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藝的方式講好運河故事——揚州文藝家深入大運河蘇北段開展采風創作
大運河蘇北段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串聯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是中國大運河全線沿用時間最久、航道等級最高、運量最大的航段。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動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加強大運河沿岸城市文藝交流,豐富我市運河主題文藝創作,5月17日至19日,揚州市文聯組織部分文藝家赴大運河蘇北段徐州、宿遷、淮安三市開展“運河行”采風活動。

揚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姜師立,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吳乃懷,以及市屬文藝家協會、各縣(市、區)文聯相關文藝家代表10余人參加了活動。期間,采風團實地考察了徐州窯灣古鎮、藺家壩,宿遷龍王廟行宮、運河灣公園,淮安洪澤湖大堤、河下古鎮等運河遺產點和相關運河文化場所,深入了解和學習各地運河段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

一路走來,大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繁忙的水上運輸和繁華的運河兩岸深深吸引了文藝家的目光,他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筆和相機,用筆墨和光影記錄這次采風活動。在徐州,采風團走進“東望于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窯灣古鎮,這里曾是南北水陸要津、蘇北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往來船只南達蘇杭、北抵京津。大家行走其間,充分領略這座1400多年歷史、有著“蘇北水域勝江南”美譽的古鎮風采。在藺家壩,大家詳細了解作為京杭大運河湖西航道一處重要船閘,它所具備的泄洪、引水灌溉和調節不老河航運水位等重要功能。

在宿遷,采風團參觀了深入挖掘、生動重現大運河沿岸地區人文特色和歷史風貌的運河灣公園。龍王廟行宮是大運河宿遷段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點,既是祈求“龍王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水神祭祀建筑,又是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皇帝行宮之一,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的活力生機,采風團成員在這里充分感受大運河宿遷段的治水文化和航運文化。

在淮安,采風團參觀了始建于東漢時期的洪澤湖大堤,堤內湖水洶涌、一望無邊,讓人心潮澎湃。作為阻攔洪澤湖的大型堤堰工程,大堤結構規格統一、筑工精細,既是先民綜合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水系的工程,也是一處可作文化研究的物質遺產。在清江浦,采風團參觀了清江大閘、清江浦樓等文化遺產,還瞻仰了紀念治水功臣陳瑄、潘季馴的陳潘二公祠?;窗埠酉鹿沛偸鞘着珖?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之一,是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河湖相間、兩街一坊”的連片格局保存了70%以上清代以前的建筑。這里有漕運總督府遺址,是明清兩代全國性的漕運管理機構;又有吳承恩的故居,在這里誕生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還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主要創作地。文藝家們在這里尋古思今,感受到了弘揚運河文化的歷史責任,領悟到了創作的靈感。

揚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國內知名運河文化學者姜師立表示,揚州作為與運河同生共長的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和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在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方面責無旁貸。揚州市文聯將牽手運河沿線城市文聯,廣泛開展文藝交流,用文藝的方式講好運河故事、展現運河之美,為后人留下我們的文藝作品,合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采風團成員包括揚州文學、美術、攝影、戲曲、舞蹈等多方面的創作人才。大家表示,一條大運河貫穿徐州、宿遷、淮安三市,運河兩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代發展優勢凸顯,采風活動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和靈感,他們將認真梳理和消化,通過文藝視角展現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作出更多精彩的文藝作品。

本次活動得到了徐州、宿遷和淮安三市文聯的大力支持。徐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郭開芬,徐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沈士峰,宿遷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敏,淮安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沈軍等分別參加了相關活動。
責任編輯:王潔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