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4中國美術回眸 趙文成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24年的中國美術,在藝術創作、展覽展示、交流推廣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呈現出扎根于人民、弘揚新時代精神,立足于傳統文化,主動創新、多元并存的新氣象、新局面。 2024年,中國美術界也迎來了多個重要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中國美術的繁榮景象,也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美術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尤其是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是展現新中國美術現代性進程的窗口,集中呈現了75年來新中國美術發展與繁榮的光輝歷程,全面梳理了過去5年中國美術的創作成果,展示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在各個領域的奮斗與進步。 扎根人民,弘揚時代風貌 2024年,廣大美術工作者一如既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篤定美術為人民的初心,堅定人民至上的鮮明立場。美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風,他們以生動鮮活的視角熱忱描繪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偉大實踐。 在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大量的優秀作品都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例如油畫作品中,崔曉冬的《千里故人》用畫家熟悉的故鄉人形象,結合平實無華的生活場景,于潤物細無聲處展現了生活的溫度和藝術家的人文關懷;黃木鑒的《守正創新》表現的是老師傅手把手教授年輕人傳統技藝的場面,畫家在典型的中國形象基礎上進行提煉,塑造出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這些畫作展現了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畫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當代雕塑的核心同樣追求藝術的人民性,通過對當代社會中普通人形象的塑造,為人民立像。雕塑家傳神地刻畫勞動者、農民、戰士以及城市中平凡的人,定格當代中國人民的真實面貌,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個體的描述,還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劉元捷的《帥爸爸》、鄭晴川的《囡囡回家鄉》、劉英倫的《溫暖的童年》、耿延民的《青春贊歌》、尹悟銘的《不熄的爐火》、吳運的《金秋送法暖》、張云的《早高峰》、曾維林的《闊步向前》等,這些作品通過或寫實或夸張的日常生活場景描繪,捕捉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展現了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溫情故事……這種對當代人民形象的塑造,飽含著對個體的敬意和充分尊重。 一個時代孕育一個時代的藝術,一個時代也必然會產生彰顯時代氣象、觀照現實生活的美術佳作。進入新時代,中國美術界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更加自覺的意識、更加專業的水準,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風格,展示了中國美術的實踐創新與研究實力。眾多藝術家圍繞新時代進行主題性美術創作,在創作內容與題材方面更為廣泛和多樣,其中既有宏大的國家主題性敘事作品,諸如反映國家富強、科技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民族復興、人民福祉等主題的表現時代新貌的作品,也有關乎百姓日常,比如理想生活、民風民俗、秋收冬藏、青春歲月等生活百態題材。總而言之,既有反映主旋律的宏大敘事,也有記錄瞬間和平凡的微觀考察、現實關懷。如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張潘的中國畫作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將傳統筆墨的審美趣味擴大,既在傳統筆墨形態的現代發展上有新的探索,也以全新的時代視角和筆墨語言表現新時代生活;平面設計《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視覺形象設計及體育圖標系統設計》中,可以看到新時代從事藝術設計的創作者們的意識自覺與時代擔當,更體現出藝術設計作為實用藝術,切實服務新時代、改善百姓生活。同時,透過這些作品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即藝術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建設需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確認自身的本位與奮進的方向。 中國美術的發展軌跡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新世紀到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美術家的多樣化實踐圍繞生活的日常化展開,對公共空間、鄉村生活、城市風貌、人民軍隊等的時代性描繪,呈現出日常生活突出的趨勢。進入新時代,中國美術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世界和中國,從不同側面、不同細節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主題展開,展現了美術家敏銳觸動時代脈搏、堅守中國美術審美品格的追求。 立足傳統,迎接創新風潮 縱觀2024年,藝術的發展與科技越來越緊密。藝術的新質生產力正是藝術與當下科技相互交融的必然結果。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在藝術與科技的相融互促之下,新質生產力重構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模式和創作手段,以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催生了新的藝術業態,推動了新的藝術創造,在拓寬文藝空間、傳播文藝作品、汲取傳統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創新,我們不但要立足傳統,而且要擁抱創新。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語境之下,如何讓普通人學會欣賞、能夠欣賞,進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藝術,就需要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充分結合,傳承與創新民族傳統美術作品。新質生產力正在塑造新的藝術質態,重新定義藝術家、技術、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生產關系,以及藝術生產、傳播和消費的社會文化結構。 立足新時代,優秀的美術作品無論形式結構如何復雜、多元,媒介材料如何新穎、豐富,其內在根源始終與中華文明密切相關。在美術實踐方面,要求創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強烈的主體意識觀照傳統,深刻理解傳統與時代、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 近年來,在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思想路徑中,自傳統文脈延展而來、表現“中國化”的探索不再鮮見。在中國雕塑的創作和發展中,繼承優秀傳統,開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以寫意性語言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雕塑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是探索現代雕塑之“中國化”的典型范本。油畫創作則突出寫實理念,但油畫創作者又別出心裁地將山水文心與風景表述置于當代文人的精神層面來審視,將對傳統文脈的認知與感悟融入油畫語言的表現中,以富于傳統旨趣與生命詩意的作品探索打開“中國式景觀”的可能性。中國水墨作品一方面承續傳統正脈,深入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將傳統中國畫語言有機轉換,使源于主體意識建構的話語系統含蓄有力,極具辨識度和原創性,以“平淡天真”的筆墨語言呈現出新時代美妙和諧的都市景觀。當代漆畫在媒介技法上既傳承了中華漆藝傳統技藝,又融匯了國畫筆墨、油畫色彩、版畫雕刻等技法特質,展現了漆畫藝術的包容性、可塑性與創造性,使漆畫獲得了審美造型上的拓展和超越。本屆全國美展中各個畫種的入選作品都反映了一個類似的特點,即博采諸藝之長,進行技法上的融合,拓展自身的邊界,因此我們會看到像油畫那樣色調溫潤飽滿、像中國畫那樣寫意抒情、像工筆那樣精致細膩的漆畫,大大豐富了漆畫畫種。如陳國的漆畫作品《天路——國槐綠》將漆器的傳統髹飾工藝與當代繪畫語言融通共構,器畫同一,讓傳統漆畫創作中的裝飾美、工藝美、材料美與當代藝術的繪畫性、塑造力、抽象美有機融合。 藝術的創新主要突出在新材料、新媒體、新形式、新科技等方面。從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雕塑作品來看,青年藝術家在材料和形式上的創新意識非常突出,形成了多種材料、多媒介、多元形式風格并舉的形態。非傳統雕塑材料,如玻璃鋼、不銹鋼、再生塑料等比之往屆被更廣泛地使用,這些新材料不僅拓寬了雕塑的表現形式,也為作品帶來了現代感和環保意識。很多藝術家還很重視突破傳統雕塑的單一視角,探索多維空間,通過立體的空間布局和多視角的觀賞設計,引導觀眾從不同角度觀看作品,豐富了觀者對雕塑藝術的觀賞體驗;一些作品結合3D打印、數字建模等技術與傳統手工雕刻技藝,創造出獨特的視覺和觸覺效果;還有一些雕塑作品巧妙地利用光影效果,通過光與雕塑的互動,創造出隨時間或視角變化的不同視覺效果。在表現手法上,將抽象與具象結合,通過抽象的形式表達具象的主題,或在具象的雕塑中融入抽象的元素,這種大大增強藝術張力手法的運用愈加成熟。劉政的《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就是結合新材料、新造型技術表現冬季運動項目的作品,作品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和科技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新一代藝術家更加注重國際語境,思考在全球化語境中探討本土文化身份的問題,試圖將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以藝術作品的形式介紹給世界,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之間的平衡。 數字賦能,融合跨界風尚 在數字科技這一語境下,我們認知和探討美術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探尋美術中的新質生產力因素,既取決于對“生產力”這一概念范疇的重新認定和延展,也牽涉到文化藝術領域對“新質”概念的觀念更新,更關系到對“大美術”學科范疇與時俱進的理解。只有保持藝術科學領域內部的自信自足,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運用科技手段與圖像資源,最終實現視覺藝術生產的新質跨越。例如壁畫作品《亞運記憶—亞洲運動會時光墻——杭州亞運會博物大型浮雕與動畫投影效果組合作品》,其藝術形式為浮雕與動畫投影效果組合,藝術家在現實建筑空間創作的浮雕壁畫中,投入數字影像,使之融為壁畫中點睛的一部分。作品以微縮建筑裝置點綴、以光影化處理運動剪影,在奔跑、跳躍中,帶領觀眾回顧亞運百年歷程;在奇妙的光影長廊,以獨具創意的多媒體裝置,打造虛實結合的多維空間秀,見證亞運百年流光,激揚亞洲體育精神。利用數字化敘述和表達,將微動畫融入壁畫創作中,與數字技術緊密聯系,從而使藝術作品與觀眾跳動的心產生激烈的碰撞,這種心靈融匯與碰撞所產生的藝術火花,亦即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審美境界。 從這些動畫和數字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作品正從傳統的軟件編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展現了中國美術對超現實虛擬空間的多樣化表達。這一領域的創作者多為年輕藝術家,他們敢于創新,關注個人內心和生活狀態的作品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并在跨界的思維與探索下呈現出更多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可供拓展的可能,展現出在人文與科技的交匯融合下創作者對所處時代諸多面向的思考與感悟。 除了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之外,2024年還有許多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從各個維度塑造中國形象、彰顯中國精神,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和人民美好生活與精神家園的美術活動。例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圍繞國家文化公園的主題,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進行采風、寫生、展覽等一系列活動,創作了大批以反映國家文化公園為軸線的鄉村與城市新貌的美術作品;從不同側面、不同細節緊緊圍繞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展現了畫家們堅守描繪時代脈搏和對中國美術審美品格的追求,讓廣大人民看到了中國近十年各方面的時代進步,欣賞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與現代化形象,增強了人民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2024年,中國美術立足傳統,挺立潮頭,迎接創新。新質藝術因科技賦能而產生新的創作方式和作品形式,帶給人們新的感官體驗,但它并不能割斷與人類千年積累的認知經驗、藝術實踐及經典傳統的聯系,本質上講,它是以科技為手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數字技術正在顛覆人們對視覺生產力的認知,新質生產力打開了美術創作新天地,技術創新、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跨領域合作以及藝術教育的創新,這些都表征著我們正在迎接美術創作新的繁榮時期,并將推動社會美育的進程,這將重塑我們對現有視覺藝術的認知,并構建與開拓下一個美術創作的黃金時代:用美術持續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以美術為媒介促進國際交流,傳播中國聲音,努力建構中國美術史敘事話語體系,開創新時代中國美術新形態。 本文刊發于《中國藝術報》2025年1月3日第7版 趙文成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