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3來源:太倉市文聯 |
由中國文聯、河南省政府和中國民協主辦的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以“傳承文明 擁抱春天”為活動主題,近日在開封清明上河園驚艷開幕。 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百余名藝術家率隊參加全國優秀民歌藝術展演。山東《漁民號子》、新疆《古麗碧塔·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云南納西民歌《東巴古韻》、彝族四腔《走到一起來》、內蒙古長調民歌《小鴻雁》、江蘇《車水歡歌》《雙鳳山歌》等民歌精彩紛呈。江蘇省隊在江蘇省民協李林青老師帶領下,派出鎮江和太倉兩支隊伍,太倉市雙鳳山歌傳承人徐松明和顧風華、俞建榮登臺演唱。 《雙鳳山歌》屬吳歌一脈,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元末雙鳳玉皇閣道士周道祿善作青詞,其詞有腔、有韻,頗為動聽,流傳于民間,豐富了民歌。明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作昆曲水磨腔時,曾從雙鳳民歌中吸取不少音樂素材。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電影《馬路天使》中的插曲也是根據雙鳳民歌中傳承明清的著名小調改編而成。雙鳳山歌形式有單唱、群唱、對唱、接唱等,歷來有“隔河對歌,一唱眾和,竟夕達旦”的傳統習慣。民歌種類則有坌田山歌、耘稻山歌、蒔秧山歌(又稱哈哈山歌),搖船山歌、謎語山歌以及情歌山歌等。這次展演的是《踏水山歌》和《搖船調》,反映了當地農民熱愛家鄉,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的情感。 登臺演唱的山歌傳承人徐松明,是太倉雙鳳鎮人。著名山歌傳承人徐士龍之子,8歲即登臺表演山歌。演唱的《雙鳳山歌搖船調等》曾獲江、浙、滬“萬川杯”民歌大賽二等獎;創作《雙鳳山歌》參加蘇州市少兒紀念陶行知誕生一百周年吳歌大賽獲第二名;在南京師范大學參加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用太倉方言唱雙鳳民歌,選入語言數據庫。在太湖流域(長三角毗鄰地區)山歌傳承發展研討會上,演唱的搖船調和論文均入選并發表。同臺演唱的顧風華和俞建榮,也是從小就喜歡戲曲、歌曲,多次參加國內的各種山歌演唱并獲獎?!峨p鳳山歌》是太倉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胡永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