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來源:中國美協 |
李愛國 簡介 李愛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理事,被中國文聯評為“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第十屆全國美展特別獎(“關山月”美術基金獎);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一等獎等。出版個人畫集25本。發表論文等60余篇。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收藏。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美術館等舉辦個人畫展。 《昨日的天空》 文/李愛國 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著表現戰爭場面的沖動。這源于我在軍人家庭長大的經歷,對著名戰役,及指揮這些戰役的統帥的敬仰。且從中獲得了寶貴的滋養源源不斷的為我的繪畫輸送著養分。1987年我三十歲,意外地獲得了中國軍事博物館兩幅歷史畫訂件,《柴榮》和《太平軍占領南京》。 2013年,當我擅長的《成吉思汗》由于幾件作品題材撞車的原因,領導建議我在落選的題材中重新選擇。幾十件題材中適合我的有三件《忽必烈與元大都》、《馬可·波羅》、《于謙保衛北京城》(以下簡稱《于謙》)。經過思考,我選擇了《于謙》。原因有二:一是它與我熟悉的蒙古族題材搭接;二是我對于謙的敬仰。這段歷史我并不陌生,曾在2009年1月以于謙保衛北京作為了我文章的結尾。 接下來感到自己被壓上了一副沉重的擔子。我把《于謙》不僅只是看作完成一件作品,而是如何把我三十多年來的蒙古風情繪畫推向新的領域。在畫幅尺寸、人物數量、結構安排、形象塑造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在我已有的作品中,它如果不是最好的。也應該是最宏大的。 做事專注,作畫速度慢,成了我的一大缺憾,這預示在未來創作《于謙》過程中,我將被迫放棄那些已經趨于成熟的作品構想,大大減少了新作品的問世。而面臨著在美術界淡出的風險。 這年我五十三歲。要壓上最寶貴的五年時間、精力、生命在此畫上。這就像一場賭注,我的心縮緊了,因為我實在是輸不起! 我開始對中外的歷史畫及戰爭題材繪畫細致地瀏覽、研讀,其中絕大多數是西方繪畫。了解他們做了哪些,哪些畫家做的好,好在什么地方,做到心中有數。 然后是形象、服飾、兵器、道具的收集。這是一項枯燥、費時的工作。在國家圖書館的書庫,查閱了五十到八十年代末的《民族畫報》和《內蒙古畫報》。有關蒙古題材的電影,像工兵排雷般的搜尋每一個鏡頭,用相機把可能有用的畫面拍下來再打印。查閱能找到的兵器、服裝畫冊,查找我近幾年從國外買到的印第安人及蒙古人的攝影畫冊,從網上搜尋元代、明代與之相關的史料和繪畫。由于不知未來會用到哪些,只能撒大網式的收集。對此我是貪婪的,其中有馬鞍、水壺、弓箭、盾牌、火藥壺和服裝、帽子及各種圖案。打印出的資料足有兩紙箱。 但漸漸地我感到了作品的雛形,我的思緒回到了五百多年前北京德勝門的天空。 我認為此畫應沿著兩條河流進行:一條是也先為代表的蒙古人;一條是于謙率領的明軍。而硝煙則起到使兩條河流交匯的作用。其中。蒙古人是主流,是長線條的。由于它的推移而引起了土木堡之戰及北京保衛戰。如同在齒輪運動中主導輪的旋轉會帶動各相關齒輪的運動。
圖1 李愛國 《于謙》作品構圖稿 如何把復雜的事物、豐富的資料聚焦在一個畫面上?我用五天時間畫了第一張構圖(圖1)。但人物在畫面比例過小。這是歷史畫不容忽視的問題,使你精心刻畫的形象得不到應有的突出。對構圖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物及馬的動勢。即能夠充分揭示事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動作。這是最能體現畫家才華的章節。如偉大的習里柯在《梅杜薩之筏》眾多的構圖中,老人抱著死去的兒子這組動勢出現的頻率最高。顯然它是作者感到滿意并最先被肯定下來的。這個舉動極為重要,它使后來許多的動勢展開有了參差、呼應、聚散、節奏的坐標。
圖2 李愛國 《于謙》作品構圖稿 局部 第一組被確定的動勢是畫面右下角最前面的兩個明軍(圖2)。隨后的工作就是在昏暗的環境里如何點亮一盞燭光,并把畫面通體照亮。讓動勢群組成具有美感的圖形。 繪畫創作中,我擅長于細節、質感、意境的表現,而構圖并不是我的長項。對畫面過于苛求以及默寫能力不強,導致我構圖的速度過于緩慢。 橫幅構圖《于謙》,0.5米×1.03米小黑白稿和小色稿耗費我十個月的時光,但它讓我感到自己終于穿越了最艱難的荊棘叢而踏上了順利的征程。下一步是我擅長的細節刻劃以及勞動量了(圖3)。所以當組委會通知我此畫構圖必須改為豎構圖時,對我的打擊是近乎毀滅性的。它將預示著我必須要“第二次穿越草地”,精心安排的人物關系,畫面結構要推翻重來,為此付出的寶貴時間將付諸東流……
圖3 李愛國 《于謙》作品構圖稿 經過反復思考,我認真的給組委會寫了份報告。表示我已無力進入下一個程序的創作并申請退出。不久,馮遠老師親自打來了電話,鼓勵我將創作繼續進行下去,讓我很受感動。
圖4 許勇手稿 我仰慕許勇老師,他能輕松地默寫出優秀畫作(圖4),具有獨到的作品賞析能力,長期以來一直深深影響著我!我再次來到沈陽請教許勇老師。他以言簡意賅的話語為我橫構圖改豎構圖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又一次讓我走出了艱難的泥潭。
圖5 李愛國 《于謙》作品構圖稿 我用了三個多月才把這張1.28米×0.95米不大的畫面勉強鋪滿(圖5)。我采用了軍事上“外線作戰”的方式,不按畫面的前后順序,而是哪里考慮成熟就畫那里。再漸漸的向動勢或動勢群周圍拓展,逐步擴大戰果,聯成一片。最后的收口是最具挑戰性的,它既肩負著與周邊的呼應、銜接,還要體現對比和錯落。一個尺寸僅十公分人物的確定,竟用了兩天的時間。 與正稿等大的草圖5.1米×3.8米是2015年初開始的。小構圖放大不僅是體力和時間的增加,也是畫面結構及細節的檢驗。為了使草圖更接近正稿,我用毛筆和墨作畫為后來的宣紙正稿進行了預演。 登高作畫不便且危險。我構想并完成了一套簡易的升降設備。使畫面任何一個部分都可站或坐在地面上完成。優秀歷史畫作的一大難度是要求作者能回到往日的時空中去思索和走動。不僅要求作者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需具備敏銳的藝術感覺。并能簡潔、流暢地把它表達出來。作者的態度應始終明確地出現在作品中。它比擁有豐富的素材和完美的形式更加重要。 塑造幾百年前蒙古人形象是極具難度的。形象是時代的印記和縮影??v使跑遍今日的內蒙古草原也未必能找出昔日粗獷、原始特征的形象。它要求作者在素材的基礎上還要展開想象的翅膀。每個形象必須具備鮮明的個性特征。也先與于謙構成了畫面的主要矛盾,暗示著兩個集團的博弈。也先周圍是他的幕僚班子。蒙古人唯一戴頭盔著甲胄的代表親兵衛隊,其余多是從軍的草原牧民。由于蒙古族人口較少,兵源缺乏,六十歲的老者和十幾歲的兒童在軍中屢見不鮮。
圖6 馬鞍 從草原買回的滿是汗臭的馬鞍再次建立了功勛(圖6)。畫中多數的馬鞍子是對著它寫生的。這副馬鞍依然像衛士一樣靜靜地矗立在那里。蒙古袍是我精選了十七張羊皮在錫林格勒草原定做的,重達十多斤。蒙古袍的各種圖案源于草原多家服裝加工廠的廢料中。領口及紐扣均有實物。盾牌和甲胄選自俄羅斯軍事博物館的圖片。 查閱了國內相關博物館的信息,竟找不到一件明代士兵服裝的實物。凡是有價值的歷史服飾畫冊我都買了。畫作中明代士兵的灰錦甲是專門去軍事科學院請教古代兵器專家后確定的?;疸|和腰刀的實物最為豐富,按照土木堡事變的時間界定選擇了單眼火銃。
圖7 李愛國 《于謙》作品草圖——明軍動勢圖 明代軍隊“職業軍人”制度是有別于其他朝代的重要特征,它是一個由小兵、青壯年兵、老兵油子組成的混合體。一次偶發的靈感讓我想到了煤礦。1984年連環畫《煤精尺》的創作使我對煤礦并不陌生。礦工多源自不同的省份,出井時臉上的煤灰更接近戰火中的形象。在山西靈石某八百多人的煤礦,由我、礦領導、工頭和若干保安組成的特殊群體,在早班礦工升井時堵在了井口。我帶著標了號碼的明軍動勢圖(圖7),站在五米寬的通道中間迫使每個從我兩側走過的人都不低于2.5米的距離,以不放過礦工帽下任何細微的表情。選出了合適的二三十位礦工,按圖的動勢拍照。那些鮮活的形象使我幾乎全部刷新了畫面上原有的明軍面孔。我再次感到了生活的偉大,生活永遠比我們的想象更加豐富(圖8)。
圖8 李愛國 《于謙》作品草稿 于謙的形象是想象合成的。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于謙。但我找不到他。他的面孔應自信、堅毅、果敢,透出江浙人的睿智。直至2015年底草圖趨于完成的前幾天,我忽生靈感,一次性地畫出了他的形象(圖9)。
圖9 李愛國 于謙草稿
圖10 李愛國 《于謙》作品小色稿 《于謙》的小色稿0.6米×0.43米用了四十天完成(圖10)。小色稿關系到未來作品的格調。任何一點疏忽都會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幾年來為此付出的心血將被稀釋。作品其實拼的就是最后的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一,其余都是過程和鋪墊。 2016年春節之前,真正的考驗終于來臨了。為了這一天。我準備了三年多,可又不希望這一天過早的到來。我既要把草圖的感覺盡可能少丟失的傳達到宣紙上,又要和我已往畫作的面貌有所不同。第一筆是緊張的,失敗的。我估計到了這一點,所以選擇了從畫面左下角馬鞭畫起,草圖上的細節還是被損失了,該來的終于還是來了!我反而冷靜了下來。經過思考,我調整了筆的水分改變了筆法勾線,直到四月底才把畫面所有的線條跑完一遍。 我的早晨每天從八點鐘開始。過了八點或突然被打亂了規律便會感到不安。規律常常比決心更加重要。心情好時十點鐘散步二十分鐘,十二點吃飯,午睡半小時,下午一點半至六點工作。晚上處理雜事,游泳或散步。 收聽有聲讀是我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從錄音磁帶、VCD、DVD、活動硬盤到現在手機中的“西瑪拉雅”,讓我生活在現實和想象的世界里。使我的思想向更深遠的地方伸展,讓我在作畫時從未感到過孤獨。近一年來,感動并影響我的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以及《東線狙擊手》,《渴望生活凡高傳》等。這些偉大和崇高時常伴隨著我。一個人內心世界越是豐富,對外部世界的依賴就變得越小。習慣和專注讓我在接聽電話時常常難以應對,不得不打的電話也要鼓足勇氣,幾天后才撥出號碼。幾年來,我幾乎沒有完整的參加過美術界的活動。那怕能提前半天到京,也要趕回來并從容地坐到畫前。 我拋開了所有能拋開的事情,甚至連規定的課程也被幾次推遲。藝術創作靠的是戀愛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我雖缺乏宗教精神,但相信勞動和創造。藝術家生命的意義是每天像牛馬一樣的辛勤工作。這種勞動一旦中止則標志著創造力的完結。 凡是沒有付出過較長時間得來的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藝術比科學更難。有許多說不清的因素魔幻般的左右著你。開始畫的很順利,結果卻不理想。原本無望的畫,完成時卻出乎意料。 然而我還沒有擺脫落墨窘境。能用的方法、手段并沒收到預期的效果,畫面仍舊是蒼白的。但我的筆從未停下過。我想起抗戰中最悲壯的石排保衛戰師長胡胡璉的話:成功雖無把握,成仁早有決心!正是這種死戰不退精神,八千中國軍隊抗擊了幾萬日軍海陸空立體式的進攻,確保了陪都的安全。 我還要感謝三位助手所做的工作。除了參與資料收集,李芳為在煤礦收集素材起了重要作用。姜魯沂參與了橫構圖小色稿及豎構圖原大草圖的繪制工作,后因健康原因退出。梁榮輝參與了豎構圖原大草圖及正稿中幾位明軍將領的盔甲及部分圖案道具的勾線。 六月初又一次看到了曙光。我終于找到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六月中旬是我在北大最后一次帶學生出國考察。在德國,瑞士、奧地利和法國參觀了許多博物館。這是我第五次參觀盧浮宮,和以往不同的是眾多的歐洲繪畫并不像以往那樣令人矚目,而真正發出耀眼光環的是達維特、格羅,習里柯、德拉克洛瓦以及印象派的畫家們,讓我仰視并僅能望其項背。 如何及時發現解決創作中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我的答案多是在散步或游泳時思索并獲得的。我認為健康與思維是個整體??即髮W、考研究生等我從沒讓自己亂過方寸,從不熬夜且始終保持著運動的習慣,它讓我在創作《于謙》時能每天站立八小時以上并保持著良好的創作態。 幾年來,我沒有過三十、初一、五一和十一等節日。2016年北京的桑拿天竟然是在不經意中度過的。我不習慣空調,只穿一條短褲,汗流浹背,大白天常常被身邊點著驅蚊的艾香,熏的眼睛干澀,喉嚨說不出話。然而最讓我不能忍受的是每天清晨醒來,離交畫的最后期限又迫近了一天! 八月十五日已經到了交件時間,我落墨的工作才剛剛結束。而我正常的作畫速度上色須是勾線加落墨時間的1.5倍,即再需要十四個月。我知道這次是我根本邁不過的坎。因為我已沒有了時間!我想起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曾國藩。名將就是這樣煉成的。此時,妻子承擔了著色的工作,她曾有過在我工筆人體畫《麗水》和草原風情畫《天路》等著色經歷。我的工作是調色并告訴她著這塊色的區域。我終于投入了最后的預備力量——晚上的時間。工作分成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個階段,每天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時。在緊張的忙碌中,畫面漸漸地燃起了希望之光。 我感到有可能在交稿時,上滿除人物膚色外的所有顏色。相對于我過去作畫速度奇跡還是產生了!9月10日送交評審時,畫面已見不到白紙,盡管顏色還很淺淡。 在云南幾天短暫的寫生中得知作品已被通過。我匆忙趕回了北京。9月31日組委會辦公室派人把畫送來,我再次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我幾乎每小時看一次時間,以計算是否能完成當天規定的任務。10月25日下午三點取畫的車到了,我還拿著吹風機吹著尚未干透的顏色。 畫的取走妻子的心一下子空了。我倆告別了地獄,也告別了天堂。留下的只是空蕩蕩的畫墻…… 十一月上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電話,讓我去國家博物館給裝框露出的白邊兒補些顏色。到了那才得知一些畫家已經或正在那里對其作品進行修改。妻子陪著我,帶上畫具每天站在升降機上開始了最后一次的修改工作。 由于要去江西參加評審,11月14日下午四點半,我告別了七天來忙碌的生活準備去洗筆,走到北二廳門口回頭向《于謙》投去一撇,發現最前面的煙塵形狀不夠理想,再給我二十分鐘就能把它收拾出來。但是沒有這個時間了,否則會誤飛機的。七天作畫給作品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將展覽時出版的圖片及作品名稱掃碼出現的圖片再與作品展覽時對照便可感受到這一變化。我記起托爾斯泰的一段話:當表述一個眾所周之的概念時我只需半個小時就足夠了。但是要想在二十年以后人們還能記起我作的這一工作,我就得花費一生的時間。我還想起他另一句話:作品預設的打擊力量應該放到最后!
李愛國 《于謙》 510x380cm 2016年 《于謙》作品背景:土木堡事變大明的精銳五十萬盡失。面對瓦剌人入侵京城守軍僅兩萬余人。急調各地勤王之師陸續到達北京共計二十萬人。雖總人數是敵五萬騎兵的四倍,但所守十三座城門,每個城門僅均一萬有余。探究明軍慘敗皆源于出城迎戰。因其馬上格斗及耐力皆不及游牧民族??v觀明代僅于謙和袁崇煥敢于出城與敵死戰。于謙身先士卒,選擇壓力最大,敵騎主要來犯方向的德勝門,率兵出城即令插死城門?;爻?,或是裹尸而還,或是凱旋而歸。 作品共出現八十位人物,十余匹馬。結構安排,明軍占畫面的三分之一,瓦剌人居三分之二。但明軍的外輪廓是積極主動的;瓦剌人是消極被動的。明軍制敵重在火器,所以突出了火銃的作用。畫面里明軍中間以上的部分是射擊團塊,下面是沖鋒團塊,暗示著陣地的前移。畫面左側,從騎兵格斗、滾鞍落馬、垂死掙扎、到馬棄尸而逃,系統的再現了騎兵格斗的連續動作。同時我還突出強調了韻律和節奏?!队谥t》也是我的歷史畫中最滿意、下工夫最大的一件作品。 該作品突出的特點:一、個人風格鮮明。采用全新的表現方式,把特定的氣氛推向高潮。如果用傳統單線條勾勒加色彩平涂,很難表達戰火硝煙的戰爭氣氛。二、構圖。把事件的發生、發展通過一個靜止的畫面表現出來,于謙在畫面中占醒目位置。明軍雖殺的瓦剌軍人仰馬翻,但后續瓦剌騎兵仍銳氣不減。暗寓著德勝之戰雖勝但未傷瓦剌精銳。三、色彩的簡潔。我用暖灰作主色調。它如同樂章的主題曲一般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聚或散地出現或潛藏在畫面的各個部分,把瓦剌和明軍兩個河道統一了起來。色調定了,如何著色讓我再一次面臨考驗。因為在明度較暗的地子上著色,稍有不當就會損傷墨氣,甚至破壞畫面原有的黑白結構而導致作品的崩潰。以往的任何經驗都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半夜醒來常為此想到天亮,最后硬是在腦子中憑著推演法解決了此難題。我再次體驗到了創造帶來的喜悅并希望它能撫平為此畫付出的所有艱辛。 展覽開幕時我沒有喜悅,沒有悲傷。有的只是疲勞。唯一感到慰藉的是幾年的時光沒有白白流失。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經融進了作品里,在這崎嶇的山路上,我以所能做的全部精力向上攀登,盡管也曾怯懦或動搖,但我從未停下過,當我在.高處放眼望去,看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 2017年2月25日于北京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