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來源:江蘇文藝網 |
漢代廣陵國位于長江、淮河一帶的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了今天的泰州及南京六合、淮陰盱眙、安徽天長等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揚州及周邊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漢代銅鏡,引起了文化界的關注。
書體:篆書 年代:漢代 形制:圓形 直徑6cm—20cm不等,多尺寸。 出土:多地出土,揚州、儀征、長天為主。 著錄:一、易麗婷《漢廣陵國有銘銅鏡的分類集錄與銘文用字研究》 二、徐忠文、周長源主編《漢廣陵國銅鏡》 收藏:多見揚州博物館、儀征博物館、天長市博物館等多地 題跋:常漢平35cm×112cm
解題:江蘇省書法院副院長董水榮 銅鏡作為當時的日常生活用品,銘文內容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廣陵國的社會風尚、宗教、文化和思想,成了研究漢代文學、歷史、民俗的重要資料。漢廣陵國銅鏡銘文中有二字成句的“同心,同心”;三言的“駕蜚龍,乘浮云,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四言最常見“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六言有如“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等等;七言如“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徘徊名山采芝草”;雜言有“日日有憙,月有富,樂毋有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憂患,美人會,竽瑟侍,心志孉,樂已茂,固常然”。漢廣陵國鏡銘多以美好祝福的吉祥語表達對生活的愿望,傳遞內心的情感,也有夸贊銅鏡的材質和制作工藝的“廣告語”,可見鏡銘內容具有多樣性。銘文的句式反映了社會語言和文字使用情況,對于研究漢代語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整個漢代的文字都處于隸變階段,一方面秦漢之間的篆隸之變,一方面隸書與其它書體的分化與演變都還沒有完全定型。因此??吹界R銘同一文字不同的寫法,這些寫法有隸變過程的印記、也有不同地域、時段的用字習慣形成的異體字。羅振玉曾在《鏡話》中說過“古鏡銘文多省偏旁及筆劃”,一種是筆劃簡省,另一種是部件簡省。漢廣陵國銅鏡銘文多異體字不僅僅簡省偏旁和筆劃,還有幾種情況:其一,將漢字反寫,將構件反書,這跟鏡子反照成像是否有一定聯系。其二,將部首做左右、上下移位。其三,更換偏旁部首,有的是采用古體字,有的因為復雜的聲符字形被更換。 漢廣陵國銅鏡中鏡銘文字結構變化豐富,風格多樣。一方面是因為異體字形通過偏旁反書、構件移位、部首更換、筆劃簡寫等方式變化。另一方面與刻工紋飾風格相統一。銘文雖然作為銅鏡文字,文字的形構是作為整體紋飾設計的一部分。所以鏡銘文字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像篆刻中的細朱文,鳥蟲篆,有些筆劃細而長,有些筆劃粗而短,跟紋飾諧調一致。鏡銘作為書法觀照對象,可啟發藝術想象力。 臨?。汗楸?178cmX80cm
鏡銘文字作為民間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古雅豐富,風格多樣,早就為書法界所重視,它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文字處于隸變階段,篆隸雜糅面貌古樸,另外文字作為銅鏡紋飾重要組成部分,文字的風格與刻工紋飾相統一,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 我在臨摹研習的時候就重點關注了這些地方。選擇了九面風格各異的鏡銘臨摹,他們有的字形疏朗開闊,有的緊致厚重,有些線條棱角分明,有的圓融無礙,更有些裝飾線條變形夸張,偏旁反書,構件移位使得整體章法節奏分明,疏密有致,有很強的表現力。如何精準而恰當的傳承和演繹鏡銘書法是我當時思考最多的地方。我選擇了九份制式相同的紙張,通過文字的大小,章法位置的差異,墨色的枯潤,書寫速度的變化,加之以題名、釋文、落款等方式,力求更多的傳承精明文字的細節和風格多樣的整體風貌。 整個研習的過程也是一種立體的、沉浸式的體驗,拿起手中的毛筆與古人對話,與歷史對話,銅鏡作為當時的日常生活用品,銘文內容真實的反映了漢代廣陵國的社會風尚、文化和思想,書寫的過程中,不僅讓我領略了中國漢字的藝術之美,同時也讓我了解了漢代社會語言和文字使用的情況。 創作:潘敏鐘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75cm×42cm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