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來源: |
丁杰陪同莫言看畫展。全媒體記者 陳艷 攝 莫言出席《墨索·丁杰水墨作品展》的消息,在整個徐州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都好奇,這么一位大作家怎么會和一位畫家搭在一起的?莫言曾在前期的采訪中表示:“我為什么會來丁杰的畫展,你們到展廳看看他的畫就知道了。”言下之意,莫言很欣賞丁杰的畫。其實,畫家和作家之前還是存在某種相似點的。文學中的所謂風格同樣存在于繪畫之中,一位好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富有畫意的。 在這次畫展之前,莫言對丁杰的畫了解的并不全面。這次丁杰帶來了100余幅近幾年的作品,讓莫言一次看了個夠。這讓他有點激動,也產生了大量共鳴。 “這字是下過苦功夫的” 或許是因為本身寫書法的緣故,莫言剛進入展廳,就被展廳正中的書法作品吸引了。這幅作品是一幅長達60多米的《水滸》長卷,此卷在生宣上用蠅頭小楷寫就。莫言看到后,立刻探身上前,細看之下,嘆道:“呦!這個是下了苦功夫的!如此多的字,居然一個錯字都沒有,而且氣很貫,這需要心特別靜。” 據丁杰說,這件作品是他30多歲時所寫,當時是利用每天晚上下班的時間,一寫就是好幾年。就是為了靜心。幾年的蠅頭小楷練就了其扎實的基本功。這基本功反映到畫上就形成了《大地旋律》這樣的節奏感和氣勢,也讓莫言對丁杰作品中的書法增加了幾分關注:“丁杰的畫和字用筆統一,看著很老辣。” “大道至簡,簡單又不簡單” 丁杰這次帶來的100多幅作品中,包含了多種系列,也運用了不同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每種系列也都給人不同的感受,這感受是愉悅,是舒適,是歡喜。你看《煙云如海山似夢》系列,素筆勾勒,沒有所謂五彩繽紛的外表,躍然于畫紙上的只是一清二白卻并不顯得單調,只是多了分不同意義的超凡脫俗。 莫言曾給丁杰的畫題過這樣一句話:世界原本黑白色,請君放眼看分明。“丁杰的水墨,用墨簡單,用筆簡練,但意境、思想絕不簡單。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莫言說。 “氣韻生動有靈氣” 莫言表示,從丁杰的畫中可以看到一種韻律,就像聽著一首樂曲。如果《云氣縹緲處》《煙云如海山似夢》是丁杰譜寫的輕音樂,那《靈云舞曲》就是重音樂。莫言在這幅畫前欣賞良久。“有樂感、有節奏”,莫言說道。他真的像是在聽一首交響曲,“焦墨很容易死板,但丁杰的焦墨氣韻生動”。 丁杰的焦墨,一方面喜愛反復疊加焦墨之點,以點陣的疏密、稀稠來形成畫面的節奏變化;另一方面,焦墨所形成的點陣又以濕潤的中度灰墨為依托,在點畫、枯濕上,他不是含筋裹骨的,而是分層的,這使得他的山水畫既較易獲得畫面的整體統一感,又能夠在統一的灰黑色度之中細細分辨那些苦黑的焦墨,畫作由此顯得十分耐看。 “我畫畫的時候確實喜歡聽音樂。我覺得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我也會變化我的用筆速度,這樣出來的作品就會有種韻律感。”丁杰說。 “藝高人膽大” 開幕式上,莫言給丁杰題了一句話:藝高人膽大。在《靈云舞曲》前,他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膽大’是因為他敢用筆,大筆頭,大尺度;‘藝高’是在大筆頭下,該細的時候細,疏密得當,小細節見功力。” “丁杰的風格很豐富,既有傳統的,又有現代的;既有北方的,又有南方的;既有日常的,又有哲學的??偠灾且粋€融合性很好的畫家。對歷史、對現代、對傳統、對創新都做得很到位的畫家。”莫言對丁杰的“藝高”評價很高。 “畫畫貴在創新,所謂創新,就是要懂得變化。藝術是從生活中提煉的,每次創作時的感受不同,畫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應該一樣。有的個人展覽,看一張就知道每一張的樣子,那樣沒有意思。我現在才五十來歲,藝術的道路還很長,還應該不斷努力,不停否定自己,才稱得上是一個好畫家。藝術家不能早早地結‘殼’,死在這個‘殼’里。”丁杰對自己的藝術道路有著很明確的目標。 而這,也正是莫言所欣賞的:“丁杰的作品對文學創作也是有很大借鑒的作用,文學寫作也面臨著突破,也有無數的難以逾越的高山。怎么樣在當今這個時代,寫出貼近我們生活的、能夠反映當代社會的、反映社會巨大變革的、反映人心變化的作品?我想,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也應該向美術家、畫家來學習、來借鑒、來觸類旁通。” “畫為心語” 然而,繪畫與文學的相通之處遠不止于此。在二號展廳里,展出了不少丁杰的寫生作品。“不同于一些畫家的‘照片式寫生’,丁杰對寫生的景色都會進行‘二次加工’,讓畫表達自己的精神世界,所謂‘畫為心語’。”莫言道。 在《殘荷傲首吟戀曲》前,看著高180cm、寬97cm的畫布上墨色的殘荷,莫言感嘆了一句:“低頭不彎腰。”而這正應和了丁杰對這幅作品的題詞:“殘荷并不是生命的結束,只是在等待這下一個輪回。它那蓄滿了生命的根基,早已在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由此,我們找到了畫家和作家相切合的地方:不管是繪畫,還是寫作,它們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如實記錄,不是簡單地描繪生活的原貌,而是為了表現出真實的生活狀態。無論畫家還是作家,他們都希望觀賞者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真實的、活的東西。他們不滿足于讓別人感到真實,而是要讓別人對這種真實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莫言的文章是如此,丁杰的畫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