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9來源:江蘇省美術館 |
展覽名稱:追影寫像——明清人物肖像畫展 主辦單位: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 展覽時間:2018年4月28日起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一樓(南京市長江路266號) 展覽前言 中國傳統繪畫奉謝赫提出的“六法”理論為圭臬,六法論提出時針對的是人物畫,這一理論為后人加以解釋和發揮,遂泛用于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各科。“六法”以“氣韻生動”為首,古人論畫,言簡意賅,留有遐思。那何為“氣”、“韻”?更為有效的解讀方法是回到畫作中,發問古人是如何踐行這一早在魏晉時期就被定下的準則。 人物畫從東晉發展到繪畫空前興盛的宋代,名家輩出,如唐人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五代周文矩、顧閎中,宋李公麟、武宗元,所繪人物多線條精細、造型寫實,畫中士大夫氣度超邁、仕女設色古澹明潔。與此同時,也有另一流派異軍突起,便是以南宋梁楷為代表的大寫意水墨,此類作品不容畫家作畫時有任何遲疑,常一氣呵成,氣勢貫通。 自文人畫興起士大夫畫家醉心山水、花鳥,元明清人物畫整體上日漸式微,但仍出現了不少獨樹一幟的畫家、流派,如以奇古拙趣聞名的陳洪綬、以墨骨技法盛極一時的曾鯨。明清之際,西洋畫由歐洲傳教士陸續傳到中國,清代宮廷中,有外國傳教士畫家進入內廷供奉,雖有程式化的藩籬,但亦形成中西合璧畫風,在當時影響甚大。中西文化相會,新思想與舊傳統迸出新的火花,如海上畫派在肖像畫上創出新的畫風,代表人物有任熊、任薰、任頤、虛谷、吳昌碩等。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人物畫,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諸公為中國現代人物畫的發展道路奔走擂鼓,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藝術主張,有劉海粟倡導“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美術的蘊奧”、有林風眠“調和中西藝術”身體力行的探索,有以素描教學改良中國畫人物造型的“徐蔣體系”(徐悲鴻、蔣兆和),有關良開創戲曲人物畫,以減筆水墨寫意精神取材戲曲舞臺,其人物神韻讓人寓目難忘、如癡如醉。中國人物繪畫在這些前輩的努力下有了新風貌,并在開拓精神下繼續承延。 回到前文提出的“氣”“韻”標尺,氣度、氣勢、神韻……都不足以作完整準確的詮釋,而此次展覽中的明清肖像正是能夠給我們的問題提供一個鮮活的時代注腳。“寫真”在崇尚文人畫的環境中往往被邊緣化,不被視為“正道”,故展品里包含一些無作者印款或簽名的肖像畫,但它對我們今天的汲取借鑒作用并不受影響。其“寫實”的明暗皴擦方法不同于西方,是更為符合中國畫家采擷的寫實道路。這樣中國式寫實,才是能解決中國藝術家在觀照方式上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本次展覽以“追影寫像”為題,根據畫作內容分為“士相見禮”“如花美眷”“作如是觀”三個部分,共計70余件,現分別庋藏于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其中一部分藏品鮮為面世,故要感謝南京博物院對我們公諸同好,其研究空間正亟待更多研究者關注。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