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來源:高新區文聯 |
鎮湖蘇繡再次驚艷京城,與國家一級博物館恭王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6月5日,“錦繡中華”201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精品展開幕式,在5A級旅游景區恭王府舉行,圍繞“小鎮里的蘇繡故事”“指尖上的傳承”“非遺回歸生活”三大主題推薦鎮湖蘇繡。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西部生態城黨工委書記宋長寶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上,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建設、科研教學、展覽展示、文創研發、產品推廣等領域建立高效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合作關系,合作成立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蘇繡研培中心”,作為傳統蘇繡文化傳承和非遺項目研究保護的專門工作機構;合作建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蘇繡)協同創新中心,開展非遺與傳統服裝服飾研發與設計,非遺與文創衍生品設計開發及推廣等項目,發揮各自優勢,定期組織相關非遺活動,用于宣傳和推廣“蘇繡”傳統技藝研究項目代表性成果;共同申辦文化部“傳統工藝工作站”,爭取政策、品牌和資金支持,發揮各自學術、教育和專家資源優勢和行業、區域、產品優勢,通過服務基層,管理創新,在相關非遺研究領域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 在6月5—10日的展會期間,“錦繡中華”201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獻上了一場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共同舉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的“靜態”展覽和“活態”傳承人現場展示,三場分別以“蘇繡”“傳統服裝服飾”“傳統紡織印染繡技藝”傳承與保護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六場以中國非遺為主題的“動態”服裝服飾秀展演。活動選取非遺項目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展現振興中國傳統工藝,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的盛況,詮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蘇繡精品展中,鎮湖13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八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各獻上一幅大尺寸代表作。其中,姚建萍的巨作《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契合時代主題,描繪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吸引了中央電視臺等重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本次展會的一個亮點是13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八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齊心協力,開創性地梳理出歷代刺繡針法技藝。從戰國時代到現當代,對歷史經典刺繡作品實現了完美重新再現。“這是鎮湖刺繡工藝師們懷著對針法傳承的敬重之心,歷時數月,翻閱典籍,溯針法之源頭,共梳理出代表性刺繡針法55種,演繹融歷史、針法、繡件及視頻影像為一體的代表案例作品40多件。以他們精湛的針法技藝和當代技術,撥開刺繡作品中針法的神秘面紗。讓傳統作品針法與當代創新作品針法并舉,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宏大的刺繡技藝畫卷。”鎮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輝介紹,“這一系列工程的圓滿完成,充分展示出鎮湖作為刺繡之鄉的深厚文化底蘊,也體現了刺繡工作者們尊重歷史、尊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在歷年的國家級展會上實屬首次。” 當晚,姚建萍首次聯手著名時裝設計大師張志峰,通過國際時裝秀著名導演WHM的擔綱監制,聯袂打造美輪美奐的《水墨姑蘇》刺繡華服大秀,為恭王府之夜帶來全新視覺享受。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把國家非遺項目——鎮湖蘇繡的保護、傳承放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先后建成了長達1700余米的繡品街、占地8000平方米的中國刺繡藝術館和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的刺繡藝術展示中心,并正全力以赴加快江蘇省首個非遺小鎮—蘇繡小鎮建設,積極助推蘇繡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目前,鎮湖已擁有8000繡娘,其中高級工藝美術師56名,相關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來自鎮湖的近80件蘇繡藝術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領導人,近90件蘇繡藝術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或名人收藏。當今的鎮湖,蘇繡精品不斷涌現,蘇繡大師人才輩出,蘇繡產業蓬勃發展,蘇繡這塊民族瑰寶日益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高聞蓮/文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