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8來源: |
開館時間 2017年10月16日
陳列地點 江蘇省國畫院精品陳列館 (南京市鼓樓區虎踞路175-1號)
為了配合“金陵風骨 其命惟新——江蘇省國畫院60年·學術研討會”的舉辦,特在江蘇省國畫院精品陳列館舉辦《金陵風骨 其命惟新——江蘇省國畫院60年?典藏精品陳列》,此展展出的是“新金陵畫派“九老: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張晉、張文俊與畫院“三大家”:呂鳳子、陳之佛、林散之的代表性作品。這里陳列的作品并沒有在中國美術館“金陵風骨 其命惟新——江蘇省國畫院60年·中國畫書法作品展”中出現過,是畫院“九老三大家”藝術魅力與藝術成就的又一次精彩展現。
典藏精品先賞
( 以年齡為序)
呂鳳子(1886-1959)江蘇丹陽人,原名呂睿,字鳳子,中年后改署鳳先生。1957年經傅抱石等推薦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主任。我國20世紀杰出的教育家,美術理論家,中國畫家,現代中國畫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畫法研究》、《中國畫義釋》、《中國畫與佛教之關系》等,對新中國建國后的中國畫沿著傳統溯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于“新金陵畫派”的形成和崛起,在理論上起著導向的作用。在他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筆耕不綴,以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蕓蕓眾生,在中國畫出新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對中國畫用筆的體認、研究以及主張,有矯正當時中國畫創作積弊的積極意義,在當代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松隱石徑 112cm × 45.5cm 年代不詳 (江蘇省美術館藏)
陳之佛(1896—1962)浙江余姚人,中國畫家,工藝美術家。又名陳紹本、陳杰,號雪翁。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副主任。他是中國圖案畫的拾荒者,著有《圖案ABC》、《圖案構成法》、《中國陶瓷圖案概觀》、《西洋美術概論》等,是近代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推動者和重要代表之一。陳之佛主動求變求新意識,在新中國畫壇上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開工筆花鳥畫一代新風。在中國工筆花鳥畫領域里和于非闇并稱“南陳北于”。
秋菊白雞 77.7cm × 34.1cm 1947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余彤甫(1897—1973)名昌煒,字彤甫,江蘇蘇州人,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突破了當年“善繪小幅,妙趣橫生”的格局,筆墨松動蒼秀,場面宏大而壯觀,表現了新社會日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筆墨和內容的整體融合上呈現一種秀潤風格。
西陵峽 125cm × 62cm 1962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林散之(1898—1989),南京江浦人,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1963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被譽為當代“草圣”,是“大器晚成”的典型,20世紀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用筆,中側鋒互用,變化微妙,純中鋒的運用使得線質厚重、圓潤、飽滿,側鋒則清雅、秀潤、恬淡,對長、短線控制把握得非常精準,極大地增強了筆畫的豐富性和耐品性。
宋鄭子經衍極一則 118.5cm × 40cm 1960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錢松喦(1899—1985),江蘇宜興人,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1961年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197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第二任院長。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為錢松喦進一步錘煉自己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強調時代精神,彰顯繪畫主題性,將蒼茫渾厚的筆墨融合重彩,在象征和視覺上呈現紀念碑式的藝術風格,使錢松喦成為山水畫推陳出新的突出代表與表現時代精神的主流名家。
大寨樂人樹 83.5cm × 51.5cm 1978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丁士青(1900—1976)別名老漁,江蘇鎮江人,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副畫師。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以傳統技法結合現代地貌創造了秀潤、清剛且較為寫實的畫風。他心懷對新社會誠摯的熱愛和深深的感激,主動深入生活,求新求變,將筆墨和新生活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黃山人字瀑 85.5cm × 51.5cm 1960年代 (江蘇省國畫院藏)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20世紀著名的中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副主任,1960年任江蘇省國畫院首任院長,是“兩萬三千里”寫生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新金陵畫派”旗手;他主導的“二萬三千里寫生”和 “山河新貌”展,將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了新的高度,確立了“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筆墨當隨時代觀點,更確立了“新金陵畫派”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傅抱石的中國畫實踐,在題材和技法上大大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力,把中國畫的創新表現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峨眉處處有歌聲 105.5cm × 61cm 1960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張晉(1906—1988)江蘇蘇州人,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他的作品主題鮮明,色彩鮮艷,將傳統技法結合地貌特征處理的游刃有余,畫風沉雄蒼茫、秀麗明媚,突出了新社會可以使舊貌換新顏,荒山變綠洲,人民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香洲 82cm × 48.5cm 1979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原名顯文,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畫師。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在寫生中主動求變,將傳統筆墨與新事物結合,筆墨沉雄,意韻壯闊,既顯傳統精神,又有生活新意。晚年山水畫濃墨重彩更加自由,畫風北雄南秀合一。
![]() 秋山云起 93.5cm × 52.5cm 1979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張文俊(1918—2008)。山東臨沂人,1956年參與江蘇省國畫院籌建工作,1960年任江蘇省國畫院辦公室主任。他善于從生活中提煉素材,自出新機,繪畫作品風格鮮明,時代氣息濃郁。筆墨雄健蒼茫,王朝聞先生曾評價其“描繪了有時代特征的祖國山河,中國畫的新聲”。
![]() 江南水鄉 125cm × 68.5cm 1963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宋文治(1919—1999),江蘇太倉人,1960年任江蘇省國畫院副畫師兼院長秘書,197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1960年參加了“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及“山河新貌”展覽,因為擅長表現太湖秀麗風光,世人常以“宋太湖”譽之。晚年勇于自我否定,大膽變法,借鑒傳統青綠山水、淺絳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畫法,繼而嘗試潑彩、拓跡之法,不斷開拓創新,錘煉自己的繪畫語言,探究中國畫發展新路,形成了筆墨雋秀,色彩清新的藝術風格。
![]() 鳳凰山鐵礦 130.5cm × 81cm 1959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亞明(1924—2002),安徽合肥人,本名葉家炳,后改為亞明。1939年參加新四軍,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副主任,1960年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黨總支書記。是“兩萬三千里”寫生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也是 “新金陵畫派”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他主張“中國畫有規律而無定法”,提出“新國畫應是立足繼承民族文化傳統,面向生活,融匯外國美術之精華”。如果說在20世紀美術史上傅抱石開創了外國風情寫生和創作題材,為傳統國畫的革新探索出一條新路,那么亞明則是拓寬了這一條路。
![]() 洛塔刀背巖 60cm × 92.5cm 1978年 (江蘇省國畫院藏)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