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來源:中國美協 |
為隆重紀念建軍90周年,黎冰鴻逝世31周年,5月17日,“繪心藝魂——黎冰鴻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油畫學會、浙江省文聯、中國美術學院主辦,展出黎冰鴻先生油畫、水彩、速寫等300余件作品,他的代表作《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批新中國美術史上的名作悉數亮相,全面展現黎冰鴻作為人民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的杰出成就。
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詹建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文化部、人民日報社、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浙江省美協相關負責人,及黎冰鴻先生家屬,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中國藝術界、油畫界人士,和媒體記者朋友們出席展覽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楊參軍主持。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先生致辭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出現過許多宣傳、歌頌南昌起義的文藝作品,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黎冰鴻創作的油畫《南昌起義》,這是新中國重大軍史題材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高峰”之作。黎冰鴻3次繪就《南昌起義》大幅油畫。1959年,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繪制第一幅;1960年,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繪制第二幅;1977年,應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邀請繪制第三幅,成了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先生致辭
展區正中是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1960年繪制的長2.5米,高2米的《南昌起義》。此畫表現黎明前的夜晚,指揮起義的幾位領導人作最后部署的場景,畫面中5位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和劉伯承處于靠左的位置,在燈光與臺階的烘托下,居于畫面的視覺中心。油畫家靳尚誼在現場為觀眾講解:周恩來位于整個畫面的黃金分割線上,左手叉腰、右手舉起,顯示了對起義勝利的信心。周圍的起義士兵手持武器,神情堅定,再加上畫面整體色調偏冷,烘托出嚴肅而緊張的氣氛。起義集會地江西旅行社的基本外觀與環境表現得精準明確。遠處微微亮起的天空,預示著起義將給中國帶來一片光明。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先生致辭
《南昌起義》無疑是黎冰鴻一生的重要代表作。他創作的這3幅同名大畫,前后歷20年,始終鍥而不舍、精益求精。據說黎先生為了創作好這件作品,一直追溯到井岡山上,從革命的圣山遙望這千古一槍;他又直接在起義舊址的地板上打地鋪工作,真切感受歷史的現場。而黎冰鴻的藝術人生,始終緊密的與戰斗和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是扎根中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典范。本次展覽,旨在通過展出黎冰鴻不同時期的創作,深入挖掘黎冰鴻藝術對于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影響與意義,同時以作品喚起普通群眾對曾經的革命歲月的敬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學生代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汪誠一老先生致辭
黎冰鴻一生總在不斷探索油畫的民族化之路,將繪畫技巧歸納為“意、章、形、色、筆”五字訣。許江深情回憶說,先生性格溫和,對學生總是一副笑臉,和悅之色如春光。走進工作室,他總是靜靜地巡視一圈,以他特有的安詳與微笑給大家以鼓勵。他要求學生「創作要有真情實感」,油畫要具有中國風貌和民族特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先生興致勃勃地在教室的角落里支起畫架,同大家一道寫生。那時學校為了保證教室的肅靜,不允許課堂上放音樂,但大家還是經常悄悄地放。黎先生不但沒有制止,還邊畫邊跟著節奏起舞。那種恬然灑脫,讓教室里充滿溫馨,點燃了藝術的激情。那時情景,遠隔30年依然活生生如在眼前。
黎冰鴻先生夫人張天虹女士致辭
嘉賓合影留念
從參加革命直至1986年去世,40年來,黎冰鴻為祖國的美術事業和美術教育貢獻很大,培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黎冰鴻(1913—1986),廣東東莞人。早年從李鐵夫學油畫,后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到蘇北解放區,隨軍征戰。長期任教浙江美術學院,歷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黎冰鴻夫人張天虹女士與《南昌起義》合影留念
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鐘涵先生參觀展覽
靳尚誼先生、汪誠一先生觀看展覽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