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8來源:中國美協 |
油畫《東風第一枝——火箭軍某導彈旅》創作感言 總裝備部政治部駱根興 可能由于我以往畫過一些國防科技題材作品的原因,“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確定創作主題時,中國美協把表現被譽為火箭軍“東風第一枝”戰略導彈旅的創作任務交給了我。
主題創作工作會
出席主題創作工作會 隨著時代發展,部隊無論在裝備提升、官兵訓練和生活狀態,以及官兵的精神世界都發生了變化。以往的經驗已經是過去式了,作為直接表現現實的藝術創作,應當以新的審美方式創造出新的審美意象,從而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精神。對于這樣畫幅巨大的油畫創作,更應盡最大可能展現出藝術的經典性,使作品經久不衰。
進行創作
進行創作
進行創作
進行創作 此外,主辦方在時間上對創作也有要求,在不足半年的時間里完成這樣高水準的創作,是有很大挑戰性的。這是對藝術家整體素質、創作功力和藝術水平的考驗。時間的緊迫,也就決定了要盡快縮短對創作題材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盡快尋找作品表現的切入點,提煉并確立創作精神的內核。 在收集素材階段,火箭軍從領導機關到基層部隊,都給予我全面的支持和幫助。并派出火箭軍專業畫家陪同,火箭軍某部的接待工作非常熱情周到,帶領我參觀旅展覽館,聽取詳實的介紹,觀看內部影像資料,又深入發射連隊和基層實地考察、寫生,使我對描繪對象有了直觀的感受,迅速進入創作構思中。遺憾的是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沒能目睹發射陣地的實際情況,但這并不影響我被他們事跡所鼓舞。 火箭軍某導彈旅是一支有光榮歷史的部隊,這支部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堅持傳承其深厚歷史底蘊,從中汲取發展能量,以全面嚴格扎實的作風錘煉部隊,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專家組觀摩指導作品創作
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專家組觀摩指導作品創作 強烈的歷史感與現實的正能量,在內容表達上對創作的精神含量提出了有別于一般題材的要求,即必須在作品中創造出鮮明的富有象征性的造型,進入一種強烈的藝術語言表現,來提升作品的精神內涵。 在這件作品中,有兩種形象元素不易拿捏,一是體量超大的導彈,彈體長達幾十米,在與人物的比例關系上很難處理,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彈壓人的感覺,而過于突出人物,彈體又很難畫全,導彈的氣勢不容易表現出來,只畫導彈局部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又看不懂畫的是什么,就這件創作而言,這兩個形象又是不可或缺的。 我回憶以往此類題材的創作經歷,通常先勾勒汽車拖車拉載彈體,這很適合橫向構圖,但人物缺乏與導彈的工作關系,呆板不生動。后來我又想到彈體在發射井里,但更適合豎的構圖表現,也只好放棄。最后選擇了往發射井里吊裝彈體的過程。吊裝彈體本是分階段進行的,我為了能夠清楚表現火箭彈體與彈頭的完整形象,把它們連在了一起。這雖然不符合工作的客觀狀態,但更能表現出導彈的體量感,形成較強烈的視覺效應,增加構圖的重量感,其它的形象元素則都圍繞彈體展開。 人物組合分為領導集體和戰士吊裝工作兩個部分,這也符合題材內容上的要求。吊裝過程的表現來自資料收集和實地考察,在時空安排上做了人物的動態調整,這樣更具現場感。 選擇什么樣的背景對作品的精神氣度影響極大,我想到了用銅墻鐵壁的山體來寓意戰略導彈部隊的精神氣質,體現出“國之重器”的偉岸雄壯。這個設計完全是從藝術角度構想,而不從于外部的客觀真實,在色彩上也是勾畫了不少設計稿,大體上分早晨、白天、夜晚三個時間段,分別為紅暖、自然和冷綠色調,三個主調都具有不同的表達指向。紅暖調具有莊重的特征性,客觀自然的色調更接近直觀表達,夜晚吊裝更加顯現火箭的冷峻和環境的神秘。在大家討論審視草圖時,定下了可以發展暖紅色調的稿子。 我平時很少有機會畫這種3米×8米的超大尺寸油畫,況且還是表現體量大且質感光滑的導彈。對于擅作寫意畫法的我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同時,這也增加了探索表現的創作欲望。創作的難點在于用光滑的筆觸容易塑造彈體的質感,但不容易與周圍的寫意相協調,也不易表現出彈體的力度。這就需要準確的把握筆觸拿捏控制的分寸。正在我“舉棋不定”的時候,火箭軍畫家竇鴻伸出援手,他主動請他的雕塑朋友,細致、規范地按照實際火箭彈體,做了按比例縮小的模型,這樣就很直觀了,我可以從容地選擇彈體的不同角度和光線的變化。我認真揣摩彈體的質感表現和光線的明暗層次,并分為幾個步驟進行深入,基本上達到了預想的藝術效果。 作為大型主題性創作,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是否強烈飽滿,往往決定著作品的視覺感染力。對我而言,這樣的創作也是借助主題來表達畫家豐富鮮明的精神世界。在這件作品的創作中,山體的塑造帶有絕對的精神表達。山體已不是背景的概念,而是作為主體精神存在。巨大體量感的巖石一字排開,像是分列式的戰士方隊,壯闊之勢逼人。橫闊構圖也非常適合這樣的表達。我追求的是一種宏闊、厚重、雄健、蒼茫的藝術之境,為實現這些,必須強化造型手段,這樣也能體現時代特征。 在我的藝術創作中,造型始終是繪畫的核心,我認為,油畫中的造型,是掌握西方油畫造型的藝術手段與表現中國藝術精神的藝術再創造。西方油畫美學的核心是歸結到畫面造型的張力,要有力量,物體的空間具有膨脹感,這是西方人所要表現的審美理想。我們體現的則是宇宙的運行狀態,落實到畫面中是“氣”,氣息、氣勢、氣韻和具備種種深度感情體驗表達之氣象,繪畫體現出的中國美學和藝術智慧,世界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陰陽關系的對立統一,可以歸結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些表現在虛構抽象的氣中產生,落在線條、墨團與形的流動中,產生了自然暢達的呼吸節奏,這些與油畫的體積結構空間形成對照,尤其是西方進入現代,更與東方藝術形成了共通性,這樣的共通性又為強化中國藝術精神——包括“氣”的表達——提升了空間,這就形成了有別于中國傳統寫意性的表現。油畫寫意方式是建立在對畫面自覺的對立統一關系的表達和建構上,在形式的鋪張中主動制造矛盾,在各表現元素中呈現對立的狀態,再想辦法使它們做到相對協調、統一,也就是調動各種元素——象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筆觸及干濕潤燥等——相互間形成共生的秩序結構,以達到和諧統一。 我在長期創作中逐漸感悟到太極圖的陰陽運行之妙。一切都在矛盾的對立當中,又在充滿動感的拉扯開合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滲互襯中達到生命不息的藝術狀態,實現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我將這些思考融進造型的體驗當中,有助于造型更好地表達精神含量。但這種主觀的控制如果被客觀性表達牽扯過去,就會造成畫面的軟弱,造型會驟然塌陷。在經營山體的塑造中,我一度有表達客觀真實的想法,忘卻了主動對立統一方式表現的情況,結果畫面反而失去了力量,只好回過頭來重新調整。 在這件大型作品的創作中,我始終不忘心中畫面的波瀾壯闊,這也是表現這支戰略導彈部隊精神氣質所需要的,并在筆筆劃劃、橫豎涂抹當中,浸入了感情,呈現出一種魂魄,感覺到了民族崛起的自信和自豪,這是用藝術表現時代對人們靈魂的深遠影響和意義所在,也是藝術作品表達的終極魅力,也是我創作這件作品最大的追求!
《東風第一枝—火箭軍某導彈旅》-駱根興?300cm×800cm?油畫?2017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