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來源: |
新時代的“山河新貌” 李慧 “新時代頌”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從作者陣容上來看,周京新、徐惠泉、陸慶龍等江蘇省美協主席團的名家傾力參加,詹勇、王顧宇等在全國獲獎的青年翹楚位在其中,然而更多的是基層藝術家的參與,出現了許多新的面孔,令人驚喜?;鶎铀囆g家深入發掘本地題材的內涵,發揮了基層創作者對新時代成就獨特視角的優勢。從藝術種類上來看,聯展幾乎囊括了所有畫種,同屬于視覺藝術,濟濟于美術館,統一于共同的主題精神和美學指向,打破了以往展覽的窠臼,讓展陳豐富而悅目。從活動規模上來看,展覽的主要展區在江蘇省最高專業藝術展覽機構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現代美術館,600余件作品布滿了展廳,此外省內約100家場館同期開展。主展場與各設區市美術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有條件的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服務空間、商業綜合空間等分展場形成聯動。 中國畫是這次展覽中數量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成果也相對拔萃。如周京新《現代化養豬場》運用“水墨雕塑”的獨家語言,勾畫出豬憨態可掬的形象,構思非常新穎而且有趣味。王法的《通途》從正面觀看路橋,采取了一點透視方法,形成對稱構圖,橋面拉索的線條滅于一點,具有抽象美。古強、古曉雨合作的《力量之源》用水墨畫出燃氣機輪的質感,機械管道的橫豎交織形成圖式美。對于中國畫,海底世界是個頗具挑戰性的命題,王顧宇的《深海逐夢》畫出了水底的波光與深邃,讓人不禁贊嘆青年畫家的巧思妙技。 張興來的《江海交匯》、郭鑫的《三臺盛境》、李曉東的《荷蘭花?!返茸髌肥褂昧巳h法,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在此顯示出優勢,能將想表達的景觀盡數收入畫面。這不禁讓人想到“新金陵畫派”的創作方式,將中國畫的優秀傳統完美地、科學地、個性化地運用到表現新時代建設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中,突破了舊筆墨的束縛,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新筆墨,再次證明了中國畫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活力。 而展出的農民畫作品讓人不禁有驚艷之感。熱烈的情緒、明麗的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大膽的想象,這些作品值得在美術殿堂獲得一席之位。農民畫作者都是一些默默無聞、與職業藝術圈沒有關系的人,他們的作品具有原生藝術的自發與強烈創造性的特征,與專業藝術家相比有其獨到之處,應該得到肯定和展示。 攝影家們運用絢爛光影將對新時代的贊美、對美好家園和生活的熱愛定格成像,反映了攝影家高超的光影技巧。如今無人機拍攝已經普及,大量航拍的片子不僅能以俯瞰的視角表現出城鄉建設的恢宏成就,而且在構圖上、色彩上更具有視覺沖擊力。許多作品以畫意入鏡,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如許益民拍攝的江南民居,讓人聯想到吳冠中的水墨畫;曹政拍攝的常泰大橋建設工地,宛若一幅精美的水印版畫。 (作者系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立足高原再創高峰 左莊偉 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涵蓋雕塑、繪畫、攝影。其中,繪畫包括水墨畫、油畫、版畫,還有獨特的民間農民畫;參展藝術家有專業畫家,更多的是各地區業余畫家;作品內容是健康向上的,集中用美術的形式,真實、具體、形象地反映了江蘇省各地區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社會繁榮的新面貌。 參展的畫家都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具體的表現藝術手法,即藝術語言是多種樣式的。有的畫家采用寫實手法,特別是有的山水景觀是真實地再現某一地區的真景實境,如王國斌的《酒的故事(沙洲優黃文化園)》,陳明月的《紫金山實驗室》和邵連的《無窮碧(如皋平園池村藕池莊)》,陸海林、周麗的《連云港新貌》等,觀賞者可觀可游,如臨其真情境,親身感受到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成就。有的畫家采用變形夸張的手法,有的采用現代構成語言、裝飾語言、抽象和半抽象語言,如王法采用直線組合排列表現長江大橋,周京新采用可愛的水墨小豬布滿畫面,產生豐滿的圖式,展示他獨特的水墨語言個性。圖式、藝術語言的多樣性,反映出畫家不同的藝術理念、審美趣味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是開放的思想情感在藝術領域里的具體反映。 江蘇特有的地理自然環境培育了一代代江蘇人,這方人在這塊肥沃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它屬于江蘇更屬于全中國。因此,江蘇有責任和義務在祖傳的文化高原上再創立藝術高峰,奉獻全國人民和社會,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擔當,使江蘇由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筆墨現精神丹青證時代 黃戈 近期舉辦的“新時代頌”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是一個引發群眾熱議的展覽。這個以“新時代頌”為主題的展覽,充分表達出“人民的藝術為人民”的道德意識和專業精神。這與江蘇省文聯、省美協的精心組織、周密策劃、高效執行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從事藝術創作從根本上講要為人民服務,要反映人民的心聲。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文藝工作者自覺堅守藝術理想,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以“新時代頌”為主題的展覽作品,呈現出積極的正能量,為觀眾帶來視覺的震撼、精神的洗禮,是用藝術去感染、教化、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道德意識及價值判斷。 通過這個展覽,我深深感到江蘇文藝界多年倡導“現實主義”藝術風格與取向的前瞻性和正確性。這是建立在江蘇文脈發展與地域性歷史傳承基礎上的睿智選擇,是經過時間沉淀、實踐檢驗的正確方向。這次展覽讓我更加堅信:繼承、發揚傳統“國粹”的同時,必須要有立足“現實主義”的家國情懷和歷史使命,美術家有責任、有義務拿起畫筆,用新時代的筆墨表達社會主流審美所認可、所接受、所欣賞的藝術語言,讓中國美術真正起到“文藝育民”“文化惠民”的現實功用。 (作者系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紀念館館長) 不負時代的展覽 葉康寧 這次展出的作品不僅藝術形式多樣,而且取材廣泛,全方面的、立體化的呈現出了“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建設成果。真正做到了以優秀的作品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優秀的作品在在皆是,不勝枚舉。從題材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歌頌新時代的新成就。 王顧宇的中國畫作品《逐夢深海(奮斗者號)》,用傳統水墨描繪了中國自行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她的畫使我們振奮,是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們創造了日新月異的科技成就,中國人民經歷了百年顛沛,終于實現了強國夢。馮衛軍的水彩畫《滬蘇通大橋》,描繪了“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重要成果滬蘇通大橋,在黨中央共同富裕方針的指引下,江蘇修建了全長11072米的滬蘇通大橋,這條便捷的路橋,實現了蘇中、蘇北地區和蘇南地區更為快捷的交通,有力帶動了蘇中、蘇北的經濟騰飛。 第二類,表現新時代的新生活。 王馳的油畫作品《溧陽一號公路》,擷取溧陽一號公路的一個瞬間,進行藝術創作。畫面中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時間大概是在周末或節假日,一輛灑水車剛好經過,道路兩旁是茂密的綠化帶,還有一些供行人休息的景觀,三五成群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王亞軍的油畫《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是一幅新時代人民生活狀態的實錄。全畫分成六條,六條合在一起就是一幅長卷,這種構圖應該是受到漢畫像構圖的啟發,頗有新意。民生百態,都一一被畫家形諸畫面,每一個場景都是常見的,每一個場景都很溫馨,和和美美,沒有紛爭。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如織的人流、和諧的場景正是新時代新生活最好的注腳。 第三類,描繪新時代的新英模。 尹悟銘的雕塑作品《雪中衛士》,塑造的是一個在大雪下執勤的交通警察形象。為了守衛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位交警同志舍小家,為大家,在凌厲的暴風雪中,忙碌地指揮著車輛和行人有序通行,他的眼神是堅毅的,他的動作是肯定的,盡管他渾身上下都已經被雪花覆蓋,身上的警服和標識都已經模糊,可他依然是風雪中的神針,為人們指引出正確的道路。 尚榮的雕塑《科技大獎中的江蘇人(錢七虎、王澤山)》、朱建輝的版畫《使命》,潘建忠的水粉畫《“雙減”下的老師》,姜明的水彩畫《鐵臂入云端》,則描繪為建設和守護新時代,在不同領域奮斗和奉獻的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建筑工作者。 此外,這次展覽還特別開辟了少年兒童的展示空間,于詩嫚的《假日》、王祎然的《一起去踏青》,施貝娜《市中心的寫生》,就是以兒童的視角,呈現美好多彩的世界。她們的描繪,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都被美好的陽光籠罩著,她們的畫筆倔犟地告訴我們,她們畫出來的不是童話世界,而是美好的現實生活。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今朝更好看 樊波 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圍繞“新時代”思想主旨,調動江蘇省、市、縣美術人材進行創作,涵納各種美術體裁,凝聚為統一而多樣的藝術樣式,充分體現主辦方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通的審美視野和胸襟,江蘇藝術家心系祖國、情關民眾、思接時代的意向,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江蘇美術界的藝術實力。 展覽作品既有描繪新的城市建設成就和景觀,又有刻畫新農村一派忙碌興旺的畫面;既有紅色景點和烈士陵園,又有曲折宛轉的亭廊和幽靜的園林;既有端莊儒雅的知識分子(如院士形象),又有揮汗如雨、普通勞作的工農形象;既有青春倩麗的少男少女和歡樂玩耍的兒童,又有安享幸福生活的老人。作品流露出藝術家心中由衷的喜悅以及與之相合的真誠的審美態度。兒童畫更為畫展帶來了難得一見的爛漫之趣,農民畫也在畫展中呈現,手法純樸而絢爛。 藝術手法上,由于各種美術體裁的整體展示,似難以統一的藝術標準進行評價。就中國畫而言,工筆畫作占據了多數,幾乎完全突破了傳統的限閾,成為一種可以包羅萬象、匯納各種題材形象的藝術手法。特別是色彩的運用上,更是顯示了特殊的表現功能,與現代都市的生活情調和人物情態十分吻合。盡管寫實作品仍在油畫作品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不少作品顯示出寫意的風致,成為展覽的一個亮點。偏于寫意的油畫在表現新時代的題材形象上究竟有什么好處?一言以蔽之——自由。寫意的油畫與中國畫異曲同工,更符合江南文化的品質和趣味,這種情形也可以說明水粉和水彩。它們不再是陪襯,在寫意運用上,在為新時代抒情上,非但毫不遜色,甚至自有獨絕的佳境。版畫和雕塑同樣各有千秋,同樣的題材,類似的主題,版畫的藝術手法顯得那么的明快,又給人以深刻的感覺。雕塑則又增添一份凝重的視覺力量,像銅鼎,如古鐘。 在創作過程和媒介傳達上,攝影能夠更直觀而紀實地再現新時代江蘇各種人物情態和場景。通過剪裁的匠心、角度的選擇、瞬間印象的捕捉以及攝影特技的采用,平添了其他藝術形式無可比擬的美感。 許多作品(尤其是中國畫)的構圖,既有宏觀統攝,又有微觀洞察,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是總體上講,作品偏于俯瞰式的全景寫照。為了顯示畫面的氣勢,也為了全面地觀照和反映新時代江蘇的山河風貌和各種建設場面,這一構圖方式的選擇似乎在情理之中。 作品名稱關乎藝術構思和立意的審美問題,一些作品的名稱確立值得藝術家好好思量。反映新時代生活的藝術作品,不能在名稱確立上過于直白,成為草率的急就章似的簡單注解。上個世紀毛澤東曾為一場鏖戰寫過一首詞,其中有兩句:“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今朝更好看”這一詞句就可以作為一件作品絕好的名稱,借以形容整個畫展也是十分合適的。新時代,新畫卷,真是今朝更好看!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影像記錄發展藝術謳歌時代 孫慨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也應當反哺生活,服務社會發展,推動時代進步。 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中的攝影作品匯聚了全省100多位身處各行各業的攝影人近年間的精品力作。作品以最直觀、最生動、最真實的影像,集中展示了十八大以來江蘇13個設區市取得的輝煌成就,全面反映了城鄉群眾生活獲得極大改善后的幸福景象。其特點: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彰顯了江蘇的建設成就與地域文化,折射了國家發展的豐碩成果;最新技術手段的大膽嘗試與運用,影像藝術探索中飽含著豐沛的思想積淀,充分體現了攝影反映時代、謳歌時代、服務時代的藝術情懷。 攝影展作品征集始于4月中旬,江蘇省攝協和各市攝協組織攝影名家和創作骨干,深入車間地頭、重點企業重點工程建設工地、江蘇標志性建設成果現場以及百姓生活中,進行了多次主題攝影采風創作,確保作品涵蓋全省,重點和主旋律突出。入展作品在13個市攝協選送的數萬幅作品中精挑細選、認真評選后產生,組織細致嚴密,創作認真踏實,評選嚴謹規范。 關注改革與發展成果,傳播江蘇頌揚祖國,是本次攝影展作品的顯著特點。細細品味入展作品,有江蘇遵循強富美高的宗旨,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經濟全面進步,引領時代之潮的脈動;有城市景觀的璀璨靚麗,長江新橋的壯麗展姿,高科技企業的炫人眼目,新農村景象的美若仙境。這里,時尚與深沉、新潮與厚重、亮麗與穩健,今天與明天、現實與未來,彼此契合,互為映照,組合成一幅新江蘇畫卷。有航拍鏡頭下的廣闊鳥瞰,有平視中蘇南蘇北各具特色的城市鄉村,更有近距離觀照的姿態各異精神昂揚的新江蘇建造者的動人形象。有恬靜與安謐,有濃濃的煙火氣和樸實真摯的笑臉,有經濟發達省份特有的多元、寬宏與包容的精神氣質——精致的影像對蕪雜的生活實施了高度的提煉,由表及里,闡釋著江蘇文化在時代發展中的精神內核。 藝術貴在不同于流俗,勇于創新。攝影亦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入展作品體現了攝影師們在技術與藝術兩端共同發力,于日常和平常的景象中尋求創新突破的種種努力,許多新技法的創造性運用中飽含著靈動又極富時代性特點的思維,契合了視覺藝術創作的生成邏輯,體現了獨到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內涵表現上又緊緊遵循了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的要求,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精心描繪江蘇在新時代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宏闊畫卷,堪稱攝影藝術創作能力與水平的一次集體“檢閱”,也是江蘇攝影界影像藝術創新思維的盡情釋放與頌揚新時代、建設新江蘇的一次壯麗而生動的表達。 (作者系江蘇省攝協副主席) 藝術初心與時代脈搏一起跳 湯天明朱雯 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以江蘇十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為創作主體,用丹青筆墨描繪絢麗圖景,用多彩鏡頭記錄時代步伐。攝影部分用多樣的題材、紀實的風格、創新的技法展現出極具時代風格的“江蘇模樣”。 展覽作品題材多樣,立足當下、放眼時代 152幅攝影作品緊扣“新時代頌”主題,涵蓋經濟實力、社會人文、生態環境、時代楷模、科技實力等題材。其中,以經濟實力為題材的作品數量最多,占比接近50%。由微觀到宏觀、由城市到鄉村,多向度地展現了江蘇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燦爛圖景。題材融合是此次聯展的一大特色,尤以經濟實力與社會發展題材間的融合為主。《山村新游客》既展現了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活動,又反映了騎行游覽的社會圖景?!断脊獯┝致勌旄琛贰扼@鳥》等,生態環境與經濟實力、社會人文題材相融合。時代楷模題材下的6幅肖像攝影《王澤山》《崔根良》《趙亞夫》《周海江》《葉聰》《王仕花》)較為特殊,標題最為質樸簡潔,題注內容最為豐富,圖文配合相當得宜。 作品風格紀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攝影展部分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示了新時代十年來江蘇人民生活的新場景和人民群眾的新面貌。藍色夜幕下,吊車亮起的燈光劃破天際(《挑燈夜戰龍潭大橋》);無人機在郁郁蔥蔥的田地里高調亮相,成為農民勞作的“田間新武器”(《田間新武器》);船廠的工人攜手并肩,隔著巨輪船頭空中合作作業(《對話》)。群眾生活是攝影創作者的“精神富礦”,一幅幅生活圖景不僅帶領觀者領略新時代江蘇人民真實的生活,更喚起了他們生活記憶的點滴。 作品技法創新,視角獨特、張力十足 新時代以來,攝影者們不斷創新技法應用,提升作品的藝術品格。此次聯展中,部分攝影作品在技法創新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洞┰斤L雪》,作者郁榮奇利用高速快門定格高鐵穿越雪后蒼茫山林的瞬間;俯拍的視角和對角線構圖法,既較立體地展示了自然風光,又突出了高鐵的前進速度;高鐵的亮白色與雪后森林的灰白色既彼此區分,又整體相對和諧。《大樓美容師》利用灰藍色與米白色大色塊的對比和幾何圖案規律化的錯落,再現了美化高樓外層的現場;作者陸啟輝以平視的角度取景,較好地避免了“透視失真”,延展了觀者對新時代城市建設的想象空間。 新江蘇宏偉藍圖正一步步從“大寫意”繪制成“工筆畫”,堅守人民立場,扎根火熱生活,初心隨時代脈搏跳動,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所在。聯展中的優秀攝影作品,為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留下了獨具特色的時代注腳。 (作者湯天明系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作者朱雯系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