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來源:中國美協 |
“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進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展覽開幕式
2018年7月15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山東美術館承辦,天和城(天津)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進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國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文化產業協作體執行主席王永章,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譚平,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何家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李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鐘涵、潘世勛、蘇高禮、李駿、文國璋,港澳臺美協主席蔡豪杰,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副主任王勝利、劉仁杰、陳堅、王沂東、龐茂琨,委員王力克、買買提·艾依提、孫立新、張冬峰、砂金、賀丹、俞曉夫、焦曉健,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協主席張望,天和城(天津)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宛津,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鄧國源,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周長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敢,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陳堅,中央美術學院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心主任馬剛,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延邊美術館館長徐華,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韓玉臣,以及眾多參展藝術家。開幕式由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徐青峰主持。
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致辭 靳尚誼回顧了中國油畫發展的歷史,他談到新中國成立后的50-70年代,中國油畫和油畫家都很少,水平也不高。改革開放后,漸漸接觸并看到西方傳統油畫,自1987年“首屆中國油畫展”的舉辦,涌現出了一批年輕的作者,他們現今都已工作在美術界的重要崗位。這31年來,中國油畫事業迅速發展,院校學科的建設、創作隊伍的擴大、專業展覽的豐富、藝術市場的完善,取得了豐碩成績。當下應該思考的是在新時期,油畫藝術如何面對新的社會變化、認識現代性,創作出更加輝煌的作品。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致辭 范迪安受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的委托,向展覽的舉辦表示祝賀!范迪安介紹了中國文聯高度重視美術工作,左中一書記親自參加每一次美術界的重大活動,表明了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在組織、思想上進行引領,并通過藝委會學術活動的開展,推動美術事業繁榮。范迪安認為此次展覽取得了三個方面的成果。一是油畫藝委會延續了以學術為根本的優秀傳統,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油畫的發展經驗,從寫實、表現、抽象三個維度深入藝術語言自身的研究,推動油畫藝術走向新的高度。二是展覽以“中國精神”為主旨,表現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氣象,堅定地引導廣大藝術家立足中國大地、感懷社會發展、歌頌祖國人民的精神面貌,貼近時代和社會需求的中國主題。三是樹立了油畫歷史的百年成就,在老一輩藝術家支持下,團結和培養了更多的青年作者,一起見證新征程的油畫藝術,按照習總書記指引的中國文藝的發展方向,不斷攀登藝術高峰。
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楊飛云致辭 楊飛云在介紹了展覽“尋原問道·中國精神”的學術思考。他認為,繪畫藝術的特征即具象與抽象,東西方繪畫面貌的不同即哲學思路的不同,在文化多元互鑒的今天,中國油畫的發展完成了從寫實到寫意再到抽象的繪畫全貌,形成了三者互啟共進的學術格局與豐富的創作活力。他認為,油畫藝術在中國百年歷程,經五代人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中國藝術的正脈顯學,創作群體之大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油畫大國。在百年探索中,中國油畫不偏離文以載道的大格局,始終以東方人的“心象”“真象”“意象”的哲學內核為主旨。在油畫語言的造型、色彩以及表現形態方面不但重視油畫媒材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創造因素的民族油畫表現體系。本次展覽積極響應新時代的新要求,用學術的高質量、審美的高境界承載油畫藝術這一精神活動,傳達深刻的感染力,以文質兼優、豐盛飽滿的創造力來承載中國精神、中國情懷與中國審美,完成時代賦予我們每一位油畫家的新使命。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合影
展覽介紹
第四屆中國油畫展,是中國美協第四屆油畫藝委會,在中國文聯的正確領導下,在楊飛云主任的帶領下,經過集體策劃,決定以“表現、寫實、抽象”三個課題進行研究,并于2015年舉辦了第一區段“心象——當代中國油畫的表現性研究展”,于2016年舉辦了第二區段“真像——當代中國寫實油畫的新發展研究展”,于2017年舉辦了第三區段“抽象——當代中國非具象油畫藝術展”,三個區段的展覽全面呈現了中國新時代精神的油畫藝術生態。展覽得到了山東美術館、天津市委宣傳部、天和城(天津)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的支持。西安美術館、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美術館、重慶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包頭美術館承辦了各區段展覽的全國巡展。 本次進京匯報展分為兩個展區實施,一是從參展以來所有新人的作品中再選出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包括表現性油畫、寫實性油畫、抽象性油畫,共計展出作品187件。二是特邀評委作品和成熟藝術家的新作,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展出并作深入的研討與總結,共計展出作品96件。
展覽現場 當下的中國油畫已經從過去較為狹窄單一的表現形態發展出極為豐富的語言特色與形式跨度。也從過去的社會實用功能轉向了藝術本體的審美功能。在古典精神的當代拓展,現實主義的中國情懷與繪畫語言的中西融合上切實的展示出時代的魅力。 因此,第四屆中國油畫展以“中國精神”為宗旨,以推動學術進步為己任,通過多角度梳理,分階段實施,總體關注,局部深化,對接歷史,推舉新人的創新,推動成熟者的思考,弘揚藝術名家的優秀品質。展覽以北京主展,全國多省市巡展的模式進行,四年來調動了廣大油畫家積極參與,理論家深入關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與學術上的有效帶動。并藉此弘揚真、善、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期突破“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質量”的現實瓶頸,促進中國美術走向新的發展高度。
參展的抽象藝術家及評論家在展廳合影
學術研討會
7月16日上午,第四屆中國油畫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召開。會議主題為“中國精神:中國油畫與當代社會”,包括“具像油畫與社會圖像”、“表現性油畫與藝術個性”、“抽象油畫與人文精神”、“油畫語言的現代表達”四個議題。 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楊飛云,油畫家鐘涵、潘世勛、蘇高禮、文國璋、蔡豪杰、孫為民、王勝利、謝東明、買買提?艾依提、焦小健、周長江等,與美術評論家殷雙喜、鄭工、張敢、王端廷、高天民、趙力、鄧平祥、譚天、李昌菊等圍繞議題進行研討。研討會由殷雙喜主持。
學術研討會 楊飛云首先指出中國油畫已經進入發展的新時期,甚至很多地方已經到了瓶頸階段。他提出在新時代應該如何提高藝術水平,以匹配這樣的時代發展的問題。他認為,油畫藝術在中國雖已有百年,有如此大的發展和廣泛的人群,但是中國油畫的輝煌時期還沒有來到,且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積累。 鐘涵肯定了油畫藝術在中國百年以來的發展及油畫藝委會在四年中所做出的成果。他認為目前油畫的教育并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應該從藝術院校教育及教師抓起,并將團隊的精神與質量意識同時兼顧起來。 蘇高禮認同鐘涵的觀點,并認為將油畫以專題來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他提出兩個建議:一是要認真學習油畫的傳統,尤其需要到油畫的家鄉去學習觀摩;二是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生活,要從生活中去體悟。 孫為民肯定了“第四屆中國油畫展”是此屆油畫藝委會的成功之舉,同時具體指出了中國油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改進的方式。他認為寫實油畫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鄭工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下中國油畫的特點,同時提出了對學院品質的要求,他認為中國精神是一種涵養,是個體性、精神性的綜合涵養。 王勝利認為,不僅要從理論上研究中國精神,更是要從繪畫本身出發,回到繪畫語言上來研究中國精神,而不是純理論的探討中國精神。他還提出了八字的關鍵詞:品格、氣韻、意境、筆墨,從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論角度談論了怎樣才是具備中國精神的繪畫。 潘世勛通過觀展肯定了中國油畫的強大發展,及第四屆油畫藝委會此次將中國精神分為寫實繪畫、意象繪畫和抽象繪畫的辦展方式。并指出兩點:一是繪畫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問題。從觀展人群及社會審美角度出發分析,認為審美教育并沒有真正推廣到社會上去,畫家本身出路也受到制約,最終導致繪畫的發展受到制約,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方向也需改進。二是對中國多風格繪畫發展予以支持,指出中國油畫要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多樣化發展。 蔡豪杰提出學術研討離不開社會的反應,他對油畫藝委會在中國油畫影響力及社會影響力上提出美好愿望。 趙力認為油畫藝術如果過于個人化,容易形成文化的碎片性,沒有聚焦。他提出“中國精神”的概念就是要在多元個性的基礎之上共同聚焦,形成相互的共識,解決問題,并形成一種趨勢。要從各個角度出發,分析和研究中國精神及中國油畫的發展。 高天民認為“中國精神”需要有精神傳承,不僅要從油畫語言上,還要學習中國油畫前輩們的那種擔當意識及沖勁。這種擔當不僅僅是為了中國油畫,還是為了當下社會。 王端廷將本次展覽看作是當下中國油畫的一個檢閱。他從創作本身出發分析指出,改革開放之初的宏大敘事轉向日常敘事是現今油畫的特點,也是其弱點。相比于20世紀80年代展覽給人的觀展印象是有所差距的,出現這個問題也是多方位的。他認為中國油畫精品力作的出現有待于中國整個社會環境,包括藝術教育等各方面的改善。 譚天認為目前的油畫創作從題目來講缺少中國精神;從繪畫和理論的關系來講,油畫理論的研究遠遠落后于油畫創作的勢頭,而且不能局限于所謂藝術界的理論。中國精神應當從中國美術的原點出發,從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出發。中國油畫不應該僅僅從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來談油畫,應該把它放在中國美術這個大的精神框架下來談中國精神。 張敢認為中國的藝術理論研究并沒有跟上中國油畫發展的快車道。理論界應該和藝術家協同起來做一個系統研究。他指出,我們對中國文化自身的理解需要深入的探討,同時要以開放的狀態面對西方文化,洋為中用。張敢提出四點建議:第一,中國藝術家缺少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需要學習。第二,在人文精神方面,不要局限于某一個畫派和畫種,無論中西,要全面系統地學習,要將其好的一面汲取過來,以提供系統的滋養。第三,油畫還有很大的空間,包括寫實油畫,所以中國藝術家的能力和公眾的審美仍然需要一個積淀的過程。第四,在專業美術教育和普及性美術教育中需要反思并改進,在美術教育的理論上需要研究并提高。 李昌菊提到此次展覽中表現性油畫、抽象性油畫和寫實油畫并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這是第一次,所以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又意義重大,表明主流藝術對抽象藝術的開放和接納。對于抽象藝術的發展而言是好事,意味著抽象藝術將獲得更多學術呈現和理論關注。同時以年齡將本次展覽的抽象藝術家的表現形式大體劃分為三大類,并側面講述了抽象繪畫的時代性及畫家的意識沉淀等,從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抽象藝術家對中國精神的理解。 鄧平祥提到在當下精神平面化、萎頓、失落的時代談精神,正當其時。我們的精神有兩個維度,一是垂直的維度,指向的是理想的價值觀,以及道德層面的東西;另一個是平面的維度,就是感性的,物質主義的?,F在遺憾的是這個時代把平面的維度極度地放大了,而把垂直的價值觀取消了,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 焦小健指出繪畫有時間性和歷史性問題。不能只是用形式的多樣性來豐富,還要從歷史性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繪畫從來都是在歷史性中被當下重新理解。今天的畫家看世界的眼光、角度及所作出的行為,正說明當下的形而上的意識思考,即中國精神。他坦言中國精神不是被討論和設定出來,它存在于畫家的日常實踐中。他從西方哲學與藝術的視角探討當下的藝術問題并指出,在藝術和繪畫當中隱藏的爭執性,同時也是審美性。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問題:繪畫抑或是審美、爭執,是繪畫的結束還是重新開始,讓我們反思如何重新理解藝術。 文國璋對展覽中涌現的年輕一代藝術家所創作的優秀作品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他們對藝術抱有巨大的熱愛。 周長江對油畫藝委會的工作表示肯定,他從抽象畫家的角度對“第四屆中國油畫展”分為寫實、表現和抽象三個區段分別展出的模式、分別進行評判的做法表示認同和肯定。他指出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和國力在全球所處的地位,必須要以民族精神來傳揚,通過藝術來傳遞民族精神是我們藝術家的責任。 買買提?艾依提希望研討會及展覽繼續做下去,他表示新疆油畫還有廣大的空間,并向在場的藝術家、評論家們發出邀請。 楊飛云對研討會進行總結。他向各位嘉賓的到來和熱烈發言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表示“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是中國油畫現階段實際水平的體現,是通過油畫藝委會集體的智慧精心篩選出的作品,并指出每一位藝術家及評論家與中國油畫現階段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楊飛云總結出本次研討會所提出的三點關于“脫節”的問題:第一是油畫藝術與社會的脫節;第二是理論的影響力和實踐者的脫節;第三是學術的語言探索和當下社會關注的根本問題的脫節。對于以上三點脫節如何解決,及精神和物質如何和諧共存、相互促進,應進行深度的思考和理論研究。 學術主持殷雙喜也給予了一些建議,希望油畫藝委會根據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組織專題討論會,邀請相關的藝術家、理論家深入研究,在共同探討中繼續推動油畫藝術的發展。
參加研討會的藝術家、理論家合影
供稿: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 文字整理:林昊、昌旭正 攝影:王真真 編輯/審校:藝委會工作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