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來源:中國美協 |
2017年4月15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委會、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主辦,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協辦的“匠心師承——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召開。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有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委會主任張綺曼,副主任蔡強、馬克辛、黃建成,副秘書長丁圓,委員蘇丹、郝大鵬、吳昊、何小青、趙慧、宋立民、李炳訓、董雅、孟建國,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建筑學院副院長邵健、城市設計系主任卓旻,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煒,以及中國美術學院骨干教師等。
匠心,一種專注、堅持、敬業的工匠精神,一種樂于鉆研、追求完美與極致的態度,呈現了對興趣事物由衷熱愛、對名利并無苛求的淡泊之心。在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這種匠藝匠心日漸式微,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的繼承彌足珍貴,在環境設計的專業領域,同樣呼喚匠心的回歸,在環境藝術教育第一線的我們,這個任務尤為迫切。“一切手工技藝,皆有口傳心授”,身為人師,經歷了創新實踐大潮與歲月的洗禮,我們必定還保持著這樣一種再塑匠心的愿望,如何傳承、如何保持人文的批判性,從而去貢獻新的人居環境并引領具有文化持續力的生活方式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2017年4月,適逢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建院十周年,學院推出“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既“哲匠”培養的實驗教學成果。整個展覽如同雙年展的模式,總策展人王澍定下主題,八個板塊的分策展人再自發選擇參展的作品,也就是近一兩年課程的學生作品。八個板塊分為如畫、材料、椅房、批判/混響/邊緣、建構、觀繪、書寫、虛無/城市,唯一標準是教學的實驗性。
籍此時機,“匠心師承——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討會”的召開,旨在一起分享和探討環境藝術的傳統出新及當下新實踐的動力、意義、階段性成果與批判,從而推動環境藝術設計再創新的輝煌。
杭間教授致辭 會上,杭間首先向美協環藝委委員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講到“環境藝術”是張綺曼先生首次提出,并且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創立了中國首個環境藝術專業。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包括今天在座的一大半都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其實天下美院是一家人,從建校歷史上來看,無論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也好、還是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的很大一部分教師都來自于北平國立藝專。因此,大家同根同源,共同探討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的未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設計領域,一開始平面設計跑在前面,但是就其影響深度和廣度來看,環境藝術設計是最有號召力和話語權的。它建立起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藝術,特別是張綺曼先生領導的“為農民而設計”生土窯洞村落再建的公益設計活動,已經超越了一般做設計的層次,上升到改善生態環境,推動傳統文化復興的層面。未來的設計史會對張綺曼先生及各位參與設計工作的師生做出積極的評價,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蔡強宣讀了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賀信。信中除了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之外,更是談到“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等理念日益成為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主導思想,強調要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徐里認為,本次研討會是新時期“為中國而設計”學術主張的新體現。徐里強調,藝委會是專業發展的風向標,要勇于承擔時代的責任。各位專家委員都是各院校環藝專業的學術帶頭人,更是一名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通過教育教學和言傳身教,影響眾多藝術學子。徐里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的召開,建樹良好的創作導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匠藝匠心,促進藝術創新,推動高等藝術院校環境藝術專業健康發展,推動中國藝術設計事業取得更大的建樹。
研討會由邵健和蔡強共同主持,與會者就各自教學理解,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困境和出路”、“基于匠心匠藝傳承的專業教學改革”和“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的觀后建言”的議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邵健教授發言
卓旻教授發言 卓旻和邵健分別介紹了中國美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經驗。建筑學和城市設計專業的學術主張是堅守本土的態度,重建一種屬于中國當代的本土建筑學,辦學思想上深受結構學和現象學的影響,課程體系上突出中國本土特色和手工匠作的精神,最終目標是希望培養出帶有哲學思辨和具有匠人精神的專才。 城市設計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方面。以中國傳統的城鄉文化特色為脈絡,在內容方面,探索歷史保護與城市更新、鄉村保護與城鎮建設之間平衡共贏的城鄉演變模式。在教學過程當中,關注結構學的哲學思辨或者現象學內容,強調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的交融。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出了技術、藝術和倫理三位一體的觀念,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其教育方向是藝術傳統與空間文化的當代語境下的整合,通過“形式與物境”的八間工坊鍛煉實踐經驗。理論、設計和藝術是教育的三大板塊,八間工坊是類型化訓練課題,明確階段性工作目標,同時也和其他相關的問題線索有關。景觀設計是“在場”的概念,宏觀的在場就是地域概念,中觀的在場就是每一個課程和實際的場地之間的關聯度,微觀的在場是感悟。中小尺度設計是教學目標,站在東方的文化觀念基礎上去學習如何向經典致敬,培養情趣。園林考察測繪貫穿匠心師承,“勞作上手、讀書養心”。 圍繞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的實踐性探索,與會者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結合研討會的三個主題和各自專業理解,鮮明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張綺曼教授發言 張綺曼充分肯定和贊揚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的教育探索實踐,不模仿西方的教學方式,而是扎扎實實走中國自己的藝術教育之路,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之路很難,要傳承發展中國文化,提煉運用好中國元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更深層次探索研究。 展覽中呈現的中國美院的做法,是在探索,而且付諸實施,獲得了成果。課程教學是在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獨創能力和智慧潛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另外,通過實踐影響學生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陶冶情感、吸取養分,比如從文人畫中去引導學生先學習文人情懷和文人精神,挖掘有價值的、具有生命力的東西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去。這個教學方法很有成效,可以建立起中國美院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值得借鑒和學習。 中國是人口大國,環境藝術行業發展速度很快,市場規模也非常大,環境藝術行業現在每年的產值約4萬億元(不包括室內軟裝部分),從業設計師有130余萬人(不包括高校在校師生),職工超過千萬人,這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首屈一指。伴隨中國城市化的深入發展,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對高端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于1955年,并于1959年成立了室內設計系。第一屆學生6人,第二屆8人,第三屆18人,加上進修生后來擴大到22人。當時很多大師都直接參與一線教育,因此前四屆學生都接受了嚴格正規的專業訓練。1977年恢復研究生教育,時任院長張仃先生將大部分研究生留校,充實教學隊伍。室內設計得到了大發展,先后參與了人民大會堂、首都機場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項目的建設,也帶動了壁畫、染織、陶瓷等相關專業的發展。1986年,張綺曼先生從日本留學歸國后,申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1987年獲得國家批準招生。與此同時,在建筑院校也有同濟大學和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獲批招收室內設計專業方向學生。1988年以后,如雨后春筍一般,全國各地紛紛成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1200所院校擁有環藝專業。其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藝系成為事實上的學科帶頭人,畢業生受到各地的熱烈歡迎。其教育體系和使用教材無償提供給各地院校,促進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特點立足于傳統和本土,重視學習中國傳統和民間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包含了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的兩個方面,室內設計經歷了從酒店、商場、辦公和家裝四個熱潮階段,景觀專業是從2000年開始大量規劃建設城市公共空間開始的。 多年以來,盡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快速,但是教育體系和教材建設問題始終不夠完善。還有專業名稱與國際通行稱謂之間的差異。當下,環境及生態問題還得不到各院校設計專業的高度重視,迫切需要摸索新時期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定位,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加強教材建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教育體系。 另外,這次來杭州,自進入中國美術學院校園內,處處可見王澍先生和建筑與藝術學院師生們的影響力,對學院環境質量的提升和創意的展示給人們帶來的興趣和愉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王澍先生所做的農村建筑、環境設計使該地區環境人文綜合面貌大大改善,帶動整個周邊地域文化、人居環境質量的極大提升。我和環藝委員們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復興的正能量。文化藝術的作用可以成為帶來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發展強盛的巨大驅動力,激勵和增強作為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者和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感。
蔡強教授發言 蔡強對參觀中國美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十年院慶展覽的成果感到非常震驚和感動,值得大家學習借鑒。中國美院環境藝術教育強調匠心匠藝的動手能力,研究哲學思想,非??少F。有一批有思想、有沖勁、有方法的年輕老師,在一起探索和實踐,取得令人振奮的成績。 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文化、藝術,特別是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有了巨大的發展變化。其龍頭行業的裝飾行業每年高達4萬億的產值規模,已經成為國家支柱型產業。在國家教育戰略主導下,傳承中國文化基因,吸收、弘揚中國智慧和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把握時代脈搏,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是我們的責任。希望環藝委能夠成為創新設計的第一學術平臺,在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兩方面齊頭并進。
郝大鵬教授發言 郝大鵬對中國美院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表示高度贊揚。具體而言: 第一、回歸傳統。把握中國文化精髓,植根于地域土壤,很多學生作品反映了浙江附近的山水園林以及地形地貌特色,體現了獨特的人文精神。 第二、中國文化有三大構成,即漢字、社會學、哲學。今天研討會的題目是“匠心師承”,實際上匠心師承是靠傳播的,有些東西已經有縮圖的眉目了。我們看城市設計這部分的文字表達也是一個縮圖,這是傳統工匠的絕技,這是中國人做事情的一種天然的原生態的方法。 第三、在社會學方面做了很好的表現,但是在哲學方面,像儒家、道教的傳統可以繼續研究,使之更趨完整。還有一個就是共享,一個木匠可以率領的一組匠師,和瓦匠、泥水匠、小工共同來完成工作。師生回歸傳統的時候,很多練習和實踐要與這些人一起完成,從中深切體會到匠心傳承的意義。 幾個建議:一是立足中國傳統智慧;二是植根本土的地域文化;三是運用現代設計的思維與方法去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環境藝術體系或者環境藝術的地位,需要各個院校學科帶頭人共同努力,來建好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體系。
沈康教授發言 沈康認為中國美院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探索,傳遞出來的自信和追求理想主義的精神,在當今浮躁的時代,顯得尤其彌足珍貴?!安粩鄬嶒灐?,雖然經常會失敗,但是失敗之后再爬起來,需要有相當的勇氣。在藝術院校里面辦環境藝術設計或者景觀設計專業,怎么才能辦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比如說基礎課里面的“如畫”,強調直觀的藝術敏感性和動手能力?!跋茸鲈僬f”,擲地有聲,給我們一個啟發,也是給我們一個信心! 其次,重新定位教與學的關系。非常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潛力,不斷地啟發學生找到自己的認知途徑和表達方式。同時也尊重每一個老師個人的愿望和主觀能動性。老師有課程目標和宣言,既是個人理想,又是教學思想。藝術院校要有獨立個性,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出發點。 第三,教學方法,每一個課程后面有很明確的教學方法的思考。例如景觀設計教學,怎么樣去認識基地,怎樣測量,采取什么步驟,達到什么教學目的,都非常清晰。 中國美院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情懷,希望今后各學院之間舉辦更多的研討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期待國美把這些課程實踐做一個總結,使這種教育方法更具有傳播性,以便于兄弟院校之間學習交流。
蘇丹教授發言 蘇丹提到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困境與出路問題。這個問題思考了20多年,從環境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取得了非常大的階段性成果,從業人數和在校學生數,都是藝術設計類里面最大的群體。但是,目前確實存在困境,一是專業的圍剿,建筑學不斷地擴展,室內設計成為建筑學的二級學科。風景園林變成了一級學科。今天提到了專業邊界的模糊和明確,我認為在專業界線上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專業理念不能模糊!此次來中國美院,感覺到環藝在中國美院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因為出現了更專業的風景園林。但是,環境藝術卻把公共藝術吸納進來了,思想沒有變,環境藝術的方法也沒有變。但這還不夠,環境藝術在新時期下如何解讀,必須要反思這個問題。 上個世紀80年代,是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的黃金期,也是建筑思想的高度繁榮期。當時,在建設部里有一個環藝小組,張綺曼先生、顧孟潮先生、王明賢先生、布正偉先生、馬國馨先生等都在,是一個非?;钴S的學術團體。1985年開始,藝術家突然開始脫離了架上藝術的方式,興起的新潮美術也關注環境,幾乎是藝術和設計并進的時代。在環境場所里引發一種效應,說明他們有環境的觀念。那個時候環境帶給人們的概念是全方位的,手段是綜合的,思維方式是有效的。80年代、90年代的環境意識,相對來講僅僅滯留在人工環境中,需要更加人性化。因為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面臨和國際接軌,那個時期環境藝術關注的焦點就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關注人工環境。 進入新時代,包括從景觀的角度來看,大量探索都市空間,社會問題顯現出來了。環境的語境上升到了社會學的層面上。但是還不夠,還應該往前走,再走一步就是環境的第三層,就是最原始的屬性,我們會看到這個專業非常光輝的未來。 從我們的定位來講,學校有一個非常光榮的歷史。從老前輩一直到張綺曼先生,備受大家的關注,所以要有精英意識。我不太強調實用性,一定要高瞻遠矚,有人文情懷。回顧了一下歷史,更堅定了現在的想法,環境藝術如果把這個東西找出來的話,對這個專業的發展會更有利。因為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會影響其他專業。自然美學的變化、環境美學的變化,很快就把過去建立起來的的人工美學基礎都顛覆了。 環境藝術的教學體系應該分幾個層次來處理問題。中國美院抓住了這一點,就是文人精神這套體系。什么是文人呢?首先就是獨立的人,然后很主觀,這兩個特征是很明確的。另外,圍繞著這些東西產生了自成體系的美學系統。有一個建議,既然叫中國美院,是不是只關心了人文的東西就夠了?今天的環境是非常激蕩、非常有動量的,只關注人文的時候有可能會回到一種保守和反動的狀況,很美,但是不全面,沒有代表今天。
丁圓教授發言 丁圓認為中國美院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實踐,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思想上哲學批判、設計上的民族文化自信、行動上師匠傳承,特點鮮明??蓮娜齻€方面來總結經驗,一是對美的理解和審美的認知;二是傳統文化的挖掘、提煉與現代運用。比如“亦園亦宅”這個課題設計,既要從傳統書法、繪畫、造園里提煉藝術創作語言,又要進行形式語言的轉換,再要解決現代設計空間的問題,這種推演的邏輯關系非常值得推崇;三是西方設計學的基礎方法和東方哲學思維的結合。 由此引申出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一是藝術和設計的關系問題。例如對繪畫的認知,書法的理解,不受任何約束的一種形式語言轉換,是非常有趣和有吸引力的。但是設計是要解決問題的,陽春白雪的理想和落地性的失落,學生未來還將面對更加復雜環境,這種應對能力培養還需要進一步摸索;二是教育的方法多樣性與穩定性。要避免因人設課、或者課程差異性過于明顯,應該明確規定動作和自由選擇之間的比例關系,保證思辨性的傳承同時,也保證一定基礎訓練的穩定性。三是傳統材料、結構與新材料、新結構。在動手實踐課程中,既要專注傳統材料,也要對一些現代材料,特別是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加強應用研究。這種傳統和現代材料、結構的探索和實踐,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新時代的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首先可以發現環境藝術設計的興起順應了改革開放后時代的需求,它打破了原來建筑學、景觀學等學科之間壁壘,模糊邊界,培養復合型實踐人才;其次強調研究對象的環境的內外統和,明確以藝術創新性為引領,著力解決人與空間、物質之間的關系。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誕生以來就非常接地氣,發展迅速。 當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變化是學科的縱向壁壘越來越清晰,其中突出的是城市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變成兩個一級學科,對環境藝術的橫向沖擊力非常大;第二個變化是留學歸國人員和國外設計師的增多形成的西方設計學思想和方法對既有傳統思維模式的沖擊;第三個變化是社會背景和研究對象發生了變化。因此,面向未來,環境藝術的學科內容必須進行重新界定,能不能以“環境·藝術創意學科”來定位我們的專業內容呢?站在這個思考的角度,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問題: 一是在民族文化自覺、自信的前提下,從單純的設計學科向創建新的生活方式,提高環境生態品質,建立中國藝術與設計發展的新路徑;二是引入全設計產業鏈的概念。即環境藝術設計包括前期調查策劃、中期的設計建造、后期的建成后評估的POE系統研究,拓展研究對象和范圍,擴大專業的影響力和適應性;三是提前關注當代新的問題、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控制理論研究的制高點。 最后,希望藝委會加強和統領各大院校之間的聯系,通過集合資源的系統化研究,形成強大權威性。如果能夠形成合力,當代環境藝術學科的再次興盛指日可待。
宋立民教授發言 宋立民認為環境藝術未來如何發展,藝術性肯定是我們專業必須要堅持的底線。同時要注重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堅持藝術創作的本源,加強環境藝術的理論研究,特別是當代美學和環境美學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完善。
陳煒教授發言 陳煒介紹了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以建筑為本體而展開的空間室內、外設計,是由藝術的角度去關懷人文狀態。無論是建筑、室內、還是景觀,其實就是生活的容器。不確定性代表著很多可能性,有了可能性才有一種活力。匠心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思維,即思考的方式;二是態度;三是方法。所謂師承是教師具有教授的職責,師德體現在日常的點滴當中。工科院校和純美術院校的環藝是有差異的,環境藝術產業很大,多樣性也是一種補充。
董雅教授發言 董雅認為“匠心師承”涉及教學、教師,歷史、文脈等,也包含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科學與藝術,以及繪畫與工藝。幾年前,做了一個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應用”就是關注本土化和中國精神,與今天的會議主題很吻合。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藝術,另一個是科學。藝術是根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動能,特別是綠色建筑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李炳訓教授發言 李炳訓認為中國美院的建筑與環境藝術教學展,對于當下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教育發展,顯得特別重要。其重要性體現在教學體系的建立,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知識體系。中國美院的教育理念是探尋知識要素,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正確方向。另一點是辦學特色鮮明。概括而言就是感性+理性+文化,同時又結合實驗性的概念課題。有一句話,“勞作上手,讀書養心”,反映了中國美院準確地把握住了歷史人文的脈絡。走自己的路、教育團隊的活力、辦學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科的優勢和地域人文氣息是中國美院成功的重要保證。
黃建成教授發言 黃建成認為中國美院以“哲匠”作為教育目標,既要有哲學的思想高度,又要有工匠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環境藝術設計涉及范圍很廣泛,是一個大環藝的概念,包含了景觀、室內、藝術及衍生品、視覺系統等等。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環境藝術就是把這些統合起來,前一階段是利用中央美院的人文藝術的特點把一個“粗糙的人”培養成“精致的人”;后一階段是課題制,實學實做。學科的邊際模糊了,實驗性就增強了,就能夠與眾不同,創立教學的獨特性。
馬克辛教授發言 馬克辛認為中國美院的教學特點是培養哲學邏輯思維、解讀現象學、建立視覺美學體系、關注形態行為學、社會學以及當地風土人文,人文教學滲透和貫徹始終。年輕有為、充滿干勁的教師團隊勇于探索新觀點、新理念,值得大家學習。提一點建議,嘗試要注意事態的變化。任何事情不能一成不變,基礎教學不僅僅關注尺度、色彩、造型的訓練,更應該包含設計思維和設計意圖的教授。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相結合,嚴謹的模式結構和前衛的想象相結合,才能激發創造性。
吳昊教授發言 吳昊認為中國美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建院十周年活動反映了教學的自信,教學方法和教學探討的自信?!敖承膸煶小苯逃杏憰窃诃h藝委提出的“為中國而設計”的號召下,探索培養為中國設計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美院立足于本土文化,形成了從建筑、城市設計到環境藝術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體系。這是美術院校辦學的正能量,一定要整理出版,宣傳推廣。
孟建國總建筑師發言 孟建國認為環境藝術設計包含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兩部分,當下全國有130余萬從業設計師,但是高端設計人才極其匱乏。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景觀設計都有自己的設計特點,不能把室內的東西搬到室外,也不能把景觀的東西移到室內?,F階段,必須統一名稱和職責擔當,希望借此機會深入討論,改革現狀。
趙慧教授發言 趙慧表示對于來自基層的地方理工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發展會借鑒八大美院的辦學成功經驗。這次匯集各大美院的專家學者嚴肅、理性地探討環境藝術專業的發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環境藝術對中國發展貢獻很大。但是,學科的構成背景卻非常雜亂,不排除跑馬圈地的可能性。各類院校必須要有所選擇,環境藝術設計必須以藝術為根本,要有哲學的高度和批判性精神。
何小青教授發言 何小青認為中國美院建立起來了有理論、有實踐的教學體系,能夠更好的激活學生天性和潛能,希望不斷探索、完善,明確方向和創新點。同時,也期待環藝委能夠加強基礎研究,引領中國環境藝術專業發展。
其他與會專家也紛紛發言,就環境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達成共識,共同努力構建環境藝術專業內容框架,開創適合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新體系。也希望王澍先生主持的這項建筑藝術學院實驗教學活動和成果總結整理出版教材,啟發帶動更多的建筑和藝術設計專業師生在摸索實踐立足本土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快步前進。
圖文/中國美協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 編輯/楊雷、審校/咸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