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王木東1953年從江蘇省美術工作室(江蘇省國畫院前身)接替張文俊副主任調來無錫惠山,從事當時業已停產的惠山泥人藝術的搶救、發掘和傳承、培養工作,由此開始了60多年與雕塑、泥塑、彩塑藝術的不解之緣。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評價他:將東方的審美理想融匯于藝術創作,為推動惠山彩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王木東前后創作各類作品近700件(有些作品是成套的,一套就有幾十件,如《六十花甲子》無錫民俗結婚群像等),在雕塑、泥塑、彩塑藝術的創作發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90年代起,他又拿起畫筆,秉承師法自然、描繪自然的理念,用歐美素描寫實的技法,將傳統與創新融合在國畫創作中,他堅持常年外出風景、人物寫生,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得到了廣泛好評。
1922年:王木東出生于遼寧義縣東曹家屯。
1928年:入義縣西曹家屯小學。
1930年:王木東全家遷往沈陽。
1936年:入奉天省立第二初級中學。
1938年:初中畢業后,由父親送往北平上高中。同年認識了日本大學畢業的王之江老師,向其學習雕塑,后在王之江的安排下于1940年東渡日本。
1940年:考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學院)雕塑系,學習雕塑和油畫。教師為留法雕塑家清水多嘉示(羅丹的學生)和日本著名雕塑家本鄉新。繪畫教師為內田巖、寺內太冶郎,理論教師為留法學生柳亮。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為日本著名的藝術院校,設有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繪畫、雕塑等專科(院系)。教授都是藝術界的名人。在日本大學王木東接受了西方的藝術,建立了對藝術的真正理解。
1942年:參加日本新制作美展(雕塑《宋征殷頭像》)。
1943年:畢業回國,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副教授,教授繪畫,并在中大附中任美術老師。
1945年:轉入教會學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附中及中華女中教授美術。
1946年:經同鄉金大中老師介紹到杭州青年中學教美術。期間用半年時間游覽了杭州各著名景區,對個人繪畫受益匪淺。
1946年:回南京,仍在中華女中,市二初中任教。
1949年:二月由中華女中化學老師高錫安介紹,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1950年:被調到南京市立師范學校任美術教研組長。創作了《列寧像》,由江蘇省作為禮品送給蘇聯文化代表團。
1952年:雕塑《志愿軍救朝鮮小孩》在人民日報發表。
1953年:被江蘇省文化局調到江蘇省美術工作室(江蘇省國畫院前身)。同年赴無錫惠山負責搶救、發掘、整理、傳承和培養惠山泥人藝術工作。編寫了《惠山手捏泥人技法》,和其他同志一起收集了九百多件歷史作品,開創了惠山泥人陳列館。
1954年:省文化局批準在無錫惠山成立江蘇省惠山泥塑創作研究所,王木東任所長。創辦了江蘇省惠山泥塑彩繪訓練班,為惠山泥人培養了接班人。當年的學員中:喻湘蓮、王楠仙、陳榮根、李仁榮等現均為國大師、省大師和高級工藝美術師,他們的徒弟有一些目前也都成為省大師和高級工藝師。
1956年:泥人研究所被撤銷后并入合作社,王木東從事創作工作。
1957年:干部下放,被下放到昆山縣征義鄉光榮農業合作社。同年反右運動開始。
1959年:調回無錫,到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泥塑創作組工作。
1962年:研究所又撤銷,回到泥人廠創作組。1964年泥人研究所在泥人廠成立。創作雕塑《陳毅元帥》參加市美展,《周恩來總理》送南京展覽。創作的《毛主席在渤海之濱》立像等,暢銷全國,深受歡迎。
1966年:文革開始,泥人研究所又撤銷,成為反動學術權威,批斗對象,下放泥人二社勞動。
1975年:文革結束,被調到雕刻廠教玉雕,不久再調回泥人廠創作組。
1978年:撥亂反正后,恢復泥人研究所。調回研究所,創作進入旺盛期。兼任無錫工藝美術學校教師,為現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等的雕塑教師。
1982年:任泥人研究所藝術指導,被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推選為第一屆顧問,恢復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及市美協會員等。創作了無錫梁溪大橋廣場大型組雕《騰飛》,太湖文化宮群雕,《李清照》、《楊貴妃》等彩塑。泥塑《未下完的一盤棋》到日本展出。
1988年:被國家輕工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光榮稱號。出版了【日本雕塑家本鄉新】和與人合譯了【西洋名畫故事】。
1992年:享受國務院為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開始水墨寫生工作。秉承人物場景、山水寫意均要師法自然的理念,在寫生、創作中將西洋繪畫技法和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995年:由泥人廠成立大師工作室,創作了《齊白石》、《張大千》、《阿炳》、《梅蘭芳》等藝術名人雕塑。
2005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美術終身成就獎,評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2008年: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地區分會授予亞太地區首屆手工藝大師光榮稱號。(中國只有17位)
2012年:曾任文化部工藝美術大師進修班雕塑技術教授。
二、主要作品:
王木東先生早年赴日學習雕塑、油畫,師出名門。1953年后在搶救、發掘、整理、傳承惠山泥塑、彩塑、手捏泥人過程中,他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深思熟慮,博采眾長,將西洋雕塑系統的藝術理論,和傳統的中華民間藝術實踐相結合,在理論和技藝上都有極大的提高。他的雕塑,泥塑、彩塑、手捏泥人、戲文題材廣泛,作品很多。如歷史名人、經典劇目、神話傳說、民間習俗、文化傳承等等。其中《達摩》被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齊白石》、《阿炳》、《陳毅》、《王昆侖》、《鄧小平》等雕塑、彩塑、手捏泥人作品,相繼被國內外很多機構收藏和展示。
2.1 泥塑、彩塑 、手捏泥人、戲文
《麻姑獻壽》、《李清照》、《紅娘》、《譚記兒》、《無錫結婚風俗(組)》、《楊貴妃》、《李桂芝》、《牡丹亭 (系列)》、《拾玉鐲》、《珍珠塔(錫劇)》、《新娘》、《小班戲(系列)》、《評彈》、《唐妝仕女》、《自在觀音》《惠山竹爐》、《母子》、《未下完的一盤棋》、《火神》、《京?。ㄏ盗校贰ⅰ锻醣虮颉?、《梅蘭珍》、《王蘭英》、《沈佩華》、《達摩》,《戲曲人物(系列)》、大型等身彩塑《邵寶》、《張巡 》、《許遠》、《女媧》、《秦淮河八艷(組)》、《六十花甲子人物(組)》等等。
2.2 雕塑
《列寧》、《齊白石》、《張大千》、《阿炳》、《梅蘭芳》、《毛主席在渤海之濱》、《鄧小平》、《王昆侖》、《魯迅》、《徐壽》、《徐建寅》、《榮德生》、《榮毅仁》、《程文浩》、《程志新》、《李白》、《袁隆平》、《華蘅芳》、《吳昌碩》、《吳冠中》、《人體》,大型組雕《滕飛組雕》、《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等。
2.3 繪畫
王木東先生自幼喜愛江南水鄉,無錫、蘇州、杭州的生活、工作經歷,不僅增加了他對江南山水、人物、景觀的理解和認知,也陶冶了他的情操。他用畫國畫的水墨,畫素描的方法來描繪風景人物,二十多年來他深思熟慮、博采眾長,堅持不斷的寫生創作,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是他在繪畫中點綴的人物,往往寥寥數筆,即動作傳神,栩栩如生,別具一番神韻。他的畫作被許多專業機構和個人所收藏。
作品有:《江南三月菜花黃》、《黃婆墩》、《春申澗》、《映山湖之晨》、《惠山廟會》、《惠山古鎮西神廣場》、《浙中東陽盧宅》、《錦匯琦初冬》、《古榆樹》《錦園》、《龍頭河燒香浜》、《南門老虎灶》、《二泉書院》、《華孝子祠》、《太湖春色》、《寄暢園(系列)》、《惠麓秋深》、《萬壑樹聲滿》、《吟苑》、《城中公園》、《新昌風光》、《江南初冬》、《太湖農村》、《惠山古鎮橫街》、《古華山門》、《映山湖之晨》、《巡塘古鎮庭院》、《九曲清流》、《姐妹情深》、《古運河(系列)》、《大運河(系列)》、長卷《寄暢園全景》、《惠山園全景》等。其中有一些屬于景區全景,如恢復中的惠山古鎮有一百多張,錫惠景區有四百多張,寄暢園景區有二百多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