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來源:中國美協 |
精神燭照,桃李芬芳,“桃李樺燭——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拉開帷幕。室外寒風刺骨,場內情暖意濃,美院的老先生們、李樺先生的學生們,紛紛冒著嚴寒趕來了,他們當中許多年事已高,幾位行動不便的老先生專程坐著輪椅來到開幕現場,幾代美院人相聚一起,一同紀念這位備受尊敬的美院先生。
中央美術學院老藝術家、老教授邵大箴、鐘涵、宋源文、馬常利、李樹聲、文國璋、袁運生、王宏建、孫景波、張寶瑋等紛紛來到開幕式現場。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版畫家楊澧,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院長范迪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家屬代表、李樺先生外孫女王盡暉,李樺先生的一批學生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沈堯伊,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版畫家鄭爽,版畫家陳雅丹,版畫系退休教師張桂林,以及四川省美協副主席、四川省版畫藝委會主任、神州版畫博物館副館長武海成,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蔡濤,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館員李浩,著名版畫理論家、深圳大學教授齊鳳閣,日中藝術研究會事務局長三山陵,版畫史料收藏家鄭于民、周麗霞出席了開幕式,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版畫系主任王華祥,及版畫系全體師生,各院系部門教職工代表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主持。
![]()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開幕式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從她的前身算起已走過百年發展歷程,百年歷程中積累起來的重要學術傳統和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我們今天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這份傳統,是由一代又一代為中國美術事業開拓奮進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所奠定的,尤其是他們在藝術研究創作和教育教學上的厚重積淀,更讓我們今天感到沉甸甸的分量。紀念李樺先生的學術活動,是我們藝術前輩系列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樺先生為二十世紀中國版畫事業、中國美術事業和中國版畫教育教學所付出的心力與做出的貢獻,特別值得進行更加集中的研究和展示?!狈兜习苍谥罗o中表示,學校黨委領導班子在審視與思考,如何在中國社會發展新的形勢下,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對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中央美術學院用什么樣的姿態,以什么樣的目標,邁向新的百年。
他同時表達了三點感受:第一,我們學習李樺先生,就是要向他那樣,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第二,我們學習李樺先生,還要像他那樣努力創作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第三,我們學習李樺先生,還要像他那樣,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教師的根本職責。
講到當年接受李樺先生家屬捐贈的環節,他有些動容,“我們今天責無旁貸的要辦好李樺先生的展覽,要把這一代藝術家的精神傳承下來,這才是最好的紀念?!?/span>
![]() 李樺先生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澧在開幕式致辭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88歲高齡的李樺先生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版畫家楊澧先生在致辭中動情地講述了李樺先生亦師亦父教書育人的點點滴滴,即使到了晚年病重時期,仍然心里想著學生、關照學生,這種崇高的品格,更值得后輩學習與尊敬。
![]() 李樺先生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版畫系主任宋源文在開幕式致辭
李樺先生學生、中央美術學院原版畫系主任宋源文在致辭中對李樺先生的藝術人生作了細致而又溫情的回顧,“無論是在藝術創作、教書育人、史論研究、還是組織活動方面,作為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中國現代版畫事業的奠基者,李樺先生在版畫的田園里辛勤耕耘了一輩子,在李樺藝術人生中不僅看到了老一輩版畫家為國為民的無私奉獻,還看到了他們對版畫后來者的勉勵和期望”。
![]() 家屬代表、李樺先生外孫女王盡暉在開幕式致辭
家屬代表、李樺先生外孫女王盡暉在致辭中表達了對中央美術學院主辦此次展覽,以及前來參加開幕式老先生們的感謝,并表示希望在老一輩藝術家無私奉獻的匠人精神的感召下,中國版畫事業更加輝煌的發展。
![]()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主持開幕式,并宣讀了伍必端先生的賀信
伍必端先生在賀信中談到,“李樺先生一直運用他手中的木刻刀這一武器,用作品和人民站在一起。為了創辦美院版畫系,李樺先生付出了一生的辛勤,他是一位真正的美術教育家,直到現在,以致將來都是我們每一個從事美術教育的人學習的榜樣”。
李樺先生是我國著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也是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中國現代版畫事業的奠基者,他一生的藝術追求和思想理念,與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歷程緊密相連,并積極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青年時期,他積極從事以民族救亡圖存為使命的新興木刻運動,35歲即被徐悲鴻譽為木刻界的“老前輩”。中年以后,他以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致力于高校版畫教育體系建設及美術理論研究,晚年擔任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領導版畫界開展各項開拓性工作。李樺為人光明磊落、樸實無華,其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與藝術品質一直為人稱頌。伍必端先生說他像一顆“透明的鉆石”,黃永玉以“一切人格和藝術的贊美,只有李樺當之無愧”形容他的高尚品德。
作為中國現代版畫的開拓者、系統建構者與藝術大家,李樺先生是他那個時代具有標高意義的角色。他生前舉辦過許多次個展,但主要集中在其青年時期,晚年及去世后沒有舉辦過完整、系統的大型回顧展。對于這位版畫界的泰斗來說,這與他的歷史地位是很不相稱的。因此,我們如何思考李樺在當下的意義?為他舉辦一次具有回顧意義的學術紀念展,對其史料和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并展開新時期的學術討論,是將李樺個案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也是對當代版畫事業的一種推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如何讓“老先生展”能夠有一定的“突破性”,如何將李樺精神喚醒和激活?以及如何呈現一個復雜、多維而又飽滿的李樺?也構成此次展覽的另一重要目的。
此次展覽主題“樺燭”的概念,原意為“用樺木皮卷成的燭”,有光彩映照和華美的燭火之意。歷代文人騷客也有多次提及,唐代沉佺期《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無勞秉樺燭,晴月在南端。”南宋陸游《雪夜感舊》詩:“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辈灰欢恪4送?,“樺燭”還特指舊時結婚所用的畫有彩飾的蠟燭,借指婚禮,并有喜氣祥和之意。而蠟燭更有教師的象征寓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因此,“桃李樺燭”也有“化成樺燭桃李香”的意味在其中——把物質的東西轉化為精神。
作為“百年輝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名家”系列活動之一,“桃李樺燭——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展” 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也得到了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的支持與合作。展覽由學院美術館、版畫系聯合承辦,系統地梳理李樺先生的藝術創作與學術脈絡、藝術成就與教育成就,圍繞李樺三個不同的文化身份“先鋒驍將”、“美院先生”、“木刻作家”展開,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李樺先生在教育教學、創作實踐、理論著述等方面的重要貢獻和作為時代精神燭照的重要影響,以嶄新的展陳形式,生動地呈現出了一個可觀、可感、可閱讀的李樺藝術世界。
紀念李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同期舉行。展覽將展至2018年2月25日,并將舉辦工作坊、工作室密探、策展人導覽等系列學術公共教育活動。
![]() 嘉賓合影 ![]()
展覽現場
宣傳部 徐新立/圖
展陳文獻(部分) ![]()
展覽作品(部分) ● 先鋒驍將 作為新興木刻運動的一員驍將,李樺與魯迅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魯迅的引導下,他以勤奮的創作和執著的實驗態度,將“新興木刻”這一概念提升到“獨立藝術”的高度,同時也最早將創作木刻、復制木刻等沿用至今的版畫基本概念進行了深入辨析。這對于新興木刻運動和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都是不能忽視的內容。此外,李樺終身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平和內斂的性格來踐行著“走出書齋”的思想理念。知識分子投身革命的例子很多,但像李樺這樣披上戎裝親歷烽煙的卻不多見。特別是李樺提倡并推動的“木刻流動展”并配合《現代版畫》的出版發行,為普及大眾和知識階層制定了不同的木刻實踐方針。因此,如何勾勒出這個特殊的大時代背景,以及在這個大背景下,新興木刻作為當年的“新媒體”,具體怎樣被木刻家運用到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實踐中?而李樺作為其中的一員驍將和最佳案例,其個人的作用和藝術語言探索與大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構成怎樣的互動和張力關系?這也是這一展覽單元所關注的核心。
![]() 《晚歸》 23×35.7cm 1938年 ![]() 《從鐵蹄下站起來》 22.3×33.8cm 1946年 ![]() 《汗》 20.3×14.6cm 1947年 ![]() 《痛悼李、聞二公》 35.3×24.8cm 1947年 ![]() 《都市的暗角》 24.2×36cm 1947年 ![]() 《糧丁去后》 23.5×33.7cm 1947年
● 美院先生 作為一個始終將“教書育人”放在首位,將藝術家身份次之,且桃李滿園的美院老先生,李樺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德高望重、溫文爾雅的教書先生形象。而作為新中國版畫教育的開拓者和系統與格局的建構者,他經歷了北平藝專和中央美術學院兩個時期,尤其在后一時期中,他作出的成就和貢獻最大。不但主持建立了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還發起成立了中國版畫家協會。那么,如何重點突出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李樺對版畫教育尤其是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建立?而他的教學綱領、結構、人員和課程設置如何確立?當年的教學定位與態度立場為我們留下了一筆怎樣的寶貴遺產?本單元將突出李樺作為教育家的活動和學術思想。
![]() 《斗爭地主》 19.7×27cm 1951年 ![]() 《倫勃朗像》 26.7×22.6cm 1957年 ![]() 《培育革命的接班人》 40.3×44.5cm 1965年 ![]() 《魯訊在木刻講習會》 34.8×44.8cm 1973年
● 木刻作家 毋庸置疑,在近現代美術發展史上,李樺是少見的幾位實踐、理論與教學樣樣精通的藝術家之一。創作方面,李樺留下《怒吼吧,中國!》、《怒潮》組畫、《天橋人物》等針砭時弊的經典佳作;理論建設上,李樺不僅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撰寫“版畫”詞條,并直接參與了中國現代“版畫”概念的建構,其生前撰寫的美術理論文章更是多達一千余篇。因此,我們將李樺定義為一種“木刻作家”身份,既符合他以刀作筆、刀筆兼得的獨特氣質,更符合我們對其藝術作者論的美學創作原則的認知。我們將從一個藝術家在各個時期自我身份認同建構的過程去考察李樺與其作品之間的關系。
![]() 《恕吼吧,中國!》 27.5×18.7cm 1938年 ![]() 《掙扎》(《怒潮》之一) 19.8×27cm 1947年 ![]() 《起來》(《怒潮》之四) 19.3×27.2cm 1946年
(轉自:中央美術學院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