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年1月6日,人工智能藝術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城市學院召開。此次論壇由北京城市學院主辦,來自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泉州華光職業學院、新華網未來研究院、中關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電子勞動學會、瀾景科技有限公司、葦草智酷等高校與機構的諸多專家學者參會。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本次論壇以“人工智能藝術教育國際論壇”為主題,分為開幕式、主題演講、圓桌會議、頒發證書和閉幕式五個環節。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專家、人工智能藝術家、科技從業者以及相關領域企業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教育融合發展的前沿話題。就人工智能藝術教育開展深入交流探討,共同探尋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人工智能藝術教育新路徑。論壇分別由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人工智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彥川博士和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陳天禪研究員主持。 北京城市學院學部藝術設計學部人工智能藝術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主任王利民教授作開幕致辭并與新華網未來研究院楊溟院長、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莊明科副主任、中國電子勞動學會校企合作專業委員會張國慶副會長、天津美術學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系蔣旎主任為人工智能藝術研究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 陳天禪,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電子藝術研究所人工智能藝術研究員,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電子藝術碩士,紐約大學數學系,伍倫貢大學數學系學士 主題演講和圓桌會議環節由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陳天禪研究員主持,他談到無論科技如何進行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創新不僅僅是科技的發展,更是人類思想和創造力的飛躍,全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我們如何通過教育培養出對社會有意義、有貢獻的人才。教育者不僅要結合科技的創新推動藝術教育的進步,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要去培養對社會國家人類發展的全面人才。不僅是熟練應用技術創作,要培養責任擔當者。站在科技與藝術的交接點,始終牢記使命,為人工智能藝術教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城市學院舉辦此次論壇具有先鋒性的學術視野,為人工智能藝術教育打開了新的局面。 陳小文,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終身教授 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終身教授陳小文教授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學科創新教育》,提出在藝術與科技交融的當下,藝術家視人工智能如“熱土豆”,既具刺激又有挑戰?;厮輾v史,科技始終推動藝術變革,從畢加索受四維幾何影響、杜尚受航空展啟發,到如今人工智能催生生成藝術,如《量子記憶》處理海量圖像而成??萍甲兏锼囆g根源有三:重塑世界觀催生新藝術,文藝復興后科技助藝術卻不威脅藝術家,如今 AI沖擊傳統。意大利學者提出三級科技理論,AI加速邁向“科技 -科技 -科技”時代,引發藝術家角色轉變。為此需新型藝術教育理念,培養有創造力的能動者,著重提升學生技術組合、資源重配、連接多學科及提出問題的能力,開設相關前沿課程,助力學生適應 AI時代藝術新圖景,培養適應未來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藝術家。 莊明科,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培訓特聘專家,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生涯發展教育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莊明科副教授探討《AI視角下的藝術療愈與心理健康教育》,他強調AI與心理健康在藝術療愈領域存在諸多應用交叉點。藝術療愈方式多元,學藝術者可創作,未學藝術者可選圖敘事達情,聚焦未來生活愿景,其定義為借藝術創造與欣賞促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對生活、工作、人際等意義重大,藝術創造與欣賞能愉悅身心、減壓、助情感表達。AI藝術創作依算法,分析數據學習創作規律生成作品,人可與之互動療愈,如利用智能畫筆、虛擬現實場景等。AI還用于心理測評、個性化干預方案設計,憑借智能工具與大數據實現早期篩查、精準定制。但未來面臨挑戰,數據處理與情感識別有局限,缺個性化、感情化服務,技術有門檻。不過前景可觀,跨學科融合、智能化個性化服務潛力大,從業者需掌握藝術療愈、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 楊溟,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新華社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應用研究部學術帶頭人,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元宇宙專委會主任,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個人信息保護專委會副主任,中英地理空間與智能交通實驗室共同主任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楊溟院長圍繞《沒有圍墻的實驗室——AI背景下意義感的奔赴和民辦院校競爭優勢》展開探討。他強調在 AI蓬勃發展的當下,關鍵議題不斷涌現。一方面,人們在 AI浪潮中深感意義感缺失,民辦院校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未來發展的核心在于人的“心智”能否抗衡算法,需重新探索生命意義,構建新認知。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要超常規培養不同領域拔尖人才,涵蓋基礎學科、急需實戰領域以及創業領域,實現精英式的 0到 1儲備,為未來奠基。技術層面,情感計算成為 AI新風口,機器有望獲得感知能力。同時,教育領域亟待革新,中國學校急需補齊未來學短板,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提問、批判思維及跨物種交流等能力,借鑒國際突破學科邊界經驗,依托可汗學院等大實驗室模式打破學科專業圍墻。且要警惕 AI帶來的知識陷阱,防范算法、算力壟斷引發的問題。產業發展上,重新定義“傳媒”,出版業面臨困境求變,跨行業復合型人才需求漸長,藝術治療前景廣闊。各方努力皆為重構教育生態,治愈“空心癥”,讓生命歷程重拾意義,實現人與 AI共生共榮。 蔣旎,跨媒介導演與新媒體藝術家,天津美術學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系主任,碩士生導師,創意產業博士,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負責人,中國信通院鑄基計劃專家委員 蔣旎副教授聚焦《文化遺產的未來劇場: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與表達》,她提出當下藝術領域新思考,近年來,藝術領域聚焦新課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與表達,探尋下一個“戰場”。一方面,以劇場化表達呈現人文研究成果,將文化研究成果搬上話劇舞臺,赴各地展演,回溯從數字科技邁向藝術創作、數字表達語境的探索歷程。用科技美學營造劇場體驗,助力文化遺產的認知、傳承、弘揚與傳播,拓展劇場功能,實現數字展演,接納多元文化成果,數字人文邁向劇場化表達。同時,AI融入人類行為,滲透藝術創作,從較隱晦走向重要創作手法與探索路徑,融入戲劇影視美術、電影、傳統空間設計等各專業,甚至催生人工智能冠名學科設想。文化遺產對藝術意義重大,借科技重塑古人智慧,其傳承依賴對人文文化的關注。如 XR場景、自帶 AI軟件助力中國文化傳播。當下,少談交互藝術、常用軟件,重在駕馭媒介 AI突破。國家課題數字化非遺 IP歷經創作全程,珍視早期人文感知,強調凝練傳播文化,借科學賦能,依托多元媒介轉化讓文化觸達觀眾。歸根結底,AI賦能藝術,核心競爭力在人,隨著科技進步,將持續升華藝術創作、賦能人文價值。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副主任郭煜 圓桌會議環節,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副主任郭煜強調教學與人工智能接軌的重要性,將“設計 + AI”融入培養體系。組建了教師團隊,教授參與教學推廣,建風格、生成式人工智能數據庫,為 AIGC輔助教學打基礎,推動專業融合、提升學生競爭力。 北京城市學院數字媒體主任李子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北京城市學院數字媒體主任李子旸副教授談到現在這個時代,人們到底是把人工智能看作工具,還是新物種。當人們與人工智能的連接以及人工智能語言出現之后,這種方式和以前的機器語言還是有很大區別,“連接性”給了他有很大的啟發,藝術教育不應僅僅把人工智能當成工具。 王建華,中關村人才協會海峽兩岸人工智能協同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關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專委會秘書長 中關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專委會王建華秘書長談到在人工智能時代,核心任務是以人工智能技術培育相關人才,這兼具手段與目的屬性。當下意義感匱乏,人才培養意義突顯,要著力塑造復合型人才,強化創新、產學研聯動,匯聚人工智能與產業專家,構建多元協同機制。秉持以人為本理念,遵循規律、運用工程化思維,保障人才培養可持續。當前機遇與挑戰交織,需將所得啟發融入日常,推動產學研協同,攜手下游企業奮進。 張國慶,中國電子勞動學會校企合作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電子勞動學會校企合作專業委員會張國慶副會長談到在AI藝術領域,教育面臨滯后難題。從技術到教育遵循資本、產業、企業、人才層層驅動邏輯:資本敏銳布局產業,大浪淘沙后產業催生龍頭企業,企業界定人才標準,進而驅動教育依此設計培養方案。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未定,AI藝術教育與傳統教育規律脫節,唯有依靠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緊跟產業迭代培養方案,才能培育契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王頔,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主任助理、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北京城市學院學部主任助理王頔副教授發言時指出,北京城市學院立足應用型大學定位,緊密貼合就業市場與企業剛需,展開深度市場調研后,精準捕捉到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能型學生的迫切需求。為使學生搶占就業先機,校方大力強化 AIGC教學體系與課程布局,助力學生在校即掌握前沿技術。 司馬云(John Paul Grima),清華大學國際部教師 清華大學國際部教師司馬云(John Paul Grima)先生的主要觀點是對 AI在創造力教育當中的風險進行警示,他認為從教育實踐上來看,AI正在對我們的創造力產生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被解決,作為教育者,需要平衡 AI創新應用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房凡,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房凡副教授認為,AI對藝術設計行業有一定的沖擊,這無疑也對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拔尖人才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鼓勵學生使用 AI輔助,除了MJ和SD,也要多做新的嘗試,不要懼怕和抵觸。目前為止,AI雖然很強大,但仍有很多局限。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源于人腦,而非AI,學生應該更加努力,盡可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達到新的高度。此外,我們的研究團隊也一直致力于藝術大數據相關領域的研究,希望能夠更好地助力 AI教學和研創。 張凈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張凈雨教授認為在傳媒領域變革浪潮下,重新定義傳媒、延展媒介與電影內涵。借助引入的 AI技術,開辦人工智能專業,拓寬游戲、策展等就業路徑。強調“連接”與“組合”,打造全影視產業鏈平臺,跨專業聯動、整合資源。期待與專家產學研合作,融入社會學、心理學教學,利用智能體 +平臺提速出版,培育拔尖人才反哺教學。 溫京博,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溫京博主任談到,身為教育工作者,對 AI技術發展歷經三階段:初始為 ChatGPT等帶來的震撼驚喜,驚嘆其創造性潛力;接著陷入焦慮,思索 AI時代人才培養方向與教育模式調整,尤其針對本、研生的戰略變革;最后釋然并行動,認定 AI時代教育要強化數字技能、重視 AI工具運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正探索數字化轉型與數字人文發展,推動人文社科與數字融合。 岳路平,藝術家 藝術家岳路平提出AIGC,AIGS等相關概念,人工智能生成 space跨星球時代, AIGH-humanity,藝術家應該用物種尺度去思考。AIGU-University,未來的大學不再是知識的場所,而是人類與機器協作共生的實驗場。AIGF-Future,藝術家需要跨星球視野、新物種視野來構建未來。 李林,北京瀾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北京瀾景科技有限公司李林總經理談到教育界非常的積極地擁抱AI對產業是有幫助,把 AI用好還是不夠,還應該有傳統的通識教育,各種歷史的學習也很重要,形成系統性思維和更宏觀的理解。 王寅,美術學博士、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講師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教師王寅博士以三維造型藝術的視角進行切入來探討人工智能與教學的關系。藝術設計類的高校開設三維造型藝術的相關課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三維立體的藝術思維方式與設計能力。人工智能技術介入到三維造型藝術課程的教學單元中,它能夠幫助學生簡化部分技術性的實踐環節,從而使學生能夠直接進入思維層面的訓練,從這一角度來分析,人工智能對這類藝術教學是能夠起到輔助與推動作用的。 沈采,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沈采談到身為藝術家兼教育工作者,始終聚焦于探討人與科技間的緊密關聯。在人工智能藝術領域,人工智能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與傳播媒介,教學重點在于技術邏輯的剖析以及媒介素養的培育。通過研究課題與回溯科技與媒體藝術簡史,助力學生認識技術、吃透技術,進而運用技術進行創作,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科技語境下衍生出的倫理道德問題,實現技術、哲學與思辨能力的有機融合。 羅伯特·邁克爾·史密斯(Robert Michael Smith)紐約理工學院數字藝術與設計終身教授 紐約理工學院羅伯特·邁克爾·史密斯(Robert Michael Smith)教授認為,雖然電腦和機器速度很快,但是它很難增加、創造新的內容,也不能被認定為是作者。人類是創造力的主體和力量。對于教育的未來趨勢而言,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哲學與美學的思想教育。 克里斯托夫·戈盧布(Christopher Golub),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研究員 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克里斯托夫·戈盧布(Christopher Golub)研究員認為,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正在削弱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在他從事小學教育的經驗中,他注意到,曾經幫助孩子們寫故事的家長們,現在卻依賴人工智能來起草一個基本的兒童故事。在許多情況下,不僅孩子們沒有創造故事,作為家長和教師也變得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越來越無法創作出富有表現力和趣味性的作品。這讓他思考,人們需要在人工智能的使用上找到一種更健康的平衡,并遵循尤瓦爾·赫拉利的建議,采取“信息節食”。 論壇現場 論壇期間,議程緊湊且干貨滿滿。多場主題演講精彩紛呈,國際知名的學者、人工智能專家分享了最新的 AI技術進展和心得,讓聽眾直觀感受到科技賦予藝術的無限可能。 為專家頒發聘書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部為與會專家們頒發了聘書,并成立了高質量發展專家庫。 隨著閉幕式的舉行,本次人工智能藝術教育國際論壇圓滿結束。它不僅為全球專業人士搭建了一個高端交流平臺,更為未來藝術教育借助人工智能邁向新高度勾勒出清晰藍圖,有望促使更多創新理念落地生根,推動藝術教育在智能化浪潮中蓬勃發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藝術人才。 責任編輯:王潔 |