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來源: |
主辦單位 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 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江蘇省書畫院、江蘇省現代美術館 南京市文聯、無錫市文聯、徐州市文聯 常州市文聯、蘇州市文聯、南通市文聯 連云港市文聯、淮安市文聯、鹽城市文聯 揚州市文聯、鎮江市文聯、泰州市文聯、宿遷市文聯 展覽時間 2021年02月03日—03月04日 (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 江蘇省現代美術館1、2、3號展廳 ( 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 網上展廳
前 言 春來萬物驚,草木復多情。 2020年注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領略了眾志成城的大國風采和全民一心的抗疫精神。正是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共克時艱,“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春和景明”是江蘇省文聯精心打造的賀歲迎春、惠民樂民的文藝品牌。伴隨著春節的臨近,“春和景明· 2021年江蘇省文聯系統迎春聯展”如約而至,展覽以“謳歌新時代、暢想中國夢”為主題,以全省文聯系統迎春大聯歡的形式呈現。各設區市文聯推薦的104名藝術家共208件作品參展,分為美術、書法、攝影、民間工藝4大板塊,藝術家們用豐富的藝術形式描繪了江蘇的歷史之美、風物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省社會營造尊重勞模,關心勞模的良好氛圍,今年的“春和景明”同時舉辦“向江蘇省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捐贈個人肖像攝影作品和書畫作品”活動,以此表達全省文藝工作者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主要靠作品來體現;一位大師的文藝地位,要靠作品來說話。在新時代展現更大作為,關鍵要創作出更多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大作品,這是文藝繁榮的標志,也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江蘇自古便是文化重鎮,文脈深厚、文化氛圍濃厚。各個文藝門類百花齊放、各領風騷,蘇南、蘇中、蘇北的文藝面貌各具區域特色,各有發展重心,各設區市文聯在文藝創作上,自我突破、創新創造、精益求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次聯展為省文聯系統增進交流、互鑒互補搭建了展示平臺。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2021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繼續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為江蘇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不負韶華,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推動江蘇文藝“高處再攀高”,讓文藝更好的扛起反映時代的使命,以更多精品力作抒寫時代、立言中國。
蘇州市文聯黨組書記 陸玉方 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陳危冰 參展藝術家作品 (以類別分類并按姓氏筆畫排序) 美術
陳危冰 1962 年生,江蘇蘇州人。先后畢業于蘇州工藝美校、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委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蘇州民進書畫院院長、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級美術師。
一歲一枯榮 中國畫 70cm×137cm 創作感言 曾經的繁花讓人銘記,一歲一枯榮的周而復始,逝去的芳華令人回味,梳理過往旨在從頭再來,枯萎的殘枝中孕育著新的生命。
慶豐年 中國畫 68cm×134cm 創作感言 生活小康來自于人們的勤奮勞動,美好生活靠大家來構建,黨的富民政策是陽光雨露,全民小康正在實現,葵花朵朵向太陽。
姚永強 1974 年生于蘇州,畢業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蘇州市文藝之家負責人,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兼媒體信息部主任,蘇州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平面設計師協會副主席,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導,姑蘇宣傳文化重點人才。作品曾獲2018• 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版畫)典藏作品獎,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曲水渡蒼翠 中國畫 168cm×198cm 創作感言 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傳統文人的世界觀實則山水觀,園林的幾畝清朗,雖為人作,宛自天開。作品以小見大,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摹山水自然之精華,于一池一石之中,亦在一筆一墨之間。山石蜿蜒曲折,清波碧綠蕩漾以水墨延續,咫尺之間便覺萬里之遙。
鄉風醉屏嵐 中國畫 178cm×188cm 創作感言 自然之風,是內斂秀潤的山水之風;文人之風,是舒卷自如的園林仁風。樂與清風作伴,尋物外之趣,達天人之境。作品以三維的山水意境在二維的屏風上呈現,而后又在屏風的折疊、褶皺中歸于立面,這場在水墨空間演繹的戲劇性沖突,以山水繪畫為著手點,聚其魂而寫其神。 書法
鄭健雄 1959 年生,江蘇太倉人。中共黨員。從事書法實踐40余年,獲央視《首屆全國電視書法比賽》二等獎,入選《首屆全國書法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等展覽。
解倒圖發聯 行書 237cm×31cm×2 創作感言 值中國共產黨誕辰100 周年之際,謳歌偉大的黨和偉大的人民,創作激情澎湃,筆底情感涌動,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而自豪。
林伯渠《西湖紀游》 草書 244cm×167 ㎝ 創作感言 值中國共產黨誕辰100 周年之際,書寫革命先輩詩歌,豪情滿懷,筆底春風。為偉大的祖國的繁榮強盛而放歌是書家的責任和擔當。
周雪耕 字夢白、號半禪堂主人,又號西埂山人、雪翁。一九五七年生于蘇州,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相城區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自幼酷愛書畫,師承華人德先生。書醉心于漢魏石刻,亦好晉宋帖韻。畫學倪云林、黃公望、沈周、董其昌、清四僧,近學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展,并獲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
天地日月聯 行書 180cm×32cm×2 創作感言 是聯用長鋒羊毫,用筆以賓虹老人平、留、圓、重、變五字法。用墨蒼潤枯濕。一任自然平淡。
含沖援雅聯 行書 180cm×48cm×2 創作感言 不問工拙,意足耳。貴得一靜字。 攝影
苗一峰 傳媒工作者,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首屆江蘇文藝獎 · 攝影獎記錄類提名獎;第三屆江蘇文藝獎 · 攝影獎藝術類提名獎。
朝暉映萬家 攝影 創作感言 十月,當清晨的陽光照遍城北的住宅區時,一派融融之氣。她告訴我們:秋色,不僅僅有紅紅的楓葉,更是千家萬戶吉祥和美的呈現!
瓊樓玉宇在人間 攝影 創作感言 古時人們想象著一輪皓月中的“嫦娥玉兔”為天上仙境,而今的無人機航拍讓我們看到了身邊的“人間宮闕”同樣美輪美奐?;蛟S,這便是距離產生的美感!
蔡龍 江蘇昆山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從事攝影工作三十余載。2015 年獲得江蘇省文聯《首屆江蘇攝影獎》提名獎,作品《古鎮冬韻》獲得《第25 屆全國攝影藝術展 》優秀作品獎。攝影作品曾在《大眾攝影》雜志、《中國攝影報》屢次獲獎發表,2013年獲得《大眾攝影》年度最佳攝影師稱號,在《第15 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郎靜山杯國際風光風情攝影大展》《第十屆、第十一屆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首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提名獎》《慶祝建國六十五周年“中國夢 · 江蘇篇”全國名家看江蘇邀請展》、第17 屆至23 屆《江蘇省攝影藝術展覽》等賽事獲獎。
夜游古鎮 攝影 創作感言 以藍色為基調,冷暖對比,情景交融是攝影意境的一項重要美學特征。意境是作品的創作結果,所以它必然體現作者的心與物,主觀與客觀精神覺醒的大徹大悟。古鎮開發旅游是文化與商業融合,夜間休閑旅游備受游客青睞。
少年昆曲夢 攝影 創作感言 在我的攝影創作中總希望自己與時代同行,傳承與發展,幾乎毎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攝影發展道路,探索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力爭形成自己的攝影風格。千燈是昆曲發源地,在毎個少年心里都有一個昆曲的夢想。 民間工藝
陸小琴 中國文聯民藝家協會會員,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榮獲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江蘇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自從事雕刻工作以來,在傳統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融入對時代精神的感悟滲透到創作中,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作品。作品《二十四孝》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童年》獲江蘇省最高獎“迎春花獎”;作品《美麗中國—好人故事》獲中國人口文化獎全國一等獎。
揚帆起航 主題創作類 30cm×20cm 創作感言 “揚帆起航”系列核雕作品將全面展示核雕的時代性、思想性、文藝性。核雕藝術是蘇州文化長河乃至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一朵奇葩,用核雕獨有的藝術語言來抒寫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有益嘗試。內容上突破傳統題材的束縛,用核雕的載體來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形式上打破橄欖核原有形狀的局限性,用具象的形式來展示雕刻技法采用高鏤空、組合式的方式來進行雕刻。
太湖霞光 創新類 2cm×4.5cm 創作感言 《太湖霞光》的實踐證明了將光源引入核雕的可行性。這件新作巧妙地以核作詩,所雕琢的意象,那霞光解讀為是希望、是追求、是信念、是夢想。為借助光線映透出霞光,渲染出霞光萬丈的景象,作者需將橄核打磨得薄如蟬翼,吹彈可破,這是前人所未曾嘗試過的技法,并無案例可參照,才能展現霞光豐富的光線變幻,這是一個手工藝人最根本的堅守:以技藝動人、以工藝傳世。
鄒英姿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織繡)產業教授。六歲開始隨母親學習刺繡,后隨恩師王祖識先生深研刺繡技藝,熟練掌握了傳統蘇繡的各種技法,通過參加文化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等藝術學院舉辦的培訓課程,在繼承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所獨創的 “鄒氏滴滴針法”,是第一件獲得國家刺繡技術專利的刺繡技法。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刺繡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設計版權多項。“滴滴繡”、“英姿繡”和“英姿劈針繡”為國家注冊商標品牌。原創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展會大獎,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英國大英博物館、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和馬來西亞王宮等機構收藏。
白衣佛 刺繡 44cm×60cm 創作感言 這幅作品選用敦煌莫高窟第254 窟西壁北魏壁畫中的白衣佛圖案為藍本,采用作者創造的滴滴繡針法,輔以盤金繡和隋唐時期的行針布線的方式,創作出這一典雅的佛陀形象。刺繡技法:滴滴繡、盤金繡
敦煌樂舞 刺繡 44cm×60cm 創作感言 這幅作品選取敦煌莫高窟第159 窟西壁龕外北側中唐壁畫文殊變下方的三身樂伎奏樂的一個場景。左側的樂伎頭微傾,吹著橫笛,身體仿佛隨著樂曲在輕輕晃動,右側的樂伎赤腳站在蓮臺上,雙目微閉,專注地吹著笙,腳趾翹起好象隨著音樂的節奏打著拍子;后面的樂伎頭微微上揚,擊打著拍板,一副怡然之情。三身樂伎形態優雅,沉浸在美妙的樂曲旋律中。刺繡采用作者自創的滴滴繡技法,輔以劈針、亂針等針法,結合唐代刺繡的排線方式,創作出這幅作品。刺繡技法:滴滴繡、劈針繡、亂針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