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1來源:中國美協 |
3月17日,瑞雪兆京城,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共同舉辦的“匠心獨行——徐匡獨版畫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美協主席、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杜軍,中國女畫家協會主席孔紫,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董事長王平,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平志英,四川省美協主席阿鴿,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柯律格,著名版畫家徐匡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北京畫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開幕式。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致辭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辭
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平志英致辭
著名畫家徐匡先生致辭
北京畫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主持開幕式 此展是繼2010年“陽光高原——徐匡作品展”后,在徐匡先生八十歲生日之際,北京畫院為其舉辦的第二次個人展。展覽從徐匡先生的百余幅獨版畫中精選出四十余幅送展北京,從三個方面梳理了徐匡先生的“匠心獨行”歷程:一是1954至1958年在中央美院附中求學時期的習作;二是附中畢業進入四川美協后的獲獎佳作;三是在二樓展廳集中展出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創作的獨版畫精品。
本次展覽及相關出版被北京畫院列入“二十世紀美術大家”研究系列,徐匡先生是繼除沈堯伊先生之后,第二位進入該研究系列的在世畫家。 徐匡先生“創造”的獨版畫藝術,是在傳統反稿木刻復制版畫基礎上,直接以正稿上版,綜合運用素描、速寫、傳統木刻,甚至水(油)墨藝術等多種技法,逐漸形成的非復制的綜合性木刻藝術。正因為其這些特點,學術界對其畫種名稱也經歷了“原版木刻”到“獨版畫”的變化。較之早期“非黑即白”的復制木刻版畫,徐匡先生的獨版畫無需考慮印制因素的牽絆,可以更自由地加入中間層次,使畫面顏色層次和細節更為豐富生動。徐匡先生的獨版畫藝術最初是在非自覺狀態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后期,在《守望》(1988年)創作快完成時,詹建俊、周思聰等同道前來造訪,感動于該木刻之美,便建議徐匡先生見好就收,不再刻也不印,保留原版即好。2000年以后,先生開始有意識地創作一些獨版畫。2009年11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上,徐匡先生的獨版畫(送展13幅)首次與公眾見面,并引起強烈反響。此后的2010、2011年相繼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其獨版畫給更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匡先生的獨版畫藝術應該說是其之前復制木刻版畫創作的自然過渡和升華,是其一生木刻藝術創作的新階段。先生的獨版畫的動人之處當然主要不是“獨版畫”這種形式,仍然在于先生數十年來長期扎根生活所形成的樸素的、接地氣的情感世界,在于其虔誠的治藝精神和敏銳的藝術直覺,以及先生深厚的繪畫功底和精熟的木刻技藝。 展覽將持續到4月1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