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來源:揚州文藝網 |
4月27日,《綠楊書畫緣》《張綖<詩馀圖譜>考辯》《揚州俗語集萃》作品研討會在市文聯會議室召開。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仲衍書,市文聯副主席吳乃懷,三本書的作者市人大常委原副主任馬家鼎、高郵詩詞學會副會長蔣成忠、原城北鄉副鄉長朱順林揚州知名學者曹永森、韋明鏵、吳周文及我市作家、讀者代表參加了本次座談會。會議由市文聯副主席朱紅林主持。 本次討論的三本書籍均是2016年度文藝創作引導資金的入選項目,其中《綠楊書畫緣》是馬家鼎創作的書畫家評論散文集,《張綖<詩馀圖譜>考辯》是蔣成忠創作的理論類書籍,而《揚州俗語集萃》則是朱順林創作的地方文學研究類書籍。 研討會上,馬家鼎、蔣成忠、朱順林分別講述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馬家鼎說自己的這本書記錄了自己退休后參與到書畫領域的心路歷程、十多年來與書畫家打交道的所思所想和參與組織書畫活動的經歷;蔣成忠講述了自己為了尋找《詩馀圖譜》的初刻本,經歷幾番輾轉,最終親自前往臺灣尋找孤本的經歷;而朱順林則介紹了自己長期扎根基層,對農民使用的俗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日積月累的記錄和整理,最終編著成書的過程。曹永森、韋明鏵、吳周文等專家分別對三本書作了點評。 “這三本書都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記錄,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揚州的地方文化”著名民俗學者曹永森認為,隨著時間的延長,《綠楊書畫緣》將會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價值和影響;《張綖<詩馀圖譜>考辯》雖然受眾很小,看上去是一個“冷板凳”,但是卻“熱”在學術界,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化研究功底和對鄉土文化執著的熱愛;而《揚州俗語集萃》的出版必將引起揚州人對地方文化的重視,但可以考慮在書中加入對各種俗語歷史演變過程的考證,以體現老百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觀念變化。 揚州知名文化學者韋明鏵評論這三本書一本“雅”,一本“俗”,還有一個是“雅俗之間”。其中最雅的《張綖<詩馀圖譜>考辯》填補了研究高郵歷史文化領域的一個空白,喚起了人們對“詞”這種民族文學形式的重視;而最為通俗的《揚州俗語集萃》用心地收集記錄了各種民間俗語,體現了草根文化的價值,如果能夠加入一定的典籍考證則將更具研究價值;而介于雅俗之間的《綠楊書畫緣》可以說是一部新的《揚州畫舫錄》,對提升揚州的文化檔次具有積極作用。 “文藝創作引導資金對打造揚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創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揚州大學教授吳周文在座談會上表示,《綠楊書畫緣》是對揚州地方文化歷史的一個側影的記錄,同時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既表達了作者自己對審美的觀點,也為讀者創造了審美空間;《張綖<詩馀圖譜>考辯》在對詞、曲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希望作者能夠繼續創作出更多這樣的好作品;《揚州俗語集萃》體現了作者對語言研究的成果積累,但是有些內容不只是揚州地區獨有的俗語,希望作者能夠排除這些共有的俗語,并加入一些有關俗語的細節描寫,讓這本書能夠成為辭典一類的書籍。 隨后,作為讀者代表的揚州大學教授劉勇剛和原高郵市文聯主席薛序也一起分享了他們閱讀這些書籍的感受。 最后,仲衍書主席在講話中對這三本書的作者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并對前來作出精彩點評的專家們致以誠摯的感謝,他提出市文聯今后也將再接再厲,進一步完善文藝創作引導資金的使用,從而實現“出人才、出精品”的工作方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