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9來源:中國美協 |
要選出“有靈魂”的好作品 首屆文心蘭杯少兒美術全國總展復評會圓滿結束
2017年6月18日,首屆“文心蘭杯”少兒美術全國總展的復評工作會議在中國文聯舉行。本次活動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學術指導。 此次總展以“印象中國”為主題,以“民族”、“生活”、“夢想”三個素材為牽引,引導孩子們圍繞“真”、“善”、“美”等現實題材來創作,將孩子們眼中的中國以繪畫的方式結合民族傳統映射到腦海與言行之中,同時也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的“中國夢”激發青春力量。為孩子搭建一個“藝術夢”的平臺,鼓勵孩子發揮想象的空間,表現心中的畫面,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 總展面向全國14周歲以下少年兒童征稿,在實際收件參與復評的近1900幅作品里,涵蓋全國各地及眾多少數民族小朋友的作品。經專家評審最終入選178幅代表作品,從中精選的20幅,由北京文心蘭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中心收藏。 此次評選的藝術指導工作,均嚴格遵循中國美協藝委會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不論從場地的選擇,還是專家的遴選以及現場評選的方式方法等一切流程,都高度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給孩子們創造平等的機會,選擇貼合主題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評審現場 本次評選工作的專家,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在所屬專家庫中遴選組建,專家評委是(排名不分先后):中國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周殿寶,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藝術教研室主任陶濤,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美術室主任郭德岺,中國美術館典藏部主任、藝術評論家何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與設計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梁玖。參與本次評審工作的監審組成員為:中國美協藝委會辦公室主任咸懿,共青團網絡影視中心副主編信天浩,北京文心蘭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朱洪剛及副主任史曉龍。
評審會議現場 整個評審工作歷時近5個小時,活動期間,文心蘭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的主要負責人與各位專家針對后續相關的系列展覽、巡展和公益活動,以及圍繞該主題延續的師資培訓、指導、授課等工作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和論證,謀劃今后五年工作重點,圍繞引導少年兒童興趣培養、學傳承、出精品、出人才交流意見,對中國少年兒童美術事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刻分析,就未來發展謀篇布局。
中國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周殿寶評選主張: “本次的專家評審團包含了北京教研員和天津教研員,這對于未來少兒美術事業的發展意義深遠。當今的美術教育無外乎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是依靠傳統的課標來教學,校外相對來說更加放開隨意,如果可以將校內和校外教育的優勢完美結合起來,將校外好的元素引入到校內,少兒美術教育勢必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因為畢竟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其對象都同樣是孩子,而孩子的成就是由美術老師的閱歷和眼界所決定的。我常常鼓勵老師們多看畫,不斷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這樣才能點撥出高徒來,這也是本次舉辦‘文心蘭杯’少兒美術全國總展的意義所在?!?/span>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藝術教研室主任陶濤評選主張: “‘像,畫得工整’早已不是當今兒童美術評選的標準了。我們鼓勵原創性,不同風格,線描、裝置、拼貼、水墨國畫,各種多樣性的表現形式我們都很歡迎。這個標準對校內校外的美術老師也是一種指引。在今后少兒美術的發展過程中,程式化的套路必將遭到堅決地摒棄,‘去成人化’‘原創性’,堅持對中國文化的詮釋,通過挖掘非遺、民間等中國元素,才是對“印象中國”主題的完美闡釋,這也是代表中國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美術室主任郭德岺評選主張: “一上午看遍了1800多幅作品,數量很多,個性化就顯得很重要。技能不再是挑選作品的主要因素,孩子的靈氣和靈性才更重要。一幅好的畫作應該能帶給人向上的正能量,有互動性,能讓觀賞者產生共鳴。帶有培訓班老師的單一風格的畫作不受歡迎,少兒美術更應當考慮到孩子的個性特點,作品應該是有差異性的。找到傳統文化體裁和現代元素的結合點,用現代的、最超前的、創新的方式來將傳統的東西表達出來的作品才會吸引評委們的眼球?!?/span>
中國美術館典藏部主任、藝術評論家何琳評選主張: “猶如大海撈針般從近兩千件畫作中選出幾幅精品并非難事,但是這卻關系到中國美術界未來的少兒美術教育。兒童美術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創造出什么東西,對孩子一種美的熏陶,培養孩子的眼力,培養其對于美術的興趣愛好。不能用成人的眼睛來看它們的作品,首先你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持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重要?!?/span>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與設計系教授梁玖評選主張: “本次文心蘭杯少兒美術全國總展有幾大特點:首先是級別高。本次總展屬于國家級別,它是當今基礎美術教育的一個標桿,同時評委會的專家也是學科專業水準的代表。 其次,學科引領性。舉辦展覽也是中國少兒美術階段性的精準表達,是14歲以下的少兒群體對于他們所見所聞所感“印象中國”的完美闡釋。專家評選出來的畫作都代表了兒童美術應有的基本品質:去成人化、守護童心。 第三,廣泛多元性。作品都圍繞主題“印象中國”,包含了中國傳統水墨畫、西洋油畫、以及綜合材料的使用。體裁有寫生、傳統國畫等,盡管只有20幅精品畫作,但是其無論是表達風格和方式都各有不同。 第四,具備時代意義。無論是當下強調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深化我們的學科教育,本次總展都有開創性地引領作用。希望以此為起點,讓少兒美術教育能夠回歸到中小學美術的本質,從而打破中國的美術教育目前格局不高,眼界不開闊,缺乏夢想,缺乏大手筆的缺陷。通過這次總展,也讓我們這些美術人能夠反思這個學科到底該做些什么。希望能深刻地探究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打破固有的思維局限性,建構出中國美術教育的新模式,新格局,建立中國少兒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的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span> “希望我們能乘著心靈的翅膀,不斷地飛翔”。
精選作品及專家點評:
《鐘馗捉鬼圖》 魏嘉淇 7歲 作者利用好玩的有趣的筆墨表現了自己心中的“鐘馗”的形象,詮釋了不同階段對中華民族的藝術符號的不同認識,作品真實的反映了作者的心境,體現出藝術的“真”。(郭德岺)
《中國紅》 常博翔 10歲 小作者有很好的觀察力,具備了一定的造型能力,用較為繁復的線條勾畫出了兩個威武的中國傳統門神形象。(何琳)
《長腿房子的夢》 葉伊夢 6歲 小作者十分憧景田園生活,喜愛像小鳥一樣有一個快樂甜美長著長腿的小木屋,伴隨自己走近大自然夢幻著美麗動人的童畫世界,向花一樣茁壯成長。(周殿寶)
《微風》 李潤溪 12歲 深邃靜怡的夜空下,建筑被霓虹燈廓出了美麗的造型,湖水因微風而波光粼粼,攪亂了倒映在湖水中的建筑輪廓,小作者發現了這令人神醉的美景,并用他的畫筆記錄了下來,盡管技法還欠熟練,表現尚不到位,但我們依然能從畫面中看到他對美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何琳)
《天下第一關之鎖》 李思睿 6歲 作品反映了兒童自己的興趣世界和圖像化樣式,用線自由,作品雖簡,但耐看。大方地通過表現中國傳統門鎖這個“老物件”,巧妙地揭示了“中國印象”。(梁玖)
《清供圖?竹》 陳拙 4歲 作者人小心大,讓作品既有中國水墨畫的意味,自己力圖有辦法式的用筆、用墨、用水、用色表現,又體現了兒童天然式的大氣與舒展,這樣的作品,對促進孩子自己從小感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是有積極價值的。(梁玖)
《皮影》 陳佳寧 12歲 孩子能如此生動的再現古老藝術皮影,實在令人驚喜。畫面的亮點是構圖及兩位主人公的造型:人物高低錯落、穿插有度、虛實互動、真切感人;背景影像淡化,突出主題,大氣中不乏靈動!愛皮影,畫皮影,非遺的傳承也就浸透到孩子的心里。(陶濤)
《女孩》 郭易維 6歲 作品利用綜合材料手法對主體人物進行了創作,反映出藏族女孩愛美的天性,折射出藏族女孩與現代都市中女孩審美情趣的對比,突顯人物更加生動而神秘。(周殿寶)
《門神來咯》 王若鑫 9歲 作品反映了作者眼中的門神精神、自由式表現了與中國傳統門神有距離的“兒童”門神形象,生動傳神,視覺表現有傳達力量,作品感強。(梁玖)
《龍舟大會》 樸祉盈 6歲 “端午”賽龍舟體現了小作者對賽龍舟體育活動的喜愛,整個畫面用記憶性象征符號畫出賽手劃龍舟時齊心協力、永爭第一的景象。整齊劃一的船槳就像鏗鏘有力的船工號子向前、向前、向前。(周殿寶)
《流動的城市》 趙宸顥 9歲 整個畫面就像一座美麗童畫世界的城堡,座落在移動的列車上,充分反映小作者的智慧與創造思維能力。列車開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反映了兒童的環保意識和生存理念,享受著和平安寧美好的幸福生活。(周殿寶)
《曠野》 戴紫庭 8歲 這件作品構圖新穎,一根“泰山石敢當”頂天立地,紅色的背景上三行文字與立柱造型相呼應;揉皺技法的皮紙正反施色,墨線勾勒,用筆干練肯定,表現出歲月的滄桑感。一柱訴說千古事,自由寬闊的視野,悠悠往事慢慢浮現……讓觀者細細品味。(陶濤)
《開工吧》 包冉 9歲 本作品利用扇面的形式繪制豐收繁忙的景象,作者巧妙地利用收割機等畫面符號表達自己心中收獲的寓意,線條與色彩搭配合理,主題突出。(郭德岺)
《今天我畫了漂亮的畫》 王崇潤 6歲 本作品畫面利用中國的壺和瓶表現印象中國的特點,作者中國寫意畫的形式表現,以稚嫩有趣的方法表現畫面的筆墨情趣,畫面以較強的樣式美的構圖方式表現作者的情感。(郭德岺)
《海上飛機》 方雨琦 9歲 藍白相間的短弧線,似海似云,飛機,軍艦,飄揚的國旗,動感十足,飛機上“中國”二字,表現出孩子對強大祖國的愛與自豪,而戰艦上的美麗蝴蝶則渲染了歡快的氣氛和童真的孩氣。想象大膽,用筆豪氣,凸顯了男孩子的強軍夢。 (陶濤)
《敦煌佛像壁畫》 李九源 6歲 本作品取材于中國壁畫內容,用線、用色大膽有新意,表現的人物鮮活,畫面形式感較強,給人以純凈之美。(郭德岺)
《旦》 郭東月 6歲 整幅畫面猶如戲劇舞臺,刀馬旦的服飾、神態源自兒童獨特的表現方式,扮相雖未施粉黛,但眉目間情意已至。人物舒展的動作、沉醉的姿態調動了畫面中的情緒,喚起觀看者自由無羈的想象力。能有如此的感受力,想必小作者喜歡看戲并善于表達內心的情緒。(陶濤)
《單刀赴會》 金宇辰 8歲 給一個八歲的孩子講文化傳承責任,話題過于沉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不僅僅只有書本和文字。如果用傳統的皮影做道具給孩子演一出三國里的經典故事《單刀赴會》,那他記住的就不僅是《單刀赴會》中那位義不負心泰山重的英雄豪杰關羽了。這幅畫中從造型的剪影效果和單純色塊表現出的立馬橫刀豪氣沖天的關羽人物形象,以及小作者稚拙的線條筆觸表現出的形象細節,似可見民間玩具和皮影的影響。(何琳)
《大碗面》 何心怡 8歲 兒童的創造力應該在生活中發展。一碗普通的面,因為用了不一樣的材料來表現,使畫面平添了許多童趣。(何琳)
《除夕的故事》 譚信屹 9歲 作品較好地反映了小作者自己對中國傳統“除夕”主題的故事想象化視覺表達,并讓人們在連續1—4的連環畫故事與表現中,知道了古老的中國魅力。(梁玖)
供稿/北京文心蘭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中心 編輯/楊雷;審校/咸懿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