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來源:高新區文聯 |
伴著春風春雨,蘇州博物館里,梁雪芳刺繡藝術展上,注入創新因子的蘇繡,呈現著最具詩情畫意的蘇州情調,或清新飄逸,或蓬勃大氣,一如梁雪芳的藝術境界。 聽著春風春雨,城西太湖邊,梁雪芳刺繡藝術館里,她80歲的老媽媽臨窗靜坐,靜思,靜繡。訪客不禁要問:“您這么大年紀,身體吃得消嗎?” “我一刺繡就有活力,沒有比做刺繡更愉快的生活了!”梁雪芳媽媽氣定神閑地回答,一如梁雪芳的藝術態度。 從藝40年來,梁雪芳延續著媽媽的藝術態度,承繼著刺繡名家的藝術衣缽,在藝術市場化的洪流中,淡定地做著市場的“攪局者”,執著地做著藝術的“修道士”,慷慨地做著青年的“引路人”,自由穿行在蘇繡藝術的城墻內外。
承繼 青春始于成長 1965年,梁雪芳出生在太湖邊的鎮湖小鎮。在這個“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的鄉鎮,梁雪芳從小耳濡目染,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我媽媽馬惠榮年輕時,鎮湖還比較封閉,她未能走出去取得大發展,但是她對刺繡的一顆敬畏心,是傳繼給我的一筆重要財富。”梁雪芳說,有了這顆敬畏心,就不會只把刺繡當作家庭婦女貼補生活的小技藝,就不會在針線間焦躁痛苦,就會變得“優雅”,就會以一顆“修行”的心,快樂地體驗千針萬線中的每一針、每一線。 成年后,梁雪芳又拜師顧文霞等刺繡名家,學會了更精湛的刺繡技藝。能夠得到蘇州刺繡研究所名家賞識并收歸名下為徒,梁雪芳已是鎮湖這一代繡娘中的少數佼佼者了。然而,梁雪芳并不自滿,她認為繡娘可以實現的高度絕不限于此。2006年,已41歲的梁雪芳“執拗”地“丟下”辛苦創建的繡莊,舍棄了眾多訂單,走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再續青春。要知道,到院校短期學習的繡娘很多,但是像梁雪芳那么沉浸其中的卻很少。“我在清華大學先后深造了3年,藝術修養得到提升,接受各種藝術流派的思想,反過來思考傳統刺繡藝術,對刺繡藝術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不再滿足于復制別人的繪畫、攝影作品,我要體現的是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梁雪芳說。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委員會會長林樂成評價說:“梁雪芳已通過普適性審美教育和專業系統訓練,進入了文化自覺、藝術自信、精神自強狀態,探索并進入了創造階段。”
求新 青春迸發才情 來到位于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繡館街的梁雪芳刺繡藝術館,進門處青磚墻上懸掛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織繡創新中心”牌匾,很醒目地顯示著這個繡莊的與眾不同。 近年來,梁雪芳不斷嘗試從多個方面進行刺繡創新,持續迸發著藝術創作的青春狀態。“我追求‘道器合一’,不排斥商業,但是我絕不追隨市場去生產,我只追隨藝術去創作。”梁雪芳介紹,刺繡市場上,多數繡品都以畫家、攝影家的作品為藍本,不只缺少創作的獨立性,還容易出現雷同作品。“當同質化的競爭使得辨識度變得模糊,刺繡退回到技法層面,當繡品遠離藝術屬性,只是產品了,刺繡藝術的青春年華就會老去!”梁雪芳表示,在刺繡藝術創新的共同語境下,她更注重思想情懷的表達,努力去嘗試“繡生活”,繡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原創作品。 帶著這樣的藝術認知,梁雪芳經常在田間地頭采風,捕捉感動生命的瞬間,她的《荷韻》系列就是這樣誕生的。那是一個冬天,本來不是一個采風的好時節,但是當梁雪芳看著荷塘里枯萎的荷葉,突然體悟到,殘荷用身姿演繹著蒼茫遒勁、古樸雅致,絲毫不亞于光鮮奪目的曾經,與盛夏荷花的騷動美不同,這是另一種美,是一種更能給人以感動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看似青春已過,但是枯葉敗蓬的下面,卻醞釀著許多新的生命。 梁雪芳帶著對生命的感動去創作這幅完全原創的作品,最終,《荷韻》帶來了驚動,被世界頂級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傳揚 撒播青春種子 作為傳統工藝,刺繡的傳承,不是靠一代人的堅守就能實現,下一代不愿學,不愿參與,刺繡的青春年華就會快速逝去。梁雪芳說:“在刺繡業務繁忙的情況下,我特意抽出了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去傳揚蘇繡,我的目標就是吸引更多的人來共推蘇繡藝術的復興!” 2006年開始,梁雪芳為蘇州工藝美院的三屆五年制刺繡大專班授課。刺繡大專班培養的是刺繡行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工藝美院老師為他們教授美術知識、設計知識、藝術理論,而梁雪芳作為唯一的刺繡專業老師,給他們傳授刺繡技藝。刺繡大專班打破了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培養了學生們欣賞藝術、理解藝術和分析藝術的能力。 令人遺憾的是,三屆學生共30多人畢業,只有四成學生留在了刺繡行業。“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刺繡行業的創新不夠,導致對大學生們的吸引力不夠。這就促使我更多地去從方方面面進行刺繡創新,吸引年輕人主動要求回到這個行業!”梁雪芳說。 2013年,梁雪芳又在繡品街開辦了鎮湖首家刺繡“DIY”體驗館——101繡吧。與沿街一家家的繡品店比起來,這是一個空間布置很特殊的店面,100平方米的空間里沒有擺設繡品,只有刺繡材料。很多人在游覽繡品街沿街店面時,都會對這里感到很奇怪。梁雪芳介紹,101繡吧旨在普及“繡娘文化”,為有意了解刺繡、接觸刺繡的人們提供親自動手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蘇繡藝術事業,為蘇繡保留“青春基因”。“這個項目從經濟賬上來算的話,太不合算了,為了盡量吸引人,我只收每人數十元的材料費,每年差不多能吸引近300位體驗者。而我的房屋租金和老師工資成本,每年要將近20萬元!” 很多時候,作為刺繡市場企業家的梁雪芳都是“不稱職”“不專業”的。但是她認為,這個藝術市場已經哺育自己很多,自己已經可以知足,而作為刺繡藝術家,自己還欠刺繡很多……(高聞蓮/文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