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1來源: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
展覽日期:2018/3/15--4/15 展覽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1、2、3、4號展廳 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AMNUA) 出品人:李小山 策展人:鄭聞 海杰 聯合策展人:Jim Ramer 陳正 藝術家:陳抱陽 / 陳浩洋/ 陳界仁 /陳卓 / Dina Goldstein / 董金玲 / 董鈞 / 董文勝/ 董宇翔/ 馮立 / FuMeng / 高巖 / 高元 / 韓磊 / Herger Svetlana / 何博+許雷 / 胡尹萍 / 黃乖兒+汪潤中 / 黃曉亮 /賈方+宋健 / 蔣鵬奕 / 雎安奇 / 李明 /李暐 / 李郁+劉波/ 梁半 / 林欣 /劉成瑞 / 劉雨佳 / 盧杉 / 綠脊 / Marco Scozzaro / 馬爽 / 馬玉江 / 毛劍鋒 / 繆曉春 / 鳥頭 / 裴麗 / 彭韞 /Polixeni Papapetrou / 仇敏業 / 邱炯炯 / 邵文歡 / 宋拓 / 孫略 / 孫小川 / 孫彥初 / Suzy Lake / Sarah Palmer / 唐晶 /王育臣 / 吳玨輝 / 許翔 / 嚴懌波 / 楊文彬 / 楊心琪 / 楊欣嘉 / 張巍 / 張曉 / 張彥峰/ 張業鴻/ 張之洲 / 鄭達 / 鄭宏昌 / 鄭龍一海 / 周康 / 周嘯虎 時間:2018/3/15——4/15 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1、2、3、4號展廳 開幕及相關活動 3/15 上午 9:50-12:00 “再談攝影”——AMNUA2018攝影展特邀論壇 地點:傳媒學院2樓資料室 下午 3:00 開幕式 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一樓中廳 3/16 下午 2:30-5:30 刷屏/勞作展 藝術家策展人對話 地點:美術館二樓公共空間 攝影在新的千年以來,已經不僅僅是布勒松“經典瞬間”的圖像敘事,也不僅僅是對于社會景觀的“客觀凝視”。攝影在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現實中存在,成為一種新的義肢般的條件反射,也是當代人類一種新的異化行為。如果說本雅明呼喚的圖像的“靈光”在紙媒時代就已岌岌可危的話,那么在屏幕時代則隨著像素的不斷提高進一步煙消云散。 千萬兆的高速以太網連接起來的網絡空間中,由通訊終端發起的快速拍照、后期處理、公開發布、迅速刷屏,這所有過程幾乎在同一時間完成,這一行為意味著一種新的條件反射,手機/相機作為人的延伸,每一次拍照與刷屏都意味著一次新器官的自發性痙攣、一次新器官官能綜合癥的爆發。在以視覺為先導的娛樂經濟中,勞作與消費的邊界也在瞬間崩塌并合而為一。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學院美術館之一,2018年度即將推出的《刷屏/勞作:AMNUA攝影展》針對當下全球社會生活中圖片與影像的生產現狀,旨在打造出最具新媒介時代特征的攝影大展。展覽由策展人鄭聞、海杰策劃,吉姆?拉默(Jim Ramer)、陳正聯合策劃。以“加速的西西弗斯”、“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們上傳”、“閃回”、“2+2=5”等多個展覽版塊,勾勒出當下世界最鮮活生猛的圖像生活與影像歷險。
版塊簡介 1.“2+2=5” 關鍵詞:捏造 排演 篡改 歷史 敘事 數據正在成為自由意志的替代品,技術則幫助個體進行幻想和捏造。不用進入《阿凡達》的3D世界或者好萊塢的造夢工廠,日常的圖片軟件就是重組圖形的數字利器。事件則被反復排演,呈現出千變萬化又荒誕不經的“擬像”。對于歷史、現實、新聞、地理、文字、以及周遭的一切進行篡改和重組,才是讀圖時代的政治正確與意識形態。煞有介事的圖像演出,并不意味著回歸所謂“真相”與“真理”的“撥亂返正”,反而揭示出圖像演示、歷史敘事、集體記憶之間最一致的虛妄屬性——即永遠待租、可被篡改、任意捏造。2+2=4不過是碰巧和偶然,2+2=5才是必然和永恒。 藝術家: 陳浩洋 Dina Goldstein 董宇翔 何博&許雷 李郁+劉波 馬玉江 鳥頭 王育臣 楊欣嘉 張巍 張彥峰 張業鴻 張之洲 2.“ 關鍵詞:自拍 凝視 沉溺 身體 本我 “我”是鏡像中的納西薩斯,“我”是自拍鏡頭中的水仙,以審美的名義在圖像的泳池嬉戲狂歡,在他者的注視中流連忘返。電子屏幕與早就替代了水面也淘汰了鏡面,“我”是圖像的制造者和主體,“我”也是圖像生產的碎片和副本。今天,隨著自拍鏡頭的切換,鏡像甚至不再顛倒左右。自拍時代的嬰兒,從一出生便可以將拉康的“凝視”更加徹底地變成他視。每一個在鏡頭前搔首弄姿或酣然入睡的面孔與身體,都一樣成為渴望著被觀賞、被刷屏、被消費的像素。“我”,既是主動暴露于窺視之中的肉身,也是籍此打撈“身份”和“本我”的孤魂和野鬼。 藝術家:董金玲 Herger Svetlana 胡尹萍 賈方&宋健 李暐 綠脊 馬爽 裴麗 Polixeni Papapetrou 邱炯炯 Suzy Lake 孫小川 張曉 周康
3.“加速的西西弗斯” 關鍵詞:生產 徒勞 反復 時間 循環 并不是所有的生產都有意義,而絕對的空虛卻在攻城掠地。樂此不疲的“勞作”和“娛樂”在屏幕中反復切換,跨過涇渭分明的邊界,構造了居伊?德波“景觀時間”在移動終端時代的“虛假循環”。《黑鏡》中《一千五百萬的價值》這一集描繪的未來世界,人類踩車勞作換來的電子貨幣,正是用于每日臥房里電子游戲的更新升級,或者參加選秀節目娛樂至死。“娛樂”和“歡樂時光”作為一種實則空洞偽善的享樂主義,反襯了當下人類生存的悲劇縮影。惰性的經濟和資本主導的頑固體系,全面掌控設計著社會生活和時代思潮。而關于欲望的“加速主義”的終極抗爭,究竟是有一線生機的逃逸與反擊,還只是西西弗斯般徒勞的重復? 藝術家:Fu Meng 高元 蔣鵬奕 雎安奇 劉成瑞 梁半 彭韞 孫略 宋拓 許翔 鄭宏昌 周嘯虎
4.“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們上傳” 關鍵詞: 算法 界面 智能 監管 BUG 云,數字幽浮的空間延伸,儲存空間的烏托邦。計算和算計的兩面,它引領我們將信息存儲,交出不可承受的信息存量,這是云對我們的承諾,也是對我們的挾持。是托管和吸納,也是窺視和監管,它并沒有隔離“操控”的詞根。事實上,云,變成了墻的彌散狀態。當算法自動生成圖像,當萬物之間開始相聯,當程序突然出錯或崩潰…它所提示的,是有關機器的未來主義美學?是脫離人類的自主欲望?還是掌控一切的磅礴野心?在未來的未來,人和機器誰會成為對方的施令者和編程者,亦未可知。不可觸摸的東西卻無處不在——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們上傳。 藝術家:陳抱陽 陳界仁 黃乖兒+汪潤中 繆曉春 林欣 盧杉 仇敏業 邵文歡 吳玨輝 鄭達 鄭龍一海
5.“閃回” 關鍵詞: 日常 景象 既視 共時 短路 日常生活場景、政治權力空間、公共文化場合、宗教神權領地、意識形態遺址——“客觀”或者“冷視”仿佛成為一種標準化的視角。這看似統一的視角背后,實則是一雙雙出發點完全不同的眼睛。這不是一種刻意的方法論,而是個體積極的拍攝動機和拍攝本能。那些無人問津的場域經由刻意的發現和曝光,進入觀者的感知系統,形成難以言狀的“閃回”。那種熟悉與恍若隔世的悖論,從圖像的整體氛圍中溢出,卻并不停留在場景的任何一個具體細節之中,偶然出現的“人”也可能僅僅是作為景象的“道具”而出現。某一個瞬間,這些人工的空間或自然的景象,恰恰是集體無意識或集體潛意識的一次閃現,是來自過去、現在、未來的信息,一次共時性的呈現或者短路。 藝術家:陳卓 董鈞 董文勝 馮立 高巖 韓磊 黃曉亮 李明 劉雨佳 Marco Scozzaro毛劍鋒 孫彥初 Sarah Palmer 唐晶 嚴懌波 楊文彬 楊心琪
策展團隊 鄭聞 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任《畫刊》學術顧問、Banana Art Space藝術總監、ArtMo藝術澳門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年展評委、新星星藝術獎評委、CIFF中國獨立影展選片人。主要工作方向為:展覽策劃、學術研究、館藏規劃、機構管理。鄭聞的策展強調美術館級別的展覽品質,開闊敏銳的藝術視野和鮮明的學術立場。既策劃了多個國際現當代大師展覽,也不遺余力關注與推廣中國青年藝術的發展。迄今,其策劃的重要展覽達到40 個,應邀巡回至倫敦、不萊梅、慕尼黑、澳門、三亞、北京、廣州等地,帶領紀錄片團隊拍攝紀錄片5 部。于中國美術學院、南京大學、日本關西大學、上海K11藝術中心、華中師范大學、蘇州市美術館等院校和機構舉辦學術講座30余場。于國內外重要媒體與刊物,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三聯生活周刊》、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加拿大《寰球華報》等,發表研究和評論文章40 多篇,30 余萬字。
海杰 從事獨立策展和影像批評。2011、2013 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推薦委員會委員;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藝術委員會委員,資助獎評委;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學術主持;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攝影組初評評委;2013第三屆成都縱目攝影雙年展學術主持;2013首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爆名展策展人;2014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實驗展策展人;2015集美x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策展人;2016集美x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提名人;2017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策展人;2018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首屆AMNUA攝影展策展人;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第六屆西安拴馬樁大學生影像藝術節終評評委;成都A4美術館“回聲”國際攝影研討會主講嘉賓。學術方向:中國當代攝影個案研究、中國當代攝影口述史、中國當代攝影語言流變與社會思潮。近期主要寫作“看圖說話”系列文章,針對典型的熱點圖像,以事件為切口,探討其中圖像與權力、意識形態、文化政治以及媒介理論之間復雜的樣態和關系。出版有《照鏡子的人》、《表態》、《屏幕生存》等書。主持微信公眾平臺“海杰視界觀”。
Jim Ramer 藝術家、策展人和教育家。美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攝影系主任。他的作品包括攝影、錄像、雕塑和裝置。他的作品最近曾在紐約佩勒姆藝術中心、平遙國際攝影節、丹佛攝影月等展覽中展出。并亮相于泰國清邁美術館、中國天津美術館、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韓國全州攝影節、新西蘭圣菲圣艾特金畫廊等機構。他在韓國大邱網絡攝影節、新西蘭奧克蘭攝影學會、猶他州鹽湖城攝影教育學會會議,以及在奧爾巴尼舉行的SPE-NE區域會議、紐約攝影節和新加坡國際攝影節上發表了演講。而近期他在中國、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以及紐約市策劃了一系列展覽。
陳正 策展人,藝術評論人 , 現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AMNUA)影像方向策展人,公教項目策劃人,南藝攝影系特聘教師,英國Nottingham Trent 攝影專業碩士。韓磊“時差”&馮立“白夜”雙個展策展人;一分鐘影像南京之旅策展人;“極地光影”策展人;喬-彼得·威金JOEL - PETER WITKIN個展執行策展人;AMNUA微影像計劃——中國 實驗短片影像展執行策展人。從事影像創作與理論研究工作,長期關注當代青年藝術家發展及狀況。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