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來源: |
![]() “2018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揚州”展開幕式現場 1月18日至2月22日,由中國國家畫院、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揚州市委宣傳部、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部、揚州市國畫院、揚州市美術館承辦的“2018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采風寫生作品展·揚州”展在揚州市美術館舉辦。“一帶一路”和“寫生”兩個因素,也成為這一展覽與揚州結緣的意義所在。 展覽開幕式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季培均主持。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協常務副秘書長佘玉奇,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龍先后致辭。中國國家畫院百余位研究員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公共藝術等多種門類的300余件作品,其中既有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的創作草圖,也有在采風寫生中的速寫、水彩、水墨作品,集中反映了藝術家吐故納新、獨辟蹊徑的藝術嘗試。同時,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重新審視寫生的當下意義也成為這一展覽所勾連出的重要學術命題。 不用陳述更久,就從“揚州八怪”及至后來的“新金陵畫派”,即可窺見江蘇這片藝術沃土始終浸潤著“其命惟新”的基因?;赝百t,上世紀60年代“兩萬三千里寫生”浩浩湯湯的隊伍也并未故去太遠。而“東南繁華揚州起,水陸物力盛羅綺”的揚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重鎮。 ![]()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龍致辭 姜龍表示,揚州也曾成就過中國美術史上的高峰,近年來,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系列重大主題美術展覽,為推動揚州書畫藝術不斷勇攀高峰構建了良好平臺。此次高規格的展覽匯聚眾多名家,是推進揚州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藝術活動,為揚州送來一股暖暖的翰墨之香,更為揚州美術界提供了極佳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作為國內迄今為止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美術創作工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實施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自2014年正式啟動,目前已圓滿完成了國內作品的驗收,涌現出了大批表現絲路風情、絲路歷史和新絲路新人文的優秀創作。張江舟介紹說,在“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實施過程中,中國國家畫院廣泛團結國內外優秀藝術家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與國家采風寫生,大量的寫生隨筆、創作草圖以及相關的影像資料升華了藝術家的歷史文化意識,從而拓展了他們藝術作品的精神容量與審美意涵,這也保證了展覽上呈現出的作品具有了獨立的審美性。此次展覽將是與揚州合作的開始。 ![]()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協常務副秘書長佘玉奇致辭 佘玉奇表示,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沿“一帶一路”沿線進行采風寫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以作品描繪人民,又以作品回饋人民,這將給各地的藝術創作者帶來啟發、提供經驗。 ![]()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致辭 ![]() 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季培均主持開幕式 季培均認為,中國國家畫院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成功組織“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其在圍繞中心、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的舉措,很值得學習。在新時代,揚州藝術家如何運用畫家手中的筆,呼應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中國國家畫院的實踐提示出了極大的啟發和示范性。 ![]() ![]() ![]() 展覽現場 “這件作品表現的是去陜西考察時在洞窟所見的一尊佛像,有趣的是,它雖看起來有立體感,卻是平面的塑造”“這幅作品我是在一個4寸照片大小的紙上畫的,嘗試在方寸之間表現眼前所見的大氣象”……在展廳里,項金國、陳龍等藝術家描述起作品來,仍可以感受到他們延伸至畫面之外對于現場感的熱情。“鮮活”“生動”成為了大家觀展后的一致感受。進入信息化和圖像化時代,視覺圖像獲得的輕而易舉、西方當代藝術以觀念代替審美等思潮的彌漫,都對中國的寫生傳統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中國國家畫院組織藝術家積五年之功多次寫生,反復打磨一個主題,其對整個美術領域的導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嘉賓合影
眾家談 俞曉夫(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 這個展覽上的每件作品均頗具新意。我是油畫家,但寫生過程中,我刻意嘗試將慣常使用的媒材換掉,通過中國畫的傳統筆墨紙張,做一些材料上的轉換、突破。此次參展的很多畫家也在做類似的嘗試,這種交叉的語境切換一定會拓展藝術家自身的發展。這一展覽在全國的推廣,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向當下的時代潮流表明了一種正本清源的立場,讓青年藝術家可以看到真正源于生活的傳統創作。 項金國(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研究員): “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我參與了兩個選題的創作,其一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為此,我多次去敦煌,那里的千佛洞、莫高窟,那里的荒涼景色,都讓我感觸很深。在我看來,寫生最大的作用就是讓藝術家深入到生活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聽、真看、真感受。這就像作家,要時常裝著日記本記錄感受一樣。盡管此次展覽上有些作品只是手稿,但正因為融入了藝術家的真實感受而具有了較高的審美價值。 丁一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 不管東西文化差異有多大,我認為,精神層面上很多東西是相通的,我的畫面中更多的也是想表達這種人文精神,即人在自然中生存的普通環境。這也是對“一帶一路”這一宏大題材的一種微觀的敘事和呈現。透過展出的作品,觀者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在寫生過程中的很多現場即興的激情,這是藝術家在平時的創作中很難有的表達。 李寶泉(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研究員): 此次展覽讓我倍感親切,寫生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中國國家畫院圍繞“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組織的寫生是一種群體性的寫生實踐,不同于個人寫生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對整個美術界的創作狀態是一種持續的良性推動和導向。此次參展的業界名家,呈現出了打破以往慣常狀態的新面貌,含有一些探索性、偶發性的內容。我個人尤其喜歡的是那種有現場感的、隨機的、真正處于書寫狀態下的作品。 李永清(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 “一帶一路”采風寫生展讓我看到了藝術家迸發而出的激情,靈動是最大的印象。近五年來,中國國家畫院組織大批藝術家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寫生,而江蘇在寫生方面有過很多嘗試和實驗。過去有影響全國的“二萬三千里”寫生。而近年,江蘇省美協又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做過關于大運河的采風寫生活動,并對作品組織巡展。中國國家畫院可謂是中國美術界的“國家隊”,此次展覽來到揚州,相信將對江蘇美術的發展產生引領和指導作用,為本地藝術家“備戰”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提供難得的啟發。 尚可(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部主任): 此次展覽作品體現出的最大特點是鮮活,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作品題材多樣。海上絲路的歷史遺存、陸上絲路的人文景觀,以及異域特色,都被藝術家納入為表現的內容。第二,作品的表現形式多樣。藝術家自由地擇取表現的手段和藝術形式,很好地詮釋了各自的藝術風格訴求。第三,由于這些作品來源于生活,乃藝術家有感而為的創作,賦予了作品真切的情感,從而體現了形象生動的特質??梢哉f,此次寫生作品展,為研究“一帶一路”主題性創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內容。 陳龍(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研究員): 藝術家在某種藝術模式里待久了,需要尋求一個自我否定的方式,打破自身的舒適度,寫生是很好的選擇。畫家面對陌生的物象或情境,會得到新的創作“基因”,讓藝術家在瞬間和之前的模式做短時間內的隔離,從而進入到一種沒有預知的狀態里,這時候我們內心的不安定感恰恰是鮮活的,非常容易生發出有意思的東西。然后,藝術家會慢慢把不好的內容更替消解掉,就像新陳代謝一樣,這個過程讓藝術家得以跳脫出以往的保守與僵化。 安玉民(揚州市國畫院院長、揚州市美術館館長): 中國國家畫院組織實施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推動全國美術界掀起了寫生的熱潮。當前,很多藝術家的創作少了些活潑潑的生活氣息,更缺乏提煉生活的能力,中國國家畫院對于寫生實踐的引領,讓藝術家的創作趨于更加健康的狀態。感謝中國國家畫院將這一高規格的展覽帶到揚州,其中許多名家的代表作大家或許見過不少,但他們的寫生作品卻是極少看到的,此次展覽讓我們得以洞悉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思考、一層層轉變,進而探索一件藝術作品的生成,這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他們繪畫拓進的熱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