思獨特、工藝精湛,尤其強調線與面的結合與變化,洋溢著浪漫的歡愉。這些閃現于指尖上的靈動,是最有溫度的、最感人的作品。這些生發于本土的、內心的藝術,也為學院教學、當代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透過每件光彩奪目的民間雕塑藝術佳作,觀眾可以領略到呼之欲出的生命躍動,感受其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文化內涵。
“多元交響”放眼改革開放以來雕塑領域的多元創造。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雕塑界在藝術觀念和文化意識的表達方式上發生了轉變,逐漸由審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從純語言形式的探索轉變為對觀念的探討。新時期的中國雕塑將日常生活經驗與大眾媒介融入雕塑創作,多元的形式語言與觀念創新在變換的展示空間中為雕塑藝術建構了多重闡釋維度,拓展了雕塑藝術本體的內涵。新時代的雕塑家多從微觀的視角對各種材料進行混編、重組、延拓,在“物”的視野中重新定位“人”在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時間與空間概念中的位置。雕塑也更多地與建筑、繪畫、表演等藝術相互融合,強調與大眾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借助大眾文化的資源展現更具當代文化特征的生活樣貌。新一代雕塑藝術家們對于過去的具象、抽象爭論不再糾結,而是更加重視如何有效地運用多元的手段來傳達思想與觀念。
“文心寫意”熔鑄寫意雕塑的核心精神。寫意雕塑洋溢著對孕育自身文化的禮敬,閃耀著中國傳統美學精神之光。具體表現為“儒道互補”的文化結構、“氣韻生動”的內在生命、“游觀洞察”的觀照方式、“虛實相生”的創作法則、“境生象外”的審美生成、“澄懷味象”的生命體驗、“妙悟自然”的欣賞特征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寫意雕塑還一直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民,煥發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生命氣象!寫意精神,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寫意雕塑正在以強大的文化自信,激發出藝術家的弘道理想,集聚起面對現實、反映現實、回應現實的精神力量,又以真誠的創作理念,提煉成全人類的情感符號,成為走向世界、通行世界、浸潤世界的藝術語言。
“溯源追夢”展示的是從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與雕塑相關的部分雜志、書籍、畫冊,匯集了《良友》《北洋畫報》《上海畫報》等刊物,展現了百年來中國雕塑界對中外雕塑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與傳播,也整理了王濟遠、張澄江、熊松泉、葉紹鈞等編纂的一系列雕塑著作。就中國百年雕塑的視覺呈現而言,雕塑實物是最好的造型載體。然而,由于許多雕塑的原作沒能得到有效的保存,遺失、損壞現象嚴重,因此以文獻與圖像的形式來呈現上世紀初期以來的雕塑脈絡與藝術實例就顯得尤為必要,也成為本次展覽的學術特色。觀眾們可以走進那逝去的文化時空感知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歷程,感悟中國百年雕塑的心路軌跡。
中國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學術總主持吳為山表示,在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在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代,幾代中國雕塑家用指紋和刻痕,將民族精神鑄就為不朽的豐碑,成就了無數永恒的經典。這溫度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展覽戶外空間 此次“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是中國迄今以來規模最大、內容全面的雕塑展。在展示中國雕塑百年歷程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美術館在雕塑領域收藏、典藏與學術研究的成果,這些藏品在中國美術館歷次重大展覽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本次展覽以雕塑藝術作為主線索,為民族塑魂、為人民塑像,更體現出中國夢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小至十幾厘米的雕塑,大到幾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圖像展示,以及大量難得一見的文獻資料都在本次展覽中有所呈現。展覽還借助3D掃描和打印技術,在展廳內重現《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雄渾悲愴的場面,同時也從西藏自治區征集到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的著名泥塑《農奴憤》殘存的頭像30余件,均為本次雕塑大展的亮點。 9月5日,中國美術館召開了“文明互鑒——雕塑藝術高端學術論壇”。來自中、德、法、俄以及白俄五個國家的專家代表,通過四種語言進行的互動和交流,體現出中外各國之間的和平友誼,體現出文明互鑒的人文精神。在交流與討論中,外國專家深入了解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百年發展歷程,以及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中融匯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的狀況,共同探討了雕塑藝術在國際交流中的文化意義等議題。 吳為山館長在研討會上表示,500件雕塑見證了5000年的文明,雖然是100年的雕塑,但是今天的創新是傳統的升華,通過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可以令觀眾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引領、提高未來全民審美的基調,這是時代的責任。
觀眾參觀展覽
志愿者為觀眾講解展覽 (轉自 中國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