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來源: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
展覽日期:2018年10月18日——11月28日 展覽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5展廳(名人館) “仕女”也稱為“士女”,最早出現在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畫錄》中,至宋中期被廣泛應用,一般專指古代社會上層貴族婦女。隨著朝代更替,越來越多普通女性成為仕女原型,體現了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笆伺嫛睂儆谥袊鴤鹘y繪畫中人物畫的范疇,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得愈加成熟。魏晉南北朝是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繁榮興盛,元朝時期稍顯衰退,到了明清時期在文人畫家的積極參與下又獲得了長足發展,且在表現手法上亦豐富多彩,得到了較高的成就。選擇仕女這一題材的畫家往往將心中對“美”的認知投入到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并且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趣也大不相同,從而能看出特定時代下女性美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審美意向。 本次展覽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與江蘇省美術館的一次聯合展覽,相同時代與題材的作品互為補充照映,對于加強館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滿足高校師生與在地觀眾的文化需求具有現實意義。 展覽時間:2018年10月18日——11月28日 場館地址:南京市鼓樓區虎踞北路15號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5展廳(名人館) 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主辦單位: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 策劃團隊:張安平、鄭聞、劉婷、徐軒露、王碩、董夢寒、李夢媛、徐文奇、賈童、黃偉 學術支持:孟暉、呂少卿、閻安 數字媒體支持:嚴寶平、劉陽、熊祎建、孫宏剛、章暉 展陳支持:中國裝束復原小組 講座與活動 《釵頭的四季》 主講人:孟暉 時間:2018年10月19日(周五)下午14:00-16:00 地點:美術館二樓公共教育區
《古畫中走出來的時尚icon——中國古代仕女裝束演變略論》 主講人:中國裝束復原小組 時間:2018年10月27日(周六)下午14:00-16:00 地點:美術館二樓公共教育區
《中國古典仕女畫的發展流變及審美文化》 主講人:呂少卿 時間:2018年11月3日(周六)下午14:00-16:00 地點:美術館二樓公共教育區
《皇上,你究竟想要什么樣的女人?》 主講人:閻安 時間:2018年11月9日(周五)下午14:00-16:00 地點:美術館二樓公共教育區 作品欣賞 《仕女四條屏》之一 潘振鏞 1908 133×34cm 紙本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藏
潘振鏞(1852-1921)字承伯,號雅聲、冰壺琴主、訥鈍老人、鈍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幼承家學,山水法文徵明,書法、花卉得惲壽平遺韻。傳世作品以仕女居多,取法費丹旭,淡雅潔凈,肌理細膩,筆姿纖細,與吳嘉猷、沙馥時稱“三絕”。 《仕女》 改簣 1873 66.3×32.8cm 絹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改簣,生卒不詳,字再薌,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改琦之子(亦有作其孫)。繼家學,工畫,精鑒賞。所繪人物、仕女、花卉皆具其父風。時人稱改氏一族為“改派”。 《人物書法合軸》 錢慧安、何其昌清 163.5×57.5cm 紙本扇面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藏
錢慧安(1833-1911),初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樵子、雙管樓主,上海寶山人,一作浙江湖州人。善人物仕女,筆意遒勁,姿度閑雅,清新明快,亦間作山水、花卉。為“豫園書畫善會”首任會長,海派代表性畫家之一,程十發稱其為“海派藝術宗師”。 《麻姑獻壽圖》 黃慎 1745 98×33.9cm 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黃慎(1687-約1772),字公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工草書,擅人物,間作山水、花鳥,為“揚州八怪”之一。初學上官周,工細,后以粗筆疾行、牽引盤結為特色。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