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2來源:中國美協 |
由清華大學聯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共同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共同承辦的“光華:袁運甫藝術之美”展于2018年8月16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了袁運甫先生藝術作品123件,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長江萬里圖》。為引導公眾更關注展覽的學術挖掘和傳播,展覽以省略開幕式的方式對公眾開放。開展后,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來自清華大學、中國國家畫院、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美院、中央美院、北京電影學院,以及海外等眾多專家學者參與了相關的研討、對話、學術報告和專業媒體評論,電視、網絡媒體播報活動。
2018年9月17日,“光華:袁運甫藝術之美”學術季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本次學術季的開幕,正是對學者們鐘情于學術研究的積極回應,它為當下的藝術展覽重歸學術主導,關注作品本身的文化價值,開啟了新風尚。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向波濤,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故宮博物館副院長任萬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杜大愷、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策展人袁加等先后致辭。中央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全國人大常委,輕工業部原部長陳士能,袁運甫先生的夫人錢月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清華大學出版社經管與人文社科分社社長徐學軍以及來自藝術界、社會學界重要學者、清華大學師生2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主持。在開幕式上還舉行了袁運甫先生作品《荷香百年》捐贈儀式,以及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畫冊《袁運甫藝術之美》首發式。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致辭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向波濤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辭
故宮博物館副院長任萬平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致辭
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杜大愷致辭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致辭
袁運甫之子、策展人袁加致辭
袁運甫先生夫人錢月華致答謝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主持開幕式
袁運甫先生作品《荷香百年》捐贈儀式
畫冊《袁運甫藝術之美》首發式 展覽名為“光華”,不了解的人或許以為是一種贊美,但實際上隱喻了過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所在的位置就在北京的光華路,代表著對于老一輩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獨立思想和意志的繼承與發揚。在本展中所呈現的袁運甫先生的繪畫,對于今天的藝術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作品讓我們讀到一個藝術家真實的繪畫思考和心路歷程。對于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如何面對社會,如何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如何面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如何面對繪畫自身的思考,從袁先生的畫中都可以得到解答。
開幕現場 袁運甫先生(1933-2017)是我國杰出的藝術家,也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他曾擔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在六十七年的藝術生涯中,為國家與社會創作了大批藝術杰作。袁運甫先生融中西藝術于一爐,取精用宏,營造出現代中國獨有的色彩經驗和審美意境,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最重要的創獲之一。袁運甫畢生從事高等教育事業,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袁運甫先生謙沖平和,虛懷若谷,以光輝的人格和博厚的學養,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身體力行踐行了“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在學術季開幕式后,還舉行了研討會。來自藝術界、社會學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十余位重要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他們對于袁運甫先生為學為藝、創作從教的認識和理解。
研討會現場 在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巨德看來,“為新中國大美術夢想奮斗的一群人中,袁運甫是承先啟后的靈魂人物?!?中國美術界一直存在著兩種體系,一種寫實,一種裝飾,對工藝美術學院來說,“裝飾”是其最根本的學術靈魂和旗幟。袁運甫在裝飾藝術的旗幟下,上扶老,下攜小,承上啟下,把裝飾藝術推向公共藝術、大美術,翻開了中國美術史新的一頁。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從袁運甫的大美術觀出發,通過對袁運甫成就的研究,對今天藝術教育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袁運甫‘大美術觀’的特點其一是表現對象范圍之大,即對表現對象不挑,看到什么畫什么,這就倒逼藝術家只能不斷提高繪畫技法和能力。但我們今天的藝術家,繪畫功夫差,對生活的認知能力也越來越弱,缺失了袁運甫先生對生活的觀察和熱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從現代性的角度對袁運甫的藝術進行了闡釋,“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是清華的傳統,袁運甫希望通過藝術的獨立實現人格的獨立,致力于藝術語言的探索,并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世界的眼光追求自由。這既是對袁運甫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其人格的概括。 北京大學教授翁劍青是袁運甫的第一屆博士學生,他從藝術史書寫的角度,闡釋了袁運甫強調的第三條藝術之路:不是走回和重復傳統,也不是照搬西方,不是中西簡單結合,第三藝術之路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時代意識,要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本土關懷,走一條大美術的道路。 著名藝術理論家朱青生對袁運甫的藝術簡單概括為:“豐厚的單純”和“深沉的華麗”。其中“豐厚的單純”主要體現為用形式主義對抗內容,通過畫面的美感保護被過多內容侵蝕的藝術;“深沉的華麗”則是對主題和命題創作的抵抗,袁運甫認為生活中的任何部分,只要我們改變對它的注意,它都可以變成一種美感。而這兩方面恰是中國當代藝術運動所要變革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和清華大學教授杜大愷都肯定了袁運甫水粉畫的價值,杜大愷認為“袁先生的這批水粉畫,代表著那一時期中國藝術的最高成就,我贊成這種評價,這是因為這批畫作題材的廣度前無古人,這是其一;其二,這批畫作語言精美,每一幅都堪稱經典。回到那段歷史去看,這種評價是公允的?!?/span> “光華:袁運甫藝術之美”展覽及學術季活動的舉行,既是對袁運甫先生的紀念,更是希望通過對袁先生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的梳理、解讀和研討,去追尋一個藝術家的人生之路和美術史意義,在深入探究學院歷史傳統和思想發展軌跡的同時,激勵后輩學人、年輕學子以袁運甫先生為榜樣,勤奮創作,把個人的價值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勇攀藝術高峰。 據悉,“光華:袁運甫藝術之美”展覽展期為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
北京春節廠甸廟會 1961年 紙本 水粉 44×60cm
紹興魯迅路 1961年 布面 油畫 80×64cm
母女 1961年 紙本 彩墨 96×88cm
廬山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79cm
魯迅故居(一) 1973年 紙本 水粉 39.5×54cm
黃浦江 1973年 紙本 水粉 54.5×79cm
出海前(一) 1978年 紙本 水粉 54×53cm
南通狼山秋色 1983年 紙本 水粉 39.5×54cm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