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來源:高新區文聯 |
一針一線,惟妙惟肖地勾勒萬千世界。五光十色,方寸繡品之上描繪文化圖景。傳統再生、文化創新、薪火相繼……無不凸顯“蘇繡小鎮”崛起的底氣和決心。 4月21日,2017年第六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開幕,高新區以“蘇繡”為中心元素,突出展示極具特色的蘇繡產業、獨具韻味的蘇繡文化、充滿魅力的山水生態,全方位呈現“中國蘇繡小鎮”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產業特色。 此次展覽采用現代創意設計風格,柔和的波浪式線條體現了高新區49座山頭、25公里湖岸線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彩色絲線編織創意形成的“蠶繭”造型,寓意著悠久的蘇繡文化;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刻畫使整個展館顯得精致典雅、富有文化內涵,蘇繡“小鎮”又似鑲嵌在太湖之濱最耀眼的明珠。
關鍵詞:傳統再生——瞄準特色小鎮4.0版 【現場直擊】 走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刺繡作品《絲綢之路——西出長安》以及“中國蘇繡小鎮”的整體展示。 《絲綢之路——西出長安》以大漢盛世為基準點,通過張騫西出長安的場景,回顧了令人震撼的絲綢之路歷史起源。作品上銀針穿梭、彩線飛舞,展現出蒼茫雄壯的厚重之勢,回溯絲綢之路的起源,回味那段榮耀又恢弘的光輝歷史。 “這幅作品的姊妹篇《滿載而歸》在2015年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組作品通過彩線的巧妙疊加,打造出豐富斑斕的色調,仿佛用針線雕刻了時光,讓悠久的歷史畫卷更加的鮮活而靈動起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介紹說,經過多年精心培育,鎮湖涌現出了一大批蘇繡藝術工藝大師和傳承人,蘇繡產業更是取得長足進步。“《絲綢之路——西出長安》象征著一種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蘇繡小鎮’開發建設的核心氣質。”高新區服務業發展局副局長陶文勝表示,‘小鎮’不僅對產業發“展、產業創新進行了規劃,更是將文化、旅游等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打造集傳統研習集群、文化旅游集群、品牌孵化集群、國際交流集群等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新聞縱深】 “蘇繡小鎮”位于西部生態城(鎮湖街道),東臨古城,西瀕太湖,距市區26公里,是著名的“蘇繡之鄉”。該區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集中體現了吳文化和太湖文化的精髓。自古以來,鎮湖就盛產蘇繡,蘇繡在鎮湖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并長期作為鎮湖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經過3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鎮湖蘇繡對外影響不斷擴大,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先后獲得“刺繡藝術之鄉”“中國刺繡基地鎮”“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特色商業街”“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梢哉f,鎮湖蘇繡經歷了傳統作坊、非遺保護、市場化、產業化新探索等階段,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一條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發展之路。 如今,“蘇繡小鎮”的開發建設則標志著高新區蘇繡產業邁入了一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階段。高新區將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發展理念,依托鎮湖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自然稟賦,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緊緊圍繞蘇繡這一極具特色的地方產業,堅持產業、旅游、社區、人文功能四位一體,聚焦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的宜居、宜業、宜游特色小鎮。
關鍵詞:文化創新——撬動近15億元產業 【現場直擊】 當天,“蘇繡小鎮”集中展示了許多圍繞蘇繡做文章的創新作品。有結合服裝設計,讓蘇繡走入日常生活的“東方秘境”系列;更有加入蘇繡元素的手包、掛墜、圍巾,讓傳統文化妝點時尚舞臺的創意作品。其中,立體刺繡藝術裝置《秀山》憑借獨特創意,贏得了參觀者的點贊:“這個作品遠看像是一副立體油畫,表現出一種重巒疊嶂、如詩韻般的秀麗青山。走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在面料選取上加入了金屬纖維,在傳統刺繡工藝上進行創新改良的刺繡藝術作品。” 《秀山》作者吾斌麗介紹說:作品繡“制完成后經過軟雕塑的塑型過程,使得作品極具立體感和畫面的真實感,讓傳統平面的刺繡作品具有3D藝術效果,也讓蘇繡這一非遺文化藝術產品更加形象而真切的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新聞縱深】 蘇繡文化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創新。為此,高新區全力推動蘇繡創業創新,鼓勵引導繡娘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大膽創新。繡娘在刺繡的主題題材、刺繡裝裱、材質使用等方面的創新突破,取得了良好效果。成立了刺繡版權協會分會,為繡娘創新服務,并創設了“鎮湖蘇繡版權庫”,成為刺繡創作的重要來源。 目前,蘇繡產業發展迅猛。“中國刺繡藝術館”“繡品街”“鎮湖蘇繡藝術展示中心”等載體平臺的相繼建成,解決了鎮湖蘇繡從生產、展示、宣傳、銷售、配套服務等一系列問題,為鎮湖蘇繡產業化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強大基礎。繡品街429家商戶中376家為繡莊和刺繡工作室。鎮湖有繡娘8000多人,還有4000多人從事刺繡設計、創作、生產、銷售及與其配套的花線、裝潢、運輸等行業,圍繞蘇繡產業的從業人員占到街道總人口的67%以上。鎮湖蘇繡銷售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銷售額由2007年的7.7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4.6億元。
關鍵詞:薪火相繼——近80件蘇繡作品化身“文化大使” 【現場直擊】 展覽中,10多位省級大師的優秀作品引起了參觀者的強烈關注。除了姚建萍大型作品《絲綢之路——西出長安》,還有姚惠芬《飛天意象》、王麗華《毛公鼎》、朱壽珍《蘇州人家》、盧福英《心門》、姚梅英《戀歌》、周海云《風雨歸牧圖》等優秀作品。而且,更有《歲月如歌》《仕女蹴鞠圖》等蘇繡國禮的風采展示。 來自鎮湖小學的10多位學生在體驗區,用自己稚嫩的雙手繡起了各種小動物、花卉等圖案。“大家可以把平時練習的三角針、滾針等技法拿出來秀一秀!”鎮湖小學尤老師在指導學生的間隙介紹說,鎮湖小學一直將蘇繡文化作為重點文化課程,“從三年級開始,每周三天,針對性地讓學生接觸、了解蘇繡文化、蘇繡技藝。” 【新聞縱深】 一邊是蘇繡大師作品的集中展示,一邊是小小“傳承人”的體驗式培養,高新區將文化傳承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近年來,高新區以鎮湖為主陣地,大力普及蘇繡教育,在中小學開設了刺繡勞技培訓班,激發學生們對刺繡技藝的興趣和愛好。為提升繡娘素質,根據繡娘的實際情況,積極向上爭取,幫助繡娘申報工藝美術職稱和榮譽,以此激發繡娘爭先創優的意識,打造鎮湖蘇繡的品牌。同時,建設創意刺繡孵化基地,不定期舉辦繡娘素質講座和工美美術類培訓班,為繡娘講授美學和工藝方面的知識。通過引進專業的設計團隊與鎮湖年輕刺繡人員組成創意刺繡團隊,提升原創題材與刺繡技藝的完美融合。 如今,蘇繡人才隊伍建設呈現出人才輩出、薪火相繼的良好態勢。姚建萍、姚惠芬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一批大師和名人在國內外傳播蘇繡技藝和文化,大師級繡娘逐步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F有高級工藝美術師56名(其中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23名),中初級職稱繡娘245名;14名省工藝美術大師,八名省工藝美術名人。 隨著鎮湖蘇繡產業的不斷壯大和對外宣傳的不斷加強,鎮湖蘇繡品牌逐步打響。據不完全統計,近80件鎮湖蘇繡藝術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近90件蘇繡藝術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或名人收藏。(高聞蓮/文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