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來源:高新區文聯 |
曹衣出水 吳帶當風
十八羅漢十八相,或嘻笑,或愁怒,或沉思,或瞻盼,精氣貫注,毫發欲動。近日,在高新區鎮湖,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周海云的《十八羅漢》系列蘇繡完工封針,造型多變、神態各異的十八幅羅漢圖令人嘆為觀止。 在中國和東南亞不少國家,“十八羅漢”是影響深遠、傳播廣泛的神話人物,寄托了大眾懲惡向善、追求真理和渴望和諧、平安的美好愿望。因此,“十八羅漢”題材是我國工藝美術創作中常見的題材。 蘇繡《十八羅漢》的原圖,由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書畫家吳子書所創。吳子書介紹,常見的“十八羅漢”美術作品大多色彩濃艷、造型繁復,甚至面目猙獰,盡管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效果,卻大氣不足、沉穩不夠。他創作的“十八羅漢”力求有沉穩內斂、威嚴親切之感。“繪畫完成后,我很希望給這一組作品再多增添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就想到了著名的蘇繡藝術。”吳子書說,他慕名找到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周海云,而周海云也很想挑戰這組圖畫。 “我們蘇繡以精細雅潔聞名,是江南文化的特色代表,而這組畫作是大寫意的水墨畫,有鮮明的北方特色,看似矛盾,風格差異很大,但是如果能夠用蘇繡藝術對其進行再創作,使兩者融合,將是一件文化藝術的幸事!”周海云介紹,她跟原作者多次對話,通讀、琢磨、領會圖案結構、內在精神后,再跟原作者一起討論刺繡再創作思路,三年前開始動針刺繡。刺繡過程中,也時常與原作者研討細節,終于在近日完成了十八幅羅漢圖的繡制。 十八幅羅漢圖與原作同樣大小,高67厘米,寬43厘米。周海云用蘇繡來表現粗獷,并不是犧牲蘇繡的精細,而是用精細的繡法來營造粗獷。她綜合運用傳統的平繡針法和當代的亂針繡法,按紋理、疏密、輕重順勢刺繡,參差運針,繡法起轉有致,流暢磊落,這就使得這組作品遠觀粗獷,近看又頗耐尋味,既有曹衣出水,又有吳帶當風。吳子書評點說:“周老師對我作品的蘇繡再創作,將絲線的亮艷與和順發揮了出來,賦予了作品特殊的蘇繡藝術魅力,讓這組羅漢圖更有文化韻味了。” 從簡單的“拿來主義”,到與畫家、攝影家的“合作主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鎮湖刺繡工藝師們在調整、適應并駕馭著新的藝術道路。“藝術需要積淀,我們從有深厚積淀的畫家、攝影家那里借力,尋找新的圖案創意,再共同研究適合表現它的刺繡新針法、新繡法,將推動蘇繡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周海云說。(高聞蓮/文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