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0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紛飛的柳絮飄過朱紅的宮墻,滿城的花香氤氳著運河的水汽。4月10日上午,位于北京東長安街16號的國家博物館北3號展廳高朋滿座、通達南北,共同見證《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展覽在京開幕。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馬欣,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馮遠,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何亞文,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劉萬鳴,中國美協副主席、江蘇省美協主席周京新,著名山水畫家秦劍銘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常勝梅主持。 ![]() 雒樹剛、馬欣、馮遠、徐寧、楊志純、何亞文、徐海軍、徐里、吳為山、盧禹舜、劉萬鳴、周京新、秦劍銘剪彩 “如果說,萬里長城是莽莽神州堅強的脊梁,那么,千年運河就是泱泱中華充盈的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楊志純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作為大運河起源地和申遺牽頭城市所在省份,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文化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志和閃亮名片。在此背景下,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抓、江蘇省國畫院具體組織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美術精品創作應“運”而生。我們組織藝術家創作的初衷,就是立足大運河全域,從時間、空間、人文、自然等多個維度,描繪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線的新圖景新風貌,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寶串成“珍珠項鏈”,繪制當代“清明上河圖”,讓千年運河之美躍然紙端。 ![]() 千年傳承,百代之功,昭昭偉業,丹青以銘。2018年10月創作工程啟動以來,由秦劍銘老師領銜、大運河沿線8?。ㄊ校?5位書畫篆刻家組成的創作團隊,在深入大運河沿線及重要節點實地考察、寫生、取材的基礎上,歷時兩年潛心創作、數易其稿,終于繪就長135米、高3米的鴻篇巨制。 ![]() “亦古亦新,亦史亦照,亦工亦寫,亦文亦書。”馮遠用八個“亦”字,高度概括了史詩圖卷的藝術成就,“作品既有大運河古代部分的還原想象,也有現代全貌的充分展現;既表現了古人的歷史功績,也體現了大運河的時代價值;既囊括了歷代山水畫大家的風格特點,又在筆墨語言中把中國山水畫特質與南方的地貌緊密結合,改變了一些慣常畫山水畫的套路;既有字字珠璣的序跋文字、高古清雅的詩書畫文,又有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和當代意義。能夠站得住、留得下、傳得開,遠遠超出了一件作品的單體價值。” ![]() 劉萬鳴在致辭中高度肯定了史詩圖卷的創作成就,他表示,“作品以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傳統常見形式,融入時代特征,既磅礴開合,又細致入微;既展現出意境之美,又體現了人文意識,多樣中見統一。使觀眾在縱覽大運河迷人風光的同時,全景式領略大運河歷史人文的無窮魅力。” ![]() ![]() 周京新介紹了《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的創作情況,“我們的藝術家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傳承弘揚新金陵畫派精神,通過現場考察、收集資料和精心構思,將集體創作融為一體,用一種品味、一種格調、同一高度的藝術表現語言,讓它一氣呵成地串聯起來。再加上多種藝術形式的‘加持’,讓書法和繪畫融為一體、文字和圖像融為一體,真正形成了一部史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徐里、吳為山、盧禹舜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史詩圖卷進行了精彩點評。 ![]() ![]() ![]() “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好歷史文化的同時,能夠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創造?”徐里熱情贊揚了大運河史詩圖卷的當代意義和時代價值:“江蘇的經濟、社會、生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都很高,這幅史詩圖卷恰恰能夠把綠色的、自然的、文明的、進步的新時代大運河完整表現出來,把運河的歷史、運河的文化、運河的發展,運河的美好前景,呈現給我們的后人,體現我們新時代的新氣象、新精神、新形勢。” 吳為山用激情澎湃的詩意語言表示:“在中國的廣闊版圖上,大運河像一條國畫中的線,緩緩向前,似急實緩,為大地創造了線條的內容,也創造了生命的美;在大運河所流經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成為一片綠洲和魚米之鄉,它是福水、善水,也是文化之水;今天,藝術家們用飽含深情的贊頌,讓我們仿若置身于運河母親的懷抱,體現了江蘇在新時代的藝術新創造。” 盧禹舜高度關注史詩圖卷創作的人民視角和人民情懷,“除了歷史上開鑿大運河的英雄人物外,那些開河的技術人員、勞工役夫也占據了畫面的中心位置,這畫面中千千萬萬無名的民族工匠,也是創造輝煌歷史的火車頭。而整件藝術精品的誕生,正是創作團隊對大運河沿線區域歷史遺跡、現代風貌、人文景觀等大運河相關文化表征進行細致考察與表現所形成的結果。” ![]() ![]() 一朝步入畫卷,一眼觀盡運河。開幕儀式后,呈現在公眾眼前的這幅史詩圖卷,既有歷史的厚重底蘊,又有現代的青春光彩;既有標志性的水工建筑,又有代表性的風物遺存;既有靜美的水鄉景觀,又有活化的民風習俗;既有運河的自然風景,又有沿岸的城市風情,筆墨勾勒渲染之間,讓穿越滄桑的大運河,悠然流淌出新的風采、新的意象、新的神韻。 ![]() 千年運河,奔向未來?!吨袊筮\河史詩圖卷》將在結束運河巡游的航程后,由即將建成開放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收藏。楊志純再次向社會公眾發出邀約:“我們相信,通過此次展覽,不僅給人帶來審美的感動,而且使人產生旅游的沖動,更叫人擁有跟隨畫中的精彩去現場體驗的激動。”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長135米,高3米,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通過春秋爭霸、雄才大略、汴河暢通、一統天下四個歷史畫面,講述大運河開鑿、發展、西進、完成的2500年歷史,展現大運河在中國古代史上的重要價值;下卷則通過北國瑞雪、冀魯高秋、江淮綠野、吳越花雨四個章節,表現運河兩岸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風貌、新氣象。該圖卷由丁帆作序,楊志純題跋,夏堅勇、葉兆言等文學名家撰寫各篇章文字介紹和題記,全部文字由孫曉云書寫,趙彥國治印。有史以來,以此長卷形式,展現運河的宏偉面貌,是第一次。 攝影:邵丹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