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來源:中國藝術報 |
![]()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協副主席姚建萍 一針一線的手工韻味很難用AI完全復刻——專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協副主席姚建萍 刺繡是“針尖上的國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深耕非遺領域40多年的刺繡藝術家,江蘇省文聯副主席、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一直在探索與構建非遺活態傳承的多元路徑,面對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也有著持續而深入的思考。本報就人工智能和非遺保護與傳承這一話題,對姚建萍進行了專訪。 中國藝術報:請您談一談,人工智能是否已經或可能對刺繡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姚建萍:人工智能對刺繡行業已經有影響了,我認為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推進刺繡設計方面的創新。AI能分析好多傳統刺繡圖案,給設計師提供新靈感,讓他們能更快做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作品,打開設計思路。 助力刺繡創新傳承發展模式??梢岳肁I技術搭建一個傳統刺繡的數據資源庫,整理相關知識。這樣既能把刺繡文化遺產用數據的形式保存下來,避免失傳,也能為理解和運用刺繡提供支撐。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刺繡數字化手段更豐富了??梢园汛汤C作品以數字形式展示,讓傳統刺繡在現代社會也能更廣泛地被看見。 人工智能和刺繡融合,給刺繡傳承帶來新方式。在數字刺繡和觀眾互動時,能打造出特別的傳播模式,帶來有趣的互動體驗。比如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刺繡針法;或者用AI設計工具,讓觀眾自己動手設計簡單刺繡圖案,讓刺繡更容易走進人們的生活。 中國藝術報:您了解哪些人工智能應用?在刺繡中是否已開始使用人工智能的相關軟件? 姚建萍:我知道像豆包軟件,平常有問題找它,回應得很快;還有DeepSeek軟件,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這方面非常厲害。在刺繡行業,雖然現在有不少基于AI的設計軟件,但因為刺繡手工藝術的特殊性,我還沒開始用這類軟件。刺繡講究的是一針一線的手工韻味,每一道線的走向、力度,都飽含著手工匠人的情感和巧思,這些細膩的東西很難用軟件完全復刻。我也擔心用了軟件,會把刺繡那種獨一無二的手工質感給弄沒了。不過我知道這些軟件肯定有它的優勢,等以后技術更成熟,說不定能找到軟件和手工完美結合的辦法。 中國藝術報:您認為人工智能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哪些積極作用?會帶來什么問題和沖擊?您最擔憂的是什么? 姚建萍:人工智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不少積極作用: 首先,數字化保存。AI能把傳統技藝變成數字形式保存下來,永遠不會丟,不用擔心時間長了或者人為因素導致技藝失傳。 其次,教育普及。利用AI技術能做出互動教學工具,讓非遺知識和技藝的傳播更有趣,吸引更多人了解學習。 再次,創新融合。AI能把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做出新的文化產品,讓非遺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光發熱。 但人工智能也帶來一些問題和沖擊: 其一,技藝同質化。要是太依賴AI,傳統技藝獨特的個性就沒了,刺繡作品都一個樣,沒特色。 其二,人才流失。自動化生產用得多,對手工藝人的需求就少了,愿意學傳統刺繡技藝的人也會跟著變少,影響傳承。 其三,文化失真。AI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沒什么人文情感和文化底蘊,非遺的文化價值就體現不出來,失去原來的味道。 我最擔心的是,大家用AI技術的時候,只圖方便,把傳統技藝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拋在腦后,最后非遺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都沒了,那可就太可惜了。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